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醫書

皇甫謐《帝王世紀》曰:黃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針,著《內外經》、《素問》之書,咸出焉。《黃帝內傳》曰:帝升為天子,針經脈訣,無不備也。故《金匱》、《甲乙》之類,皆祖黃帝。

白話文:

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黃帝命令雷公、岐伯制定九種針具,並撰寫了《內外經》、《素問》等書籍,這些醫學知識都由此而來。《黃帝內傳》記載:黃帝登基為天子後,研究針灸經脈的訣竅,各種技術都非常完備。所以像《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之類的醫書,都將黃帝視為醫學的始祖。

3. 黃帝與岐伯問難

黃帝御極,坐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蕩,喜怒交侵,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述難經。

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為甲乙,隋揚上善纂為太素,唐王冰篤好之,大為次注。(林億素問序)

白話文:

黃帝登基為帝,坐在明堂之上,觀察四面八方,考察建立五種常道。他認為人生是背負陰氣而懷抱陽氣,食用有味道的食物,同時也受到食物的色彩影響。寒冷與暑熱互相衝擊,喜悅與憤怒也相互侵擾。於是黃帝與岐伯一起,向上探究天體運行的規律,向下研究地理環境的變化,從遠處觀察各種物體的特性,從近處觀察自身的情況,互相問答辯論。雷公等一類人,接受他們的教導並將之傳播開來,於是《黃帝內經》就這樣產生了。

周朝興盛時,秦和闡述了六氣的理論,詳盡地記載在史官的著作中。後來,越人得到其中的一二,演繹並著述了《難經》。

西漢時的倉公傳承了舊有的學說,東漢時的張仲景撰寫了前人遺留的理論,晉朝的皇甫謐整理刺寫了《針灸甲乙經》,隋朝的楊上善編纂了《黃帝內經太素》,唐朝的王冰非常喜愛這門學問,為《黃帝內經》做了詳細的註解。(林億《素問序》)

4. 素問惟八卷

班固曰: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篇,乃其數焉。雖年代移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周有和緩,漢有淳于,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道妙者也。(王冰《素問序》)

白話文:

班固說:《內經》總共有十八卷,《素問》就是其中的九卷,加上《靈樞》九篇,合起來就是這個數目。雖然時代變遷,但傳授醫學的方法仍然存在,只是擔心傳給不對的人,所以有時會有所保留,因此《素問》第七十一卷,由師氏收藏起來。現在流傳奉行的只有八卷而已。周朝有和緩,漢朝有淳于意,魏朝有張仲景、華佗,他們都是深得醫學奧妙的人。(王冰《素問序》)

5. 醫之起

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主典醫疾,以療眾疾。說文曰:巫彭初作醫。呂氏春秋亦曰:巫彭作醫。

白話文:

《帝王世紀》這本書說:黃帝命令岐伯掌管醫療疾病的事情,用來治療各種疾病。《說文解字》這本書說:巫彭最早發明了醫術。《呂氏春秋》也說:巫彭發明了醫術。

6. 方書所出

世諸方書藥法,雖損益隨時,大抵祖述黃帝。如脈訣之出於晉王叔和,病源之出於隋巢元方,湯液經之出於商伊尹,傷寒論於漢張機,千金備急出於唐孫思邈,外臺秘要出於唐王珪。

皇朝太平集天下名方為太平聖惠。其餘紛紛,無代無之。高氏小史曰:炎帝作藥方以救時疾。(事物紀原)

白話文:

世上各種醫書藥方,雖然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有所增減,但大致上都是遵循黃帝的醫學思想。例如,脈學的著作《脈訣》出自晉朝的王叔和,《病源》這本書出自隋朝的巢元方,《湯液經》這本書的作者據說是商朝的伊尹,《傷寒論》出自漢朝的張機,《千金備急方》出自唐朝的孫思邈,《外臺秘要》出自唐朝的王珪。

到了我們朝代,將天下有名的藥方收集整理成《太平聖惠方》。其它的醫書就更多了,每個朝代都有。高氏小史說:「炎帝製作藥方來治療當時的疾病。」(出自《事物紀原》)

7. 難經

帝王世紀曰: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楊元操《難經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者,秦越人所作。按《黃帝內經》一秩秩九卷,其義難究。越人乃採精要八十一章為難經。(同上)

