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勿食生鮮

旋殺物命以應急,須既虧愛物之仁,又失養口體之正;且肉未停冷,動性猶存,鱠生之屬,損人彌甚。昔有食魚膾而生病者,用藥下之,已變蟲形而能動,有鱠縷尚存,故可驗;也有食鱉肉而成積者,用藥下之,已成動物而能行,有類鱉狀,故可驗也。諸肉膾而食之,生蟲成病者甚多。

一切微細物命,旋烹不熟,食之害人固不可測,為癥為瘕為痼疾為奇病,此不可不知而不可忽者也。(食治)

白話文:

為了應急而當場宰殺動物來吃,這不僅虧損了愛惜萬物的仁心,也失去了養護身體的正道。況且剛殺的肉還沒冷卻,活動的性質依然存在,像生魚片之類的食物,對人體的損害更是嚴重。以前有人因為吃了生魚片而生病,用藥把病邪瀉下後,發現排泄物變成蟲的形狀而且還會動,甚至還有魚片絲殘留,這就可以驗證生食的害處;也有人因為吃了鱉肉而形成積塊,用藥瀉下後,發現排泄物變成像動物一樣還會走動,外形像鱉,這也可以驗證。各種肉類生吃的話,產生蟲病的人非常多。

所有微小的生命,如果當場烹煮卻沒煮熟,吃了對人體的危害更是無法預測,會變成像是癓、瘕、頑固的疾病或怪病,這些都是不可不知且不可忽略的。(出自《食治》)

2. 四時不食

金匱要略方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謂畜獸五臟能益人,五臟春時木旺,肝氣盛,脾氣敗,故不食肝。食之則肝氣愈盛,脾氣愈敗,因成脾病則難治也。或春月肝經受病,明有虛症,亦宜食肝以補之。或春月肝氣太盛,即宜食肺以抑之。又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五味遞相剋制,故禁之也。或肝氣太盛,因而生病,亦宜辛味以制之。更在心智變通,不可全執定論。它臟仿此。(食治)

白話文:

《金匱要略》的方子說,春天不吃肝臟,夏天不吃心臟,秋天不吃肺臟,冬天不吃腎臟,四季都不吃脾臟。意思是說,動物的內臟雖然能滋補人體,但是春天時木氣旺盛,肝氣也跟著旺盛,而脾氣則會衰弱,所以不宜吃肝。如果吃了,會讓肝氣更加旺盛,脾氣更加虛弱,因而導致脾臟生病,就很難治療了。

但是,如果春天肝經出現疾病,明顯有虛弱的症狀,也應該吃肝來補養它。或者春天肝氣過於旺盛,就應該吃肺來抑制它。還有說,肝病要禁吃辛辣,心病要禁吃鹹味,脾病要禁吃酸味,肺病要禁吃苦味,腎病要禁吃甜味。

這五種味道彼此互相剋制,所以要禁止吃這些味道。但是,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因而產生疾病,也應該吃辛辣味道來抑制它。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不能完全拘泥於固定的說法。其他臟腑的狀況也應該仿照這個道理去理解。(這些內容出自《食治》)

3. 飽勿便睡

偶食物飽甚,雖覺體倦,無輒就寢,可運動徐行約百餘步,然後解帶、松衣、伸腰、端坐,兩手按摩心腹,交叉來往約一二十過,復以兩手自心脅間按捺向下約十數過,令心腹氣通,不致壅塞,過飽食物隨手消化也。

白話文:

有時候吃得太飽,即使感覺身體疲倦,也不要馬上就睡。可以稍微散步走個一百多步,然後解開腰帶、放鬆衣服、伸展腰部、端正坐好。接著用兩手按摩心臟和腹部,左右來回搓揉約一二十次,再用兩手從心臟兩側的肋骨間往下按壓約十幾次,讓心腹的氣血暢通,才不會阻塞。這樣就能幫助消化吃太飽的食物。

4. 生物食之無益

食物可生啖者,唯有果核。時新初市,無貴先嚐。貴在實成,氣足以走。趁市利之物,多未成熟故也。時果鮮味,易於可口。無喜其甘酸,至於意足而後已。棗慄之屬,經火熟者,稍多食雖無妨,亦忌於飽飯之後。菜品中,以蘿蔔下面,茵陳和羹,皆生用為宜。萵苣嫩苗,蕪菁肥根,苦蕒落蘇,雖可生啖,皆不益腸胃,不如淹菹煮羹,以為面飯之佐也。百穀之屬,固不可生食。

一切動物,皆然。或鱠魚如絲,抹肉成縷,沃醋食之已。夫食養之正,有將蛤蜊螃蟹,析殼乘活而啖者,肉味致用,豈有是理?既輕殘物命,還輕忽自己之性命也。生食果菜,自有所損。此又所損之彌者,以好生之德,衛生之經,並失之故也。(食治)

白話文:

可以生吃的食物,只有果核。當季剛上市的新鮮水果,不要搶先品嚐。好水果貴在果實成熟,能夠散發出足夠的香氣。搶先吃上市的水果,大多是因為它們還沒成熟。當季的水果味道鮮美,容易讓人喜歡,但不要因為貪圖它們的甜酸滋味,就吃到滿足才停止。像是棗子、栗子這類,經過火煮熟的,稍微多吃一點雖然沒關係,但也要避免在吃飽飯後吃。蔬菜方面,蘿蔔切絲,茵陳草煮羹,都適合生吃。萵苣的嫩苗、蕪菁肥厚的根、苦蕒菜和紫蘇,雖然可以生吃,但對腸胃都沒有好處,不如醃製成泡菜或是煮湯,當作配飯的佐菜。五穀雜糧之類的食物,本來就不適合生吃。

所有的動物也都是這樣。有些人會把魚切成細絲,或是把肉切成薄片,用醋拌著生吃。關於飲食養生的正確方法,竟然還有人把蛤蜊螃蟹剖開殼,就趁活著生吃,這種肉的味道對身體有益嗎?這簡直不合道理!這樣既輕視了其他生物的生命,也輕忽了自己的生命。生吃蔬果,對身體本來就會有損害。這樣生吃動物,更是加重了損害,因為這樣連保護生命的美德和養生的法則都失去了。

5. 食無求飽

論語曰:「不多食」,又曰:「食無求飽」,謂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順頤養也。若貪生務飽,蹻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浚便利滑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致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瀝而外泄,莫不由食物而過傷滋味太厚。

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華精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護,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故知聖人之立言垂教,足以為養生之大經也。(東虢婁居中食治通說)

白話文:

孔子說:「不要吃太多」,又說:「吃飯不要追求飽足」,意思是說食物不在於多,重要的是能夠節制,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平和,順應養生之道。如果貪圖吃飽,就會導致腸胃堵塞難以消化,反而累積暗傷而招致疾病。吃得太飽會大量消耗體內的氣,例如吃不下會嘔吐,消耗身體的精氣;或飲料不消化而產生痰,消耗體內的水分;大便次數頻繁而腹瀉,消耗食物轉化的能量;小便多且混濁,消耗身體的精華。以至於精液變得稀薄而外漏,汗液淋漓而外泄,這些都是因為吃太多、口味太濃而導致的過度傷害。

如果能夠節制,吃七八分飽就滿足,減少追求美味的慾望,經常不讓自己吃太飽,那麼每一餐都不會有傷害,每一種食物都能有益處。食物的殘渣也能正常轉化,早晚排便也會按時,精華能夠凝聚,體內津液充盈,精神內守而身體外在強健,邪氣不能侵犯,疾病也就沒有機會產生。由此可知,聖人所說的道理,足以成為養生的大原則。(東虢婁居中食治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