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外感內生諸疾

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氣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稍失防閒,則並能中人。又有時行疫癘瘴瘧等疾,遞相傳染者。而人之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長短薄厚緩急,稟賦不同,各如其面目。有疾恙,至少者,終身長抱一疾者。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有偏嗜者。

金石草木血肉苦辛之藥,素有服餌者。又有貴者後賤,富者乍貧。有常貴常富者,有暴富暴貴者,有暴苦暴樂者,有始樂終苦者,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故常富者惡勞,驕惰者情消。多事則神勞,多語則氣諍,多笑則腑傷,多恐則志懾,多樂則意逸,多喜則錯忘,多怒則百脈不定,多惡則憔悴無歡,多好則昏迷不定。此又非外邪所中,而得之於內者也。

良工必精審察其由,先知病者臟腑經絡受病之所由,又別外感內生之所致,則可舉萬全矣。

白話文:

一年四季之中,會有寒冷、炎熱、乾燥、潮濕、風等氣候互相影響,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必須事先留意觀察。如果稍微疏忽防範,這些氣候變化就可能侵襲人體。另外,還有季節性的流行疾病,像是瘟疫、瘴氣、瘧疾等,會互相傳染。而人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有大小、高低、強健或脆弱、端正或偏斜的不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也有長短、厚薄、快慢的差異,天生的體質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長相都不同一樣。有些人從小就體弱多病,甚至終身都擺脫不了疾病的困擾。飲食方面,對於五味(酸、苦、甘、辛、鹹)的偏好,或是對於肉類、魚類、昆蟲、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喜好,也各有不同。

還有,有些人長期服用金屬、礦物、草藥、植物、血肉等藥材,或是有些人原本富貴後來卻變得貧賤,或原本富有卻突然貧窮。有的人一直都富貴,有的人突然變得富貴,有的人突然遭遇苦難又突然享樂,有的人先快樂後痛苦,有的人經歷離別、隔絕、憂慮、恐懼、喜悅、憤怒等情緒的糾結。因此,一直富貴的人會厭惡勞動,驕傲懶惰的人會意志消沉。操勞過度會使精神疲憊,說話太多會耗損元氣,大笑過度會傷害內臟,過度恐懼會使意志消沉,過度快樂會使意志放縱,過度喜悅會使精神錯亂,過度憤怒會使全身經脈不穩定,過度厭惡會使人憔悴不悅,過度沉迷會使人昏沉不定。這些情況都不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襲,而是因為自身內部因素造成的。

高明的醫生必定會仔細審查這些病因,先了解病人是哪個臟腑或經絡出了問題,然後區分疾病是外感所致還是內生所致,這樣才能夠有萬全的把握治好疾病。

2. 取像

古之論疾多取像取類,使人易曉。以臟腑稀散為鴨溏,或為鶩溏(野鴨謂之鶩),謂其生於水中,屎常稀散故也。以遇夜目昏不見物為雀目,雀遇昏晚目不見物故也。以腎氣奔沖為奔豚,為能奔逸而不能遠也。以時氣聲嗄咽乾欲睡復不安眠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以大便艱難為野雞痔,謂欲便而復止故也。

狼漏始發於頸腫,無頭有根,起於闕盆之上,連延耳根腫大,謂其疾來暴猛如狼故也。其源緣憂恚氣上不得下。蠐螬漏始發於頸下,無頭尾,如棗核塊累移在皮中,謂其無頭尾狀若蠐螬故也。

白話文:

古時候談論疾病,多用取像、分類的方式,讓人容易理解。例如,把內臟功能虛弱、大便稀散的狀況,比喻成鴨塘,或是野鴨塘,因為鴨子生活在水中,排泄物常常稀散;把晚上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的狀況,比喻成雀目,因為麻雀在傍晚時也看不清楚東西;把腎氣上衝導致氣逆的狀況,比喻成奔豚,表示它像奔跑一樣,但又跑不遠;把因為時氣(季節性流行病)導致聲音沙啞、喉嚨乾燥、想睡又睡不好的狀況,比喻成狐惑,因為狐狸很多疑;把大便困難的狀況,比喻成野雞痔,表示想大便卻又排不出來。

狼漏這種病,剛開始發病時,頸部會腫起來,沒有頭卻有根,從鎖骨上方開始,連延到耳根腫大,因為這種病來勢兇猛,像狼一樣;它的病因是憂愁、憤怒導致氣往上衝,無法下降。蠐螬漏這種病,剛開始發病時,出現在頸部下方,沒有頭尾,像棗核一樣的腫塊,在皮膚中移動,因為它沒有頭尾,形狀像蠐螬(金龜子的幼蟲)。

3. 反治法

治病之法,莫不以寒療熱,以熱療寒。通則塞之,塞則通之。益所不勝,損其所勝。氣平邪服,病乃良已。然疾勢有小大,藥力有重輕。聖賢制方論,必求其所因,以伏其所主。譬猶火也。人間之火,遇草而爇,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疾之小者似之,而疾之大者,則若神龍之火,得濕則焰,遇水則燔。