白話文:

《帝王世紀》這本書說:黃帝命令雷公、岐伯討論經脈旁支的相通關係,並提出疑問難題,一共整理出八十一章,就叫做《難經》。楊元操在《難經序》中提到:黃帝的《八十一難經》,是秦越人(扁鵲)所著作的。《黃帝內經》的內容雖然有九卷之多,但其中的奧義難以徹底研究清楚。因此,越人就摘取了其中精要的八十一章,整理成《難經》。(內容和上面說的一樣)

8. 陸宣公裒方書

陸宣公在忠州裒方書以度日,非特假此以避禍。蓋君子之存心,無所不用其至也。前輩名士,往往能醫,非惟衛生,亦可及物。而今人反恥言之。近時士大夫家藏方,或集驗方,流布甚廣,皆仁人之用心。本草單方,近巳刻於四明;及本朝諸公文集雜說中,名方尚多,未見有類而傳之者。予屢欲為之,恨藏書不廣。儻有能用,予言集以傳諸人,亦濟物之一端也。

白話文:

陸宣公在忠州收集藥方來度日,不只是藉此避禍。因為君子的用心,是任何事情都務求做到極致。以前的名士,常常懂得醫術,不只為了自身保健,也能幫助他人。但現在的人反而以此為恥。近來士大夫家中收藏藥方,或是收集有效的藥方,流傳很廣,都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所為。單味的本草藥方,最近已經在四明刻印出來;加上本朝許多公卿文集中雜記所記載的,還有許多有名的藥方,卻沒見到有人整理分類來傳播。我多次想做這件事,但遺憾藏書不夠廣泛。如果有人能將這些藥方加以利用,我願意將收集到的藥方整理傳給世人,也算是幫助世人的一個方法。

9. 本草

10. 百藥自神農始

淮南子曰:神農始嘗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七十毒。世本曰:神農和藥濟人,則百藥自神農始也。世紀或云伏羲嘗味百草,非也。梁陶弘景本草序曰:神農氏王天下,宣藥療疾,以拯夭傷。高氏小史曰:炎帝嘗百藥以治病,嘗藥之時百死百生。帝王世紀曰:炎帝嘗味草木,宣藥療疾,著本草四卷。

至梁陶弘景,唐李世勣等注敘為二十卷。皇朝開寶中重校定。

仁宗嘉祐中,命掌禹錫等集類諸家敘藥之說為補註本草。唐書于志寧傳。志寧云:班固惟記黃帝內外經,不載本草。齊七錄乃稱之。世謂神農嘗藥,黃帝以前文字不傳,以識相付,至桐雷乃載篇冊。然所載郡縣多漢時張仲景華佗竄記其語。梁陶弘景此書應與素問同類,其餘多與志寧說同也。(事物紀原)

白話文:

《淮南子》說:神農開始親自品嚐各種草藥的味道,在那個時候,他一天就中了七十次毒。《世本》說:神農調配藥物來救治人民,所以說百種藥物是從神農開始的。有些史書說伏羲也曾品嚐百草,這是不對的。梁朝陶弘景在《本草序》中說:神農氏統治天下時,宣揚藥物來治療疾病,拯救早夭傷亡的人。高氏的《小史》說:炎帝品嚐百藥來治療疾病,品嚐藥物時經歷了多次死亡又多次復生。《帝王世紀》說:炎帝品嚐草木的味道,宣揚藥物來治療疾病,撰寫了《本草》四卷。

到了梁朝陶弘景和唐朝李世勣等人,為《本草》作註解並編纂成二十卷。在宋朝開寶年間,朝廷又重新校訂了這部書。

宋仁宗嘉祐年間,命令掌禹錫等人收集各家關於藥物的敘述,編纂成《補註本草》。《唐書‧于志寧傳》記載,于志寧說:班固只記錄了黃帝的《內經》和《外經》,沒有記載《本草》。《齊七錄》才提及《本草》。世人認為神農曾經品嚐藥物,黃帝以前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而是以口頭傳授的方式,直到桐雷才將這些記錄在書冊上。然而書中記載的郡縣大多是漢朝時張仲景、華佗竄改過的說法。梁朝陶弘景的這本書應該和《素問》屬於同一類,其他大部分內容與于志寧的說法相同。(出自《事物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