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八 (5)
卷八 (5)
1. 老人疾患
常見世人治年高之人疾患,將同年少,亂投湯藥,妄行針灸,以攻其疾,務欲速愈。殊不知上壽之人,血氣已衰,精神減耗,危若風燭,百疾易攻。至於視聽不至聰明,手足舉動不隨其身體,勞倦頭目昏眩,風氣不順,宿疾時發,或秘或泄,或冷或熱,此皆老人之常態,也不須緊用針藥,務求痊瘥。往往因此別緻危殆。
且攻病之藥,或汗或吐或解或利。緣衰老之人不同年少。少年之人真氣壯盛,雖汗吐轉利,未至危困。其老弱之人,若汗之則陽氣泄,吐之則胃氣逆,瀉之則元氣脫,立致不可救。此養老之大忌也。大體老人藥餌止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治之。不可用市肆贖買,它人惠送,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宜審詳。
若身有宿疾,或時發動,則隨其疾狀,用中和湯藥調順。三朝五日自然無事。惟是調停飲食,依食醫之法,隨食性變饌治之,此最為良也。(養老奉親書)
白話文:
一般常見世人治療年紀大的人的疾病,卻像對待年輕人一樣,隨便亂開藥方,胡亂針灸,想用攻伐的方式來治療疾病,務求快速痊癒。卻不知道高齡的人,氣血已經衰弱,精神也消耗殆盡,像風中的燭火一樣危險,各種疾病很容易侵襲。至於視力聽力都不如從前敏銳,手腳行動不聽使喚,勞累就會頭昏眼花,氣血不順暢,舊疾時常發作,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有時怕冷有時發熱,這些都是老人的常態,不需要急著用針藥,想要求痊癒。往往因此反而導致危險。
而且攻伐疾病的藥物,不外乎發汗、催吐、疏解或瀉下。由於衰老的人不同於年輕人。年輕人真氣旺盛,即使發汗、催吐、瀉下,也不會到危險的程度。但衰弱的老年人,如果發汗就會使陽氣外洩,催吐就會使胃氣上逆,瀉下就會使元氣脫失,立即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局面。這是養老的大忌。大致來說,老人用藥應該以扶持為主,只能用溫和、平順、理氣、幫助消化、補虛、中和的藥物來治療。不可以隨意使用在市面上購買、他人贈送,不知藥方內容及如同猛虎般的藥物給老人服用,一定要仔細審慎。
如果身體有舊疾,有時會發作,就依照疾病的狀況,用中和的湯藥來調養順氣。三五天自然就會沒事。最重要的是要調理飲食,按照食療的原則,依照食物的屬性來變換菜色,這才是最好的方法。(出自《養老奉親書》)
2. 物性皆有離合
尋萬物之性皆有離合,虎嘯風生,龍吟雲起,磁石引針,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桂而湧,桂得蔥而軟,樹得桂而枯,戎鹽累卵,獺膽分杯,其氣爽有相關感,多如此類,其理不可得而思之。(本草)
白話文:
萬物的特性都有聚合和分離的現象。就像老虎吼叫會生風,龍吟嘯會興起雲霧;磁石可以吸引鐵針,琥珀能夠吸起細小的草芥;漆遇到螃蟹就會分散開來,麻遇到桂皮會向上湧起,桂皮遇到蔥會變得軟弱,樹木遇到桂皮則會枯萎;戎鹽堆積起來像雞蛋一樣,水獺的膽汁分在杯中。這些現象的氣機流動,都有相關的感應,像這樣的情形很多,其中的道理是無法用思考來理解的。(《本草》)
3. 藥議
古方云云母粗服則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人肝肺。世俗自此之論甚多,皆謬說也。又言人有水喉、食喉者,亦謬說也。世傳歐希範五臟圖亦畫二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水與食同咽,豈能就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