寒與熱相拒,熱與寒相違,不可以常法治也。故經有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之法,可使氣調,可使必已。治熱者,以豆豉浸酒,此因熱用寒者也。治寒者,以蜜煎烏頭,此因寒用熱者也。久痢通滑,必當先去其積。中滿實塞,必當峻補其下。經云:「寒積內凝,久痢泄溏,愈而復發,連歷歲時,以熱下之,結散痢止。

」此因通治之法也。下虛中滿之病,補虛則滿甚於中,宣導則轉虛其下。故當疏啟其中,峻補其下。此因塞治之法也。(同上)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是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性疾病,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寒性疾病。使阻塞的地方通暢,使通暢的地方收斂。補益不足的,削弱過盛的。當身體的氣達到平衡時,邪氣就會被制服,疾病自然痊癒。然而,疾病的程度有輕重,藥物的效力也有強弱。古代的醫學聖賢在制定藥方時,必定會探求疾病的根源,來制服疾病的主因。這就如同火一樣,人世間的火,遇到草就會燃燒,遇到木頭就會更加旺盛。可以用濕的東西來壓制它,用水來熄滅它。小疾病就像這樣,而大疾病,則像神龍吐出的火,遇到濕氣反而更猛烈,遇到水反而燃燒得更旺。

寒氣和熱氣是互相排斥的,熱氣和寒氣是互相違背的,不能用常規的方法來治療。所以,經典中記載有「熱病用寒藥治療,寒病用熱藥治療,阻塞用通的方法治療,通暢用收斂的方法治療」,這些方法可以使身體的氣調和,可以使疾病痊癒。治療熱性疾病,用豆豉浸泡的酒,這是「因熱用寒」的方法。治療寒性疾病,用蜜煎製的烏頭,這是「因寒用熱」的方法。長久的痢疾,通常是滑脫不禁的,必須先去除體內的積滯。腹部脹滿堵塞,必須先用峻烈的藥物來補瀉下方。經典中說:「寒邪積聚在體內,導致長期的痢疾泄瀉,時好時壞,持續多年,用溫熱的藥物攻下,結塊消散,痢疾就停止了。」這是「因通治塞」的方法。對於下方虛弱而腹部脹滿的疾病,如果補益虛弱,反而會使腹脹更嚴重,如果疏導,則會使下方更虛弱。所以應該疏通中焦的氣機,同時用峻烈的藥物補益下方。這是「因塞治通」的方法。

4. 五臟六腑其說有謬

古人論五臟六腑,其說有謬者,而相承不察。今欲以告人人,誰信者?古者左腎其府膀胱,右腎命門其府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以理言之,三焦當如膀胱,有形質可見,而王叔和三焦有藏無形,不亦大謬乎?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有所藏有所繫,若其無形,尚何以藏系哉?且其所以謂之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體,中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衛百骸。

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入命門之府,輸瀉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謬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予甚異其說。後為齊州從事,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嘗學醫,為衛州聞高敏之遺說,療病有精思。予為道驤之言,遁喜曰:「齊嘗大飢,群丐相臠割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

遁以學醫故往視其五臟,見右腎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則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單君之言與所見懸合,可以證古人之謬。(龍川志)

白話文:

古人談論五臟六腑,其中有些說法是錯誤的,但大家卻一直沿用而不加以查證。現在我想把真相告訴大家,又有誰會相信呢?古時候的說法是左腎的對應腑是膀胱,右腎的命門對應腑是三焦,男子的腎用來儲藏精液,女子的腎用來繫住子宮。從道理上來說,三焦應該像膀胱一樣,是有形體可以看見的,但王叔和卻說三焦有藏的功能卻沒有形體,這不是大錯特錯嗎?三焦應該像膀胱一樣有形體,這樣才能有所儲藏和聯繫,如果沒有形體,又如何能儲藏和聯繫呢?而且所謂的三焦是什麼意思呢?三焦分佈在人體各處,有上中下不同的位置。當人心平靜沒有慾念時,精氣會散佈在三焦,滋養全身各處。

等到慾念產生,心火旺盛時,就會把三焦的精氣吸入命門這個地方,然後再排洩出去,所以才把這個地方稱為三焦。世人一直沿用王叔和的錯誤觀點而不醒悟,真是讓人深深嘆息。我對這種說法感到非常奇怪。後來我到齊州做官時,有一個舉人叫徐遁,是石守道的女婿。他年輕時學過醫,聽過衛州聞高敏的遺訓,治病很有想法。我把道驤的說法告訴他,徐遁高興地說:「齊州曾經發生大饑荒,許多乞丐互相割食對方,其中有一個人被割食到皮肉都沒有了,但骨骼和經脈卻還完整。

徐遁因為學醫的關係,就去看他的五臟,發現右腎下方有一片像手掌大的脂肪膜,正好和膀胱相對應,還有兩條白色的脈絡從裡面出來,夾著脊椎往上貫穿到腦部。他認為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夾脊雙關,但沒有想到那塊像手掌大的脂肪膜就是三焦。」單君的說法和徐遁所見完全符合,可以證明古人的說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