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二 (7)
卷二 (7)
1. 耳聞風雨聲
孫兆殿丞,治平中間,有顯官權府尹,忘其名氏,一日,坐堂決事,人吏環立,尹耳或聞風雨鼓角聲,顧左右曰:「此何州郡也?」吏對以天府,尹曰:「若然,吾乃病耳。」遽召孫公往焉。公診之,乃留藥治之。翌日,尹如故。尹召孫問曰:「吾所服藥,切類四物飲。」孫曰:「是也。
」尹曰:「始慮為大患,服此藥立愈。其故何也?」孫曰:「心脈太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經,則腎脈復歸,乃無恙。」孫之醫,出於眾人,皆如是。眾人難之,孫則易之。眾人易之,孫則難之。真世之良醫也。(《青箱集》)
2. 非孕
潘璟字溫叟,名醫也。虞部員外郎張咸之妻孕五歲,南陵尉富昌齡妻孕二歲,團練使劉彝孫妾孕十有四月,皆未育。溫叟視之曰疾也。凡醫妄以為有妊爾,於是作大劑飲之。虞部妻墮肉塊百餘,有眉目狀。昌齡妻夢二童子,色漆黑,倉卒怖悸,疾走而去。彝孫妾墮大蛇,猶蜿蜒不死。
三婦人皆無恙。屯田郎中張諲妻年四十餘而天癸不至,溫叟察其脈曰:「明年血潰乃死。」既而果然,又貴。江令王霽夜夢與婦人謳歌飲酒,晝不能食。如是三歲。溫叟治之,疾益平則婦人色益沮,飲酒易怠而謳歌不樂。久之遂無所見。溫叟曰:「疾雖衰然未愈也。如夢男子青巾而白衣者則愈矣。
」後果夢則能食。(《夷堅志》)
3. 徙癰
南史曰:薛伯宗善徙癰。公孫恭患發背,伯宗為氣封之,徙置齋前柳樹上。明日而癰消,樹邊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長,二十餘日,瘤大膿爛,出黃赤汁,升余樹為之痿損。(太平御覽)
4. 劉從周妙醫
韶州曲江人劉從周妙於醫術,有自得之見,著書十篇,大抵與世俗異其論。痢疾云:常人以白痢為冷證,赤痢為熱證,故所用藥如冰炭。其實不然,但手足和暖則為熱,當煎𥻆米湯調五苓散,繼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手足厥冷則為寒,當服已寒丸之類。凡治痢當以此別之,初不問赤白也。
如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證。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一向熱不止則為傷寒,當以此別之。
5. 拔麥中蠱
有人家女病腫,以榜召醫,皆不能識。馬嗣明問病由,云魯以手拔麥穗,即有一赤物,長二尺許,似蛇入其手指中,因驚倒,即覺手臂疼腫,月餘漸及半身,肢節俱腫痛不可忍。嗣明處方治之,皆愈。(劉穎叔《異苑》)
6. 華佗醫疾
華佗,沛國譙人,通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割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去疾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瘡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7. 破腹取病
華佗傳:一士大夫不快,佗曰:「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瘥,十年竟死。(並魏志)
8. 扁鵲見齊桓侯
扁鵲過齊,初見齊桓侯,曰:“君有疾。”公不應。後又見之,曰:“君有病,乃可治之。”公曰:“卿欲治無病之人,以求其功。”後又見公,越人便走。數日,病發,召越人。越人曰:“初見君病在皮膚,針灸所及;再見君病在血脈,湯藥所及;今見君病入骨髓,司命亦無奈何。”後數日,桓侯乃薨。
9. 文摯
文摯,齊人也。齊威王病發,使召文摯。摯至,謂太子曰:「王病怒即愈,王若即殺臣,奈何?」太子曰:「無慮,吾當救之。」文摯於是不時來見王。及來,不脫履而登床。王大怒,使左右持下,將烹。之後及太子扣頭請救,王怒遂解赦摯。摯因此病愈。六國時人。(並史記)
10. 董奉
董奉候官人也,時交州刺史杜燮中毒藥而死。奉以太一散和水沃燮口中,須臾乃蘇。燮自說初死時,有一車門直入一處,內燮於土窟中,以土塞之。俄頃聞太一使至追杜燮,遂開土窟,燮得出。
11. 華佗
華佗字元化,善養生之術。廣陵太守陳登患胸煩,滿面赤,不食,使人請佗。佗曰:「府君胸中有蟲欲成,蓋腥物之所為。」乃作湯令登服之,遂吐三升許蟲,蟲頭皆赤,半身猶是生膾。佗曰:「此病必更再發,若值良醫乃可救。」之後果發,佗時不在,病發遂卒。
12. 臟氣已絕
縣吏尹世苦四肢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臟氣已絕於內,當啼哭而絕。」果如佗言。(並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