張杲

《醫說》~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治病有八要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辯八要,庶不違誤。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進,此為五虛。二曰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

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加諸病者,於(於與烏同)有不可治之疾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有八個要點,如果沒有仔細審查這八個要點,疾病就無法去除。並不是說疾病本身無法去除,而是因為沒有掌握去除疾病的方法。所以必須詳細審查並分辨這八個要點,才能避免錯誤。

第一是「虛」,指的是五種虛弱的狀況:脈象細微、皮膚發冷、氣息短少、大小便失禁或腹瀉、食慾不振,這就是五種虛弱的表現。

第二是「實」,指的是五種實證的狀況:脈象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胸悶昏眩,這就是五種實證的表現。

第三是「冷」,指的是臟腑受到寒冷的積聚。

第四是「熱」,指的是臟腑受到熱邪的積聚。

第五是「邪」,指的是疾病不是臟腑本身的問題,而是外來的邪氣侵擾。

第六是「正」,指的是疾病不是外來的邪氣所導致,而是自身的問題。

第七是「內病」,指的是疾病在體內,而不是表面的外在問題。

第八是「外病」,指的是疾病在體表,而不是體內的內在問題。

先仔細審查這八個要點,然後結合六脈的診斷,仔細推敲疾病的根源,接著再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去了解病人的狀況,這樣才能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即使如此,有些疾病仍然是無法治癒的。

2. 病不可治者有六失

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動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說耳。(同上)

白話文:

無法治癒的疾病,有六種缺失:第一是沒有仔細審視病情,第二是不信任醫生,第三是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第四是沒有選擇好的醫生,第五是不了解自己的疾病,第六是不認識藥物。這六種缺失,只要犯了其中一項,就難以治癒。這不單單是醫生的過失,也是病人的過失。更何況如果醫生沒有慈悲仁愛的心,病人又多疑輕視,這兩種負面因素同時作用於疾病,又有什麼好處呢?由此看來,醫生不可以沒有慈悲仁愛之心,沒有慈悲仁愛之心就會招來禍患。病人不可以多疑輕視,多疑輕視也會招來禍患。只有賢明的人能夠通達事理人情,都能夠各安其位,追求安樂,這也是治療疾病的一種說法。(同上)

3. 婦人以帛幪手臂

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殫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人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烏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盡理質問病家,見所問繁,還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肯信,況其不得見者乎?嗚呼!可謂難也已。

(同上)

白話文:

治療婦女的疾病,雖然有其他專門的科別,但仍然有無法完全符合聖人法則的地方。現在富貴人家,住在深邃的內室,處於層層帷幔之中,又用布帛遮蓋手臂,這樣一來,既無法運用觀察氣色的神技,又不能充分施展切脈的技巧,四種診斷方法就缺了兩種。黃帝說過:「凡是治療疾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和光澤。形體和氣色相符,就表示可以治癒;氣色浮現於表面,就表示容易痊癒;形體和氣色不相符,就表示難以治癒;氣色枯槁沒有光澤,就表示難以痊癒。」

黃帝又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要觀察病人的勇氣和膽怯,骨骼肌肉和皮膚的狀況,這樣才能了解病情,作為診斷的依據。如果病人的脈象和病情不相符,又見不到病人的形體,醫生只憑藉脈象就開藥,這樣怎麼可以呢?」像這樣說來,怎麼能施展全部的醫術呢?這是醫家普遍的困境,世人無法改變。醫生為了不犯錯,免不了要詳細詢問病家,但因為問得太多,反而被認為醫術不精,常常導致病人拿到藥也不肯服用,這種情況非常多。扁鵲看到齊桓公的氣色,尚且願意相信,更何況是連形體都看不到的情況呢?唉!這真是太難了啊!

4. 勇怒

脈勇怒而面青,骨勇怒而面白,血勇怒而面赤(《酉陽雜俎》)

白話文:

當人發怒時,如果脈搏強勁有力,臉色會呈現青色;如果骨頭感覺充滿力量,臉色會變得蒼白;如果血液運行加速,臉色則會漲紅。

5. 鬱冒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本事方)。

白話文:

一個人平常沒有什麼疾病,忽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能動彈,默默地不省人事,眼睛閉著無法張開,嘴巴緊閉不能說話,有的稍微有點意識,但不喜歡聽到人聲,感覺像頭暈目眩,過了一段時間才醒來。

這是因為汗流太多,導致血不足,氣往血的方向跑,陽氣獨自向上而無法向下,氣被堵住而無法運行,所以身體才會像死人一樣。等氣過去,血回來,陰陽恢復暢通,所以過一段時間才會醒來。

這種狀況叫做「鬱冒」,也叫做「血厥」,婦女比較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薇湯或倉公散(出自《本事方》)來治療。

6. 屍厥

夫屍厥者,是陰陽氣逆也。此為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居,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翛翛,有如嘯聲而股間暖者是也。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厥治之。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雖卒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若唇面身青冷,此為入臟,亦卒厥不知人,即死。

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手少陰俱虛也。病若恍惚,屍厥不知人,妄有所見也。

白話文:

所謂的「屍厥」,是指體內陰陽之氣逆亂。這是因為陽氣突然下墜,陰氣突然上升,導致陰陽分離,使得體內氣血循環不順暢,真氣也因此錯亂,外邪便趁虛而入。這種情況看起來就像死亡一樣,只是還微微有氣息,但不規律,脈搏還在跳動,但身體卻沒有知覺。仔細聽他的耳朵內部,會聽到像吹口哨的聲音,而且大腿內側是溫熱的,這就是屍厥的現象。即使沒有聽到口哨聲,只要脈搏還在跳動,就應該以屍厥來治療。

如果把脈發現寸口脈沉而有力且滑動,沉表示體內有實邪,滑表示有氣,當實邪與氣相搏擊時,身體會發熱且流汗,這表示病邪已進入腑,雖然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但只要氣恢復了,就會自行痊癒。如果嘴唇、臉色和身體都呈現青冷,這表示病邪已進入臟,也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這樣就很危險,可能會死亡。

觀察左手關上的脈象,如果陰陽之氣都虛弱,表示足厥陰肝經和手少陰心經都虛弱。如果病人出現精神恍惚,昏厥不省人事,甚至出現幻覺,也屬於屍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