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積
3. 傷滯用藥不同
人之臟腑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泄痢。膏粱者為尤甚。蓋口腹恣縱,不能謹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曲糵之類。不知古今立方用藥各有主,對曲糵止能消化米穀。
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一概論也。必審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之而已。又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直取,當以蠟匱其藥。
蓋蠟能黏逐其病,又可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又有痹氣偏虛,飲食遲化者,止宜助養脾胃,則自能消磨,不須用克化藥。耳病久成積聚癥瘕者,則須用三稜鱉甲之類。寒冷成積者,輕則附子厚朴,重則礬石硫黃。瘀血結塊者,則用大黃桃仁之類。醫者宜審詳之。
(難峰方)
白話文:
人們的臟腑生病,大多是因為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其中脾胃最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每天的飲食,只要稍微吃過量,就會停滯積聚難以消化;冷熱食物不調和,就會導致嘔吐、腹瀉。特別是經常吃精緻飲食的人,更容易這樣。因為他們常常放縱口腹之慾,不能自我節制,所以通常會用幫助消化的藥物。有人認為,既然飲食已經在前面傷了脾胃,就不應該用強烈的藥物來反攻,所以不再使用巴豆、硇砂等藥物,只使用麥芽、神麴之類的藥物。他們不知道古代和現代的用藥方法各有側重,而麥芽、神麴只能消化米穀類的食物。
如果因為吃肉食而傷了脾胃,就必須用硇砂、阿魏等藥物才能治療。如果因為吃過多魚蟹而傷了脾胃,就必須用橘皮、紫蘇、生薑。如果因為吃過多水果蔬菜而傷了脾胃,就必須用丁香、桂心。如果因為飲用過多水而傷了脾胃,就必須用牽牛子、芫花。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論。必須詳細地了解是什麼原因傷了脾胃,然後針對病因用藥,沒有不痊癒的。至於用藥的輕重,則根據病人的氣血狀況來調整。還有一種情況,虛弱體質的人有積滯,不能直接用攻伐的藥物,應該用蠟包裹藥丸。
因為蠟能黏住病邪,而且可以在腸胃中停留較久,又不傷正氣,能慢慢地把積滯磨掉。還有一種情況,體質偏虛,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飲食消化緩慢的人,只需要幫助調養脾胃,讓脾胃功能恢復正常,自然就能消化食物,不需要使用強力的消化藥。耳朵的疾病如果拖久了形成積聚或腫塊,就必須使用三稜、鱉甲之類的藥物。如果因為寒冷而導致積滯,輕微的可以用附子、厚朴,嚴重的可以用明礬、硫磺。如果因為瘀血而形成結塊,則要使用大黃、桃仁之類的藥物。醫生應該詳細地了解這些情況。
4. 物能去積
廚家索粉與掉粉不得近杏仁,近之則爛。頃有一兵官食粉多成積,師以積氣元杏仁相半細研為元,五元熟水下數服愈。
摭醫新說中,有人食黃鷯子過多,因食鷂子羹遂愈。
有傷粽子成積,用曲末加少木香為散,鹽湯調數日,口中聞酒香,其積遂散。(三說醫余)
白話文:
廚房裡製作的澱粉和掉落的澱粉,都不能靠近杏仁,靠近的話就會腐爛。之前有個軍官因為吃太多澱粉而造成腸胃積滯,醫生用積實(枳實的別名)和杏仁各一半磨成粉末,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顆,用熱水送服,幾次就痊癒了。
《摭醫新說》中記載,有人吃黃鷯子(一種鳥)吃太多,結果吃了鷂子(另一種鳥)做的羹湯就好了。
有人因為吃粽子造成腸胃積滯,用酒麴磨成的粉末,加入少許木香,混合成散劑,用鹽水調和服用數日,口中聞到酒香時,他的腸胃積滯就消散了。(以上三個例子都出自一位叫做「醫余」的人的醫學論述)
5. 食藥
凡人服食藥一例須用巴豆是大不然養生必用方主張青木香元亦未是也。巴豆去積,牽牛利水,不可一概用。且如傷食米麵之類,當用神麯麥糵;傷肉當用阿魏;氣不快當用丁木香青陳皮磨;積塊用三稜蓬朮;取熱積用大黃;冷積用巴豆;痰積用牽牛;血積用乾漆。此其大略也。更以意推之。(同上)
白話文:
一般人吃藥,動不動就使用巴豆,這是非常不對的。養生一定要用的藥方,主張用青木香元,也是不恰當的。巴豆是用來去除積滯的,牽牛是用來利水的,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舉例來說,像是吃米飯麵食消化不良,應該用神麯、麥芽;吃肉消化不良,應該用阿魏;氣不順暢,應該用丁香、木香、青皮、陳皮磨粉;有積塊,應該用三稜、蓬朮;要清熱積,應該用大黃;寒積,應該用巴豆;痰積,應該用牽牛;血積,應該用乾漆。這些只是大概的原則,更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6. 治積用藥
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糵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許嗣宗所謂「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然後增加用藥,不爾反有所損。嗣宗自謂不著書,在臨時變通也。(本事方)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治療積聚的病症,可以用病人討厭的藥物來攻打它,用病人喜歡的藥物來引導它,這樣就比較容易痊癒。像是硇砂、水銀可以治療肌肉積聚;神麯、麥糵可以治療喝酒引起的積聚;水蛭、虻蟲可以治療血瘀積聚;木香、檳榔可以治療氣滯積聚;牽牛、甘遂可以治療水液積聚;雄黃、膩粉可以治療痰涎積聚;礞石、巴豆可以治療食物積聚,各種積聚都要根據其性質來用藥。如果使用一大堆藥物,分散藥力就難以見效。就像許嗣宗說的:「打獵不知道兔子在哪,就廣泛地在原野上佈網,希望有人能抓到,這種方法也太疏忽了。」必須要清楚分辨是哪一種積聚,然後針對性地用藥,否則反而會造成傷害。許嗣宗認為自己不寫書,是因為要根據臨時情況來靈活應變。(出自《本事方》)
7. 攧撲打傷
8. 墮馬
齊中郎破石病,淳于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後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後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墮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血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得審陰脈,審陰脈入虛里,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
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穀則過期,不安穀則不過期。其人嗜黍,黍主肝,故過期。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養喜陰處者順死,喜養陽處者逆死。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史記)
白話文:
齊國的中郎官得了破石病,淳于意診斷他的脈象後說:「他的肺部受傷,沒辦法醫治了,大概十天後的丁亥日會尿血而死。」結果他真的在十一天後尿血而死。這位中郎官的破石病,是因為從馬上摔下來撞到石頭而造成的。之所以知道他是破石造成的出血,是因為把脈時,發現他的脈象呈現肺陰氣,來的時候散亂而沒有規律,而且脈的顏色也不正常。之所以知道他是從馬上摔下來的,是因為把脈時,發現他的審陰脈沉入虛里,又跑到肺脈那邊,而肺脈散亂,這是受傷後氣血變化的關係。
他之所以沒有在預期時間內死亡,是因為淳于意說:「病人如果能好好吃飯,就能活過預期時間;如果吃不下飯,就活不過預期時間。」這個人特別喜歡吃黃米,黃米是入肝經的,所以才活過預期時間。至於他尿血的原因,診脈方法說:「病患喜歡安靜陰涼的地方,就會順著病勢發展而死;喜歡陽光燥熱的地方,就會違逆病勢而死。」這個人喜歡安靜不躁動,又常常坐著趴在桌子上睡覺,所以血會往下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