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啖物不知飽

江南逆旅中,一老婦啖物不知飽。徐德佔過逆旅,老婦訴以飢,其子恥之,對德佔以蒸餅啖之,盡一竹簣,約百餅,猶稱飢不已,日飯一石米,隨則利之,飢復如故。京兆醴泉主簿蔡繩,予友人也,亦得飢疾,每飢立須啖物,稍遲則頓僕悶絕,懷中常置餅餌,雖對貴官,遇飢則便齕啖。繩有美行,博學有文,為時聞人,終以此不幸,無人識其疾,每為之哀傷。

(筆談)

白話文:

在江南的旅店中,有一位老婦人吃東西不知道飽足。徐德佔曾經路過那間旅店,老婦人向他訴說自己飢餓,她的兒子覺得很丟臉,就拿蒸餅給她吃。老婦人吃完一整竹筐,大約一百個蒸餅,仍然說自己很餓,每天要吃一石米的飯,吃完就拉肚子,但飢餓的感覺又馬上恢復。京兆醴泉的主簿蔡繩,是我的朋友,他也得了這種飢餓的病,每次肚子餓就必須立刻吃東西,稍微晚一點就會昏倒,所以身上常常帶著餅乾點心,即使面對達官貴人,只要肚子餓就直接啃食。蔡繩品行美好,學識淵博又有文采,是當時的名人,最終卻因為這個疾病而遭遇不幸。當時沒有人了解他的病,我為此感到非常悲傷。

2. 腸癢疾

傅舍人忽得腸癢之疾,至劇時,往往對眾失笑,吃吃不止。此疾古人所未有。(《遁齋閒覽》)

白話文:

傅舍人突然得了腸子發癢的怪病,病發嚴重時,常常會當著眾人失笑,呵呵地笑個不停。這種病是古人從未記載過的。

3. 王氏異疾

汾州王氏得病,右脅有聲如蝦蟆,常欲手按之,不則聲聲相接。群醫弗能辯,聞晉陽山人趙巒善診。巒曰:此因驚氣入於臟腑,不治而成疾,故常作聲。王氏曰:因邊水行次,有大蝦蟆躍高數尺,驀作一聲,氏忽驚叫,便覺右脅牽痛,自後作聲,尚似蝦蟆也。巒乃與六神丹服之。

來日取下青涎,類蝦蟆之衣,遂瘥。巒言診王氏脈,右關脈伏結,積病也,故止作積病。治用六神丹泄之而愈。(名醫錄)

白話文:

汾州有個姓王的人得了怪病,他的右邊脅肋會發出像蛤蟆叫的聲音,常常會想用手按住,不按的話,聲音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出來。許多醫生都搞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聽說晉陽山有個叫趙巒的人很會看病。趙巒說:「這是因為受到驚嚇,氣進入了臟腑,沒有治療才變成這個病,所以才會常常發出聲音。」王先生說:「因為之前在邊境渡河的時候,有一隻大蛤蟆跳到好幾尺高,突然大叫一聲,我嚇得尖叫,就覺得右邊脅肋牽引疼痛,之後就開始發出聲音,聽起來還很像蛤蟆叫。」趙巒就給他服用六神丹。

第二天,王先生吐出像青色黏液的東西,很像蛤蟆的皮,病就好了。趙巒說,他診斷王先生的脈象,發現右關脈呈現伏結的狀況,這是積久的病,所以才說是積病。治療時用六神丹把積滯的病氣排泄出來就好了。 (出自《名醫錄》)

4. 療飢蟲

從政郎陳撲富沙人母高氏年六十餘得飢疾,每作時如蟲齧心,即急索食,食罷乃解。如是三四年,畜一貓,極愛之,常置於傍。貓叫則取魚肉和飯以飼。一日貓適叫,命取鹿脯自嚼而啖貓。至於再覺一物上觸喉間,引手探得之,如拇指大,墜於地,頭尖匾類塌沙魚,身如蝦殼,長八寸,漸大侔兩指,其中盈實。剖之,腸肚亦與魚同,有八子,胎生,蠕蠕若小鰍。

人皆莫能識為何物。蓋聞脯香而出。高氏疾即愈。(類編)

白話文:

有個叫做陳撲的官員,他母親高氏已經六十多歲了,得了個奇怪的病,每次發作的時候,就像有蟲子在啃咬心臟一樣,就立刻想要吃東西,吃飽了才覺得舒服。這樣持續了三四年。她養了一隻貓,非常喜歡,常常把貓放在身邊。貓叫的時候,她就拿魚肉拌飯給貓吃。有一天,貓剛好叫了,她就叫人拿鹿肉脯來,自己嚼碎了餵貓。結果她感覺有個東西往上碰到喉嚨,就伸手把它掏出來,有大拇指那麼大,掉在地上。這個東西頭尖扁平,像塌沙魚,身體像蝦殼,長八寸,後來長得像兩根手指那麼粗,裡面充滿了東西。剖開來看,腸子肚子都像魚一樣,裡面還有八個小寶寶,是胎生的,蠕動的樣子像小泥鰍。

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大概是因為聞到鹿肉脯的香味才跑出來的。高氏的病就這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