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五 (16)
卷之五 (16)
1. 翻胃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後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參一兩,砂仁二兩,木香二兩,服之收功。
四子調中湯,〔批〕(按此方治翻胃專因氣者),治翻胃,或大小便閉,及痰氣壅盛。
青皮(麩炒,五分),陳皮(五分),枳實(麩炒,一錢),香附(炒,一錢),黃連(薑汁炒,七分),半夏(制,二錢),栝蔞仁(炒,一錢),蘇子(炒,一錢),沉香(五分),茯苓(五分),桃仁(去皮尖,一錢半),白芥子(炒,一錢),木通(五分),芒硝(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
神奇散(方外人傳)〔批〕(按此方治翻胃血虛有火者),治噎食翻胃,三陽枯竭。
當歸(一錢),川芎(七分),白芍藥(酒炒,一錢),生地黃(二錢),陳皮(八分),砂仁(七分),半夏(薑製,八分),白茯苓(一錢),白朮(土炒),香附(醋炒,一錢),枳實(炒,一錢),烏梅(三個),藿香(一錢),赤茯苓(一錢),檳榔(一錢),木通(一錢),豬苓(一錢),黃芩(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知母(人乳拌炒,一錢),赤芍藥(一錢),天門冬(去心,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一鍾,入童便一盞,服。
呂純陽降筆傳治翻胃方
藿香(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八分),赤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白豆蔻(一錢),蘇子(炒,一錢),厚朴(制,八分),檳榔(八分),枇杷葉(蜜炙,一錢),白芥子(炒,八分),沉香(一錢),良薑(三分),官桂(二分),丁皮(二分),杵頭糠(一撮)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服。
加味六君子湯,治脾胃大虛,以致膈噎不食。
六君子湯加炮乾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
回生養胃丹,〔批〕(按此方治翻胃氣虛有寒者),治真元虛損,心胃不交,精神耗散。脾臟受濕,飲食不納,五味不成津液,反成痰涎,聚於中脘,不能傳道,以致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證。
蒼朮(米泔水浸三日,洗淨曬乾,再換浸三日,四兩),蓮肉(酒浸一宿,四兩),雄豬肚(一個,壁土揉擦洗淨入蒼朮、蓮肉在內,以線縫緊,用好酒煮爛,取入石口內搗如泥,捻作小餅,烘乾加後藥),南星(四兩,細切,薑汁浸一宿,以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用,或用黃土亦可),半夏(四兩,泡,曬乾細切,好醋浸七日,蒸熟),橘紅(四兩,以灶心土炒,去土用),粟米(四兩,薑汁浸,蒸,焙),人參(一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厚朴(薑汁炒,一兩),蓬朮(一兩,醋炒),蓽澄茄(一兩),砂仁(一兩),三稜(一兩,醋炒),白豆蔻(一兩),穀芽(炒,一兩),麥芽(炒,一兩),甘草(一兩),丁香(五錢),木香(五錢),沉香(五錢)
白話文:
翻胃
文中提及多種治療翻胃的中藥方劑,茲將其現代白話文
第一方:上藥研磨成粉,取生薑三片,加水煎煮服用。之後服用加味保和丸,並加入人參一兩、砂仁二兩、木香二兩,服用至症狀痊癒。
第二方(四子調中湯):此方專治因氣滯引起的翻胃,也可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及痰氣壅塞。藥材包括:青皮(麩炒,五分)、陳皮(五分)、枳實(麩炒,一錢)、香附(炒,一錢)、黃連(薑汁炒,七分)、半夏(制,二錢)、栝蔞仁(炒,一錢)、蘇子(炒,一錢)、沉香(五分)、茯苓(五分)、桃仁(去皮尖,一錢半)、白芥子(炒,一錢)、木通(五分)、芒硝(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取生薑五片,加水煎煮微熱後服用。
第三方(神奇散):此方治療因血虛夾有火熱引起的翻胃及噎食、三陽經氣虛衰。藥材包括:當歸(一錢)、川芎(七分)、白芍藥(酒炒,一錢)、生地黃(二錢)、陳皮(八分)、砂仁(七分)、半夏(薑製,八分)、白茯苓(一錢)、白朮(土炒)、香附(醋炒,一錢)、枳實(炒,一錢)、烏梅(三個)、藿香(一錢)、赤茯苓(一錢)、檳榔(一錢)、木通(一錢)、豬苓(一錢)、黃芩(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知母(人乳拌炒,一錢)、赤芍藥(一錢)、天門冬(去心,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八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水兩杯煎成一杯,加入童尿一杯服用。
第四方(呂純陽降筆傳治翻胃方):藥材包括:藿香(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八分)、赤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白豆蔻(一錢)、蘇子(炒,一錢)、厚朴(制,八分)、檳榔(八分)、枇杷葉(蜜炙,一錢)、白芥子(炒,八分)、沉香(一錢)、良薑(三分)、官桂(二分)、丁皮(二分)、杵頭糠(一撮)。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取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加水兩杯煎成八分服用。
第五方(加味六君子湯):治療脾胃嚴重虛弱導致的呃逆、食不下嚥。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炮乾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
第六方(回生養胃丹):此方治療因氣虛夾有寒邪引起的翻胃,以及真元虛損、心胃氣血不通、精神萎靡等症狀。脾臟受濕,飲食難以消化吸收,導致痰涎積聚於中脘,無法正常運行,進而出現大腸乾燥、小便量多且顏色深的症狀。有時會嘔吐酸水,久病則形成翻胃、腸道疾病。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水浸泡三日,洗淨曬乾,再浸泡三日,四兩)、蓮子肉(酒浸泡一夜,四兩)、雄豬肚(一個,用土揉擦乾淨,放入蒼朮、蓮子肉,縫合,用好酒煮爛,搗成泥狀,捏成小餅,烘乾後再加入其他藥材)、南星(四兩,切碎,薑汁浸泡一夜,與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後使用,或用黃土代替)、半夏(四兩,泡水、曬乾、切碎,好醋浸泡七日,蒸熟)、橘紅(四兩,用灶心土炒,去土)、粟米(四兩,薑汁浸泡,蒸熟,焙乾)、人參(一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厚朴(薑汁炒,一兩)、蓬朮(一兩,醋炒)、蓽澄茄(一兩)、砂仁(一兩)、三稜(一兩,醋炒)、白豆蔻(一兩)、穀芽(炒,一兩)、麥芽(炒,一兩)、甘草(一兩)、丁香(五錢)、木香(五錢)、沉香(五錢)。
**註:**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劑量單位為古代計量單位,現代人服用中藥需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