咽則下入胃脘,次入胃,又次入腸,又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臟,出入息。五臟之氣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人之飲食、藥餌,但自咽入腸胃,何嘗能至五臟?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其入腸之物,英精之氣味,皆能洞達,但滓穢即入二腸。
凡人飲食及服藥,既入腸胃,為真氣所蒸,英精之氣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細研硫黃、硃砂、乳石之類,凡能飛走、融結者,皆隨真氣洞達肌骨,猶如天地之氣貫穿金石、土木,曾無留礙。自余頑石、草木,則但氣味洞達耳。及其勢盡,則滓穢傳於大腸,潤濕滲入小腸,此皆敗物,不復變化,惟當退泄爾。
凡所謂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以氣味到彼爾,物質豈能至彼哉?此醫不可不知也(筆談)。
白話文:
古老的醫方說,雲母如果粗糙地服用,會附著在人的肝肺,無法去除;就像枇杷、狗脊的毛不能吃,都說會進入人的肝肺。世俗因此產生很多這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還有人說人有水喉、食喉,這也是錯誤的說法。世傳歐希範的五臟圖也畫了兩個喉嚨,大概是當時觀察不仔細的緣故。水和食物都是一起吞嚥,怎麼可能就這樣分開進入兩個喉嚨?人只有咽和喉兩個通道而已。咽是接納飲食,喉是流通氣息。
咽會往下進入胃脘,接著進入胃,然後進入腸,最後到大小腸。喉會往下通往五臟,進行呼吸。五臟之氣的呼吸,就像冶鐵工匠用的風箱,人的飲食、藥物,都只是從咽進入腸胃,怎麼可能到達五臟?人體的肌骨、五臟、腸胃,雖然各有不同,但進入腸道的東西,其精華的氣味,都能夠通達全身,即使是金石之類的精華,也能夠如此,但廢物就會進入大小腸。
人吃喝和服藥,進入腸胃後,會被真氣蒸化,精華的氣味,甚至連金石的精華,例如細磨的硫黃、硃砂、乳石之類,凡是能飛散、能融化的,都會隨著真氣通達肌骨,就像天地的氣貫穿金石、土木一樣,沒有阻礙。至於其它的頑石、草木,就只有氣味能通達全身。等到它們的力量耗盡,廢物就會傳送到大腸,濕潤的部分滲入小腸,這些都是廢物,不會再有變化,只能排出體外。
那些所謂的某種東西入肝、某種東西入腎的說法,只是氣味到達那裡而已,物質本身怎麼可能到達那裡呢?這是醫生不能不知道的道理(筆談)。
4. 施藥
夫人既以五穀養其生,而亦以藥石伐其病。苟無藥石,則寒暑勞苦之太過,喜怒飢飽之無節,時令不常,衛生無術,身貧而莫求醫藥。雖富者或無良劑,或客遊半道,臥病而無所治療。如是而喪者亦多矣。且好仁之士,有濟物之心,或蓄一驗方,或有一奇藥,計力多寡,精加修制,廣行施惠,使沉疴宿疾,苦楚萬狀,危惡之候,一藥能愈,俾呻吟變為和氣。
雖身貧力微,難以修合濟人者,誠能得一奇湯妙劑,隨所治之疾,印寫千百本,黏之於牆壁道路之間,利亦博矣。
白話文:
人靠五穀雜糧養活生命,也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如果沒有藥物,那麼寒冷炎熱、過度勞累、情緒起伏不定、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不注重養生,以及貧困無力就醫,都會生病。即使是富裕的人,也可能找不到好藥,或是客居在外,生病時無處可醫治。像這樣因病而喪命的人也很多。
而且,有仁愛之心的人,會想幫助他人,或許會儲備一個有效的藥方,或是有奇特的藥物,依照自己的能力,盡力將藥材處理好,廣泛地施予恩惠,讓長期患病、痛苦不堪、病情危急的人,能靠一種藥就治癒,使痛苦的呻吟轉為平和的氣息。
即使自己貧窮勢弱,難以配製藥物幫助他人,如果能得到一個神奇有效的藥方,針對可以治療的疾病,印製上千百份,張貼在牆壁或道路邊,也能廣泛地幫助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