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飲食以時

飲食以時,飢飽得中。水穀變化,沖氣和融,精血以生,榮衛以行,腑臟調平,神志安寧。正氣充實於內,元真通會於外。內外邪沴莫之能幹,一切疾患無從而作也。

白話文:

飲食要按時,飢餓和飽足要適中。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使體內氣機調和順暢,就能產生精血,使營養物質運行全身,五臟六腑機能協調平和,精神意識安定寧靜。這樣一來,體內的正氣充盈,元氣與外界相通,內外邪氣都不能侵犯,各種疾病也就無從產生了。

2. 食飲以宜

食飲之宜,舉其大略,當候已飢而後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漿不欲甘酸,肉無貪肥脆,食不厭精細,飲不厭溫熱,飯無令少於面,菜常令稱於肉,肉不厭軟暖,菜不可生茹,五味無令勝穀味,肉味無令勝食氣,滋味欲澹而和,食時當謹其度。

故得食飲常美,津液常甘,身輕而不倦,神清而少睡,胸府通暢而少噫,胃脘寬紓而不脹,省解帶摩腹之勞,免食藥耗氣之失,皆目前近效也。(同上)

白話文:

飲食的適宜,大概來說,應該等感覺到餓了才吃東西,吃東西要慢慢咀嚼到熟爛,感到口渴時才喝水,喝水要慢慢小口喝。不要等到非常餓才吃飯,吃飯不可以吃太飽,稍微覺得口渴就要節制飲水,不要太頻繁的喝水,飲料不應該太甜或太酸。肉類不要貪圖肥膩或酥脆的,食物要盡量精緻細膩,飲料要盡量溫熱。吃飯時飯量不要少於麵食,蔬菜要常常和肉類相稱,肉類要盡量軟爛溫熱,蔬菜不可以生吃。五種味道不要超過穀物的味道,肉的味道不要超過食物本身的香氣,調味要清淡平和,吃飯的時候要謹慎注意適量。

所以能夠飲食適當,就會覺得食物美味,口水甘甜,身體輕盈而不疲倦,精神清爽而少睡,胸部通暢而少打嗝,胃部寬鬆舒適而不脹氣,可以省去解開腰帶按摩腹部的麻煩,避免吃藥耗損元氣的缺失,這些都是眼前就能看到的成效。

3. 粥能暢胃生津液

張文潛粥記贈潘邠老

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為養生之要,必大笑。大抵養生性命,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正在寢食之間耳。

或者讀之,果笑丈潛之說,然予觀史記陽虛侯相趙章病,太倉公診其脈,曰法五日死,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臟實,故過期。師言曰:「安穀者過期,不安穀者不過期。」由是觀之,則文潛之言又似有症。後又見東坡一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不可說,尤不可說。

白話文:

張安道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吃一大碗粥,因為空腹時腸胃虛弱,吃粥後穀物的精氣便能發揮作用,滋補效果相當不錯,而且粥的質地非常柔軟細膩,與腸胃非常協調,是飲食中最好的選擇。齊和尚說,山中的僧人每天早上都會喝粥,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喝粥,就會整天感到內臟乾燥口渴,因為粥可以使胃氣暢通,產生津液。現在如果勸人每天吃粥,當作養生的要訣,一定會被人嘲笑。其實養生保健,追求安樂,並沒有什麼深奧難懂的事情,關鍵就在於日常的睡眠和飲食之間。

或許有人讀到這裡,真的會嘲笑我說的話,然而我看《史記》記載,陽虛侯趙章生病,太倉公診斷他的脈象,說他活不過五天,結果他過了十天才死。之所以能多活幾天,是因為他喜歡喝粥,所以內臟比較充實,因此才能多活幾天。太倉公說:「能消化穀物的人就能活過預期的壽命,不能消化穀物的人就活不過預期的壽命。」由此看來,我說的話似乎也有道理。後來我又看到蘇東坡寫的一張帖子,說他晚上很餓,吳子野勸他喝白粥,說粥能代謝舊的,產生新的,對胃有益。

僧人每天早上五更時分喝粥,實在是有道理的。粥既美味可口,喝完粥後睡一覺,更是說不出的舒服,說不出的舒服。

4. 五味致疾

五味養形過則致病,故多食鹹則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發拔,多食酸則肉眡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本事方)

白話文:

五種味道如果攝取過量,就會導致疾病。所以,吃太多鹹味的食物,會使血液循環凝滯,臉色也會改變;吃太多苦味的食物,會使皮膚乾燥枯槁,頭髮脫落;吃太多酸味的食物,會使肌肉萎縮鬆弛,嘴唇外翻;吃太多甜味的食物,會使骨頭疼痛,頭髮掉落;吃太多辣味的食物,會使筋脈抽緊,指甲乾枯。(出自《本事方》)

5. 飲酒面青赤

飲酒者,肝氣微則面青,心氣微則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