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4)
1. 翻胃
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證
夫翻胃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是也。膈噎者,謂五膈五噎也。五膈,憂、恚、寒、熱、氣也;五噎,憂、思、勞、食、氣也。膈者,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狀也。或結於咽喉,時覺有所礙,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氣鬱痰搏而然。久則漸妨飲食,而為膈也。
噎者,飲食之際,氣卒阻滯,飲食不下,而為噎也。翻胃也,膈也,噎也,三者名雖不同,而其所受之病,則一而已。《內經》謂: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膀胱也。結,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結。下既不通,則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
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內傷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雜嘔噦,醫者不求其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侵,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子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症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燥劑又投,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噎膈、翻胃之症,次第而作也。猶謂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竟以烏附佐助丹藥,專意服餌。
積而血液俱耗,胃脘乾稿。其稿在上,近咽之下,水液可行,食物難進。間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稿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下,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治
治當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燥補脾,抑肝開鬱,庶使病邪易伏,胃氣開通。雖然亦在病者之調攝耳,吾觀張雞峰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以自養,此言深中病情。
一《鉤玄》云:翻胃大約有四:血證、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以四物湯養血為主;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有痰者,脈必滑數,以二陳湯為主;有熱者,脈必數而有力,以解毒湯主之。
一凡噎膈翻胃,悉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之類,為主治。
一若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之類。
一若血虛瘦弱之人,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
一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閉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黃以潤之。脾不磨者,加神麯、麥芽之類,以助其衰火也。
白話文:
脈象:
脈象如果是浮緩的,表示還有生存的希望;如果是沉澀的,就表示病情危重。脈象澀而且細小,表示體內血不足;脈象大而虛弱,表示體內氣不足。
病症:
所謂的「翻胃」,是指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或者吃完東西馬上就吐出來。所謂的「膈噎」,指的是五種「膈」和五種「噎」。五種「膈」分別是憂愁、憤怒、寒冷、發熱和氣滯;五種「噎」分別是憂愁、思慮、勞累、飲食不當和氣滯。「膈」的位置在心臟和脾臟之間,上下不通暢,好像被阻擋格開一樣。有時會堵在咽喉,感覺好像有東西卡住,吐也吐不出來,吞也吞不下去,這是因為氣鬱和痰液相互搏結而造成的。時間久了,會逐漸影響飲食,就形成了「膈」。
「噎」是指在吃飯的時候,氣突然阻滯,食物難以下嚥,就形成了「噎」。「翻胃」、「膈」和「噎」這三種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所承受的病因,其實是一樣的。《內經》說:「三陽經脈阻塞不通,就叫做膈。」這裡的三陽經指的是大腸經、膀胱經,阻塞不通指的是熱邪壅結。小腸有熱邪壅結,就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有熱邪壅結,就會導致排便困難;膀胱有熱邪壅結,就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三陽經脈都阻塞不通時,就會造成大小便不通暢。大小便不通暢,就會導致濁氣向上逆行,所以食物難以下嚥,即使嚥下也會吐出來。
這是因為陽氣不下降反而向上逆行所導致。《黃帝內經》說:「少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嘔吐、食物反流、吃不下東西的症狀」,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朱丹溪說:「氣的病,在剛開始的時候,病因非常細微。可能是因為不小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或是外感風雨;或是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是吃了味道過於濃厚的食物,助長了體內的陽氣,累積成膈熱;或是因為體質本身就充實,皮膚緊密沒有汗;或是因為個性急躁易怒,導致相火上炎,使得體內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清濁之氣相互干擾。氣的病症,有時會感覺胸悶、疼痛、不想吃飯、打嗝、吞酸、噁心、嘔吐等。醫生如果沒有找出病因,就誤認為是寒症,馬上使用辛辣、溫燥的藥物來治療。有時症狀暫時得到緩解,就以為是神藥。
如果仍然不節制飲食,七情反覆干擾,舊病被暫時壓制,濁液會再次聚集。過半個月或一個月,之前的症狀又會出現。這樣不斷地蔓延,就會從氣滯變成積聚,從積聚變成痰,這就是痰、飲、吞酸的由來。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又使用燥烈的藥物來治療,痰會夾雜瘀血,就形成了病灶,這就會陸續出現胸悶、疼痛、嘔吐、噎膈、翻胃等症狀。還誤以為是虛寒,不是一般的草藥可以治療,就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來佐助丹藥,專心服用。
這樣長期下來,氣血都會耗損,胃部會變得乾枯。如果乾枯的位置在咽喉附近,水液還能通過,但是食物難以下嚥。偶爾可以吃進去一點,也吃不多,這就叫做「噎」。如果乾枯的位置在下方,靠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吞嚥下去,但不能完全進入胃部,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這就叫做「膈」,也叫做「翻胃」。
治療:
治療的原則應該是養血生津、清除痰熱、潤燥健脾、疏肝解鬱,這樣才能使病邪容易被降伏,使胃氣得以通暢。雖然治療很重要,但也需要病人自己配合調養。我認為張雞峰說的:「噎是精神方面的疾病,要靠自己內心修養來治癒」,這句話深切地指出了病情的核心。
《鉤玄》說:「翻胃大致有四種情況:血虛、氣虛、有痰和有熱。血虛的人,脈象必定是快而無力,治療以四物湯來養血為主;氣虛的人,脈象必定是慢而無力,治療以四君子湯來補氣為主;有痰的人,脈象必定是滑數,治療以二陳湯為主;有熱的人,脈象必定是快而有力,治療以解毒湯為主。
一般來說,噎膈和翻胃的病症,都使用二陳湯,再加上薑汁、竹瀝、童子尿、韭菜汁等來輔助治療。
如果胸中感覺悶熱,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等藥物。
如果是血虛體弱的人,可以合用四物湯,再加入少許的杏仁泥、紅花、童子尿、韭菜汁等,仍然不能缺少這些藥物。
如果是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或者吃下東西很快就吐出來的,這是因為胃可以容納食物,但脾臟不能運送。也可能是因為大小腸阻塞不通,食物才會逆行而上。可以加入酒蒸過的大黃來潤腸通便。如果是脾胃虛弱不能磨化食物的,可以加入神麯、麥芽等藥物,來幫助脾胃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