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八 (1)
卷八 (1)
1. 枳殼散之戒
每人家婦女有孕,則服枳殼散,謂能縮胎令人易產,乃大不然。凡胎壯則子有力,故易產。村婦平日健啖,其產特易。今服枳殼,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一般人家婦女懷孕後,就服用枳殼散,認為這樣能讓胎兒縮小,使生產順利,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通常胎兒強壯,自然生產時就比較有力氣,所以容易生產。鄉村婦女平日飲食健康,她們生產特別容易。現在服用枳殼,反而會導致生產時沒力氣,而且連帶胎兒也會氣虛體弱,難以養育。(《本草衍義》)
2. 疾症
3. 妄庸議病
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疾,紛紛繆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致禍,各自散走。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孫真人千金方)
白話文:
世上有很多病人,親戚朋友來詢問病情,有些人根本沒經歷過什麼,連一個藥方都沒讀過,就自以為很懂,假裝自己很厲害,胡亂發表意見。一下說這是虛症,一下說是實症,一下說是風邪引起的,一下說是蠱毒作祟,一下說是水濕問題,一下說是單純的疾病,講得亂七八糟,各種說法都不一樣,搞得病人心煩意亂,不知道該聽誰的。這樣拖延下去,病情耽誤了,往往突然就發生意外,然後這些人就各自散開,不負責任了。所以,生病時一定要找好人或是有名的醫生,他們能深入了解病情,仔細研究醫書,廣泛閱讀古今醫學知識,對醫理非常清楚的人來看病,不然會耽誤大事。
4. 病生於和氣不須深治
凡人三部脈大小浮沉遲疾同等,不越至數均和者,雖病有寒熱不解,此為陰陽和平之脈,縱病必愈。此乃感小邪之氣,故不可深治大攻,吐瀉發汗,苦藥勢過多,反致危損,切切禁之。脈如應四時氣候平均者,雖有小邪寒熱,此乃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不可拘以日數次第強為攻發,必別緻大患。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寸、關、尺三部脈象,呈現大小、浮沉、快慢都均勻一致,沒有超出正常的脈搏次數,而且平和的狀態,即使生病有寒熱不適的症狀,這也屬於陰陽平和的脈象,這樣的病一定會好轉。這是因為感受了輕微邪氣所引起的,所以不能用過於強烈的治療方式,像是催吐、腹瀉、發汗等,或是使用過多苦味的藥,藥效太強反而會造成傷害,一定要謹慎禁止。如果脈象能與四季氣候相應,呈現平均的狀態,即使有輕微的邪氣導致寒熱症狀,這也屬於不須過度擔心的疾病,不用吃藥也會好轉,不應該拘泥於病程的長短,強行使用攻伐的藥物,這樣反而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5. 辯症
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木氣多傴,石氣多力,險氣多癭,暑氣多殘,雲氣多壽,穀氣多痹,丘氣多尫,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腦神曰覺,元發神曰玄華,目神曰虛鹽,鼻神曰沖龍,舌神曰始梁。(瑣碎錄)
白話文:
山區的氣候環境容易生出男孩,沼澤地區的氣候環境容易生出女孩,水氣多的地方容易產生啞巴,風氣大的地方容易產生耳聾,木氣多的地方容易產生駝背,石頭多的地方容易產生力氣大的人,險惡環境容易產生脖子長瘤的人,暑氣多的地方容易產生肢體殘缺的人,雲氣多的地方容易產生長壽的人,穀物生長的地方容易產生關節麻痹的人,丘陵地區容易產生身體羸弱的人,土地肥沃的地方容易產生仁慈的人,山陵地區容易產生貪婪的人。
腦部的神明稱為覺,頭髮的神明稱為玄華,眼睛的神明稱為虛鹽,鼻子的神明稱為沖龍,舌頭的神明稱為始梁。
6. 病名不同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甚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症,其說甚明,今乃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
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人經方言多雅奧,以痢為滯下,以蹷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喘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喑,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
諸如此類,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溫疫通曰傷寒,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辯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雞峰方)
白話文:
古時候和現代的病名很多都不一樣,如果遇到病情有輕重緩急時,仔細查閱卻常常會因為名稱不同而產生疑惑和阻礙,如果不能分辨清楚,怎麼能教導大眾呢?例如世人說的「陰毒傷寒」是最嚴重的病,其實是「陰易」這種病的表現,一個病名卻牽涉到三種不同的疾病,如果用治療「陰毒傷寒」的方式來治療,那不是差很遠嗎?但是,大家卻不知道「陰毒」、「少陰」、「陰易」其實是三種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古時候的醫書有記載明確的方劑和症狀,現在卻被混淆,這是非常危險的。還有像是「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這些名稱,遍查所有的醫書都找不到這些名稱,深入探討這些疾病的真實情況,「腸風」指的是腸痔出血,「臟毒」指的是痢疾中的蠱毒,「咳逆」就是現在說的噯逆,「慢驚」則是屬於陰癇的病症。
如果不懂得古時候的病名,怎麼能為人診治疾病呢?而且古時候醫書的用詞大多艱澀難懂,例如用「滯下」來指稱痢疾,用「蹷」來指稱腳氣病,用「癃」來指稱淋病,用「秘」來指稱實證,用「天行」來指稱傷寒,用「歷節」來指稱白虎病,用「膏肓」來指稱膈氣病,用「咳逆」來指稱喘嗽,用「痙」來指稱強直,用「喑」來指稱不說話,用「痱」來指稱緩縱,用「悸」來指稱怔忪,用「飲」來指稱痰,用「癉」來指稱黃疸病。
像這些問題,難道不需要討論清楚嗎?更何況有些疾病的症狀相似,甚至有兩種不同的病卻用同一個名稱的情況。現在的人常常把傷寒、中風、熱病、溫疫統稱為傷寒,把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都當作水氣病,治療中風只用化痰藥,把帶下當作勞疾或伏梁,不分辨風的病根,中風也不區分是不是時令疾病,這是現在天下所有醫生的共同問題,所以才需要把它們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