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3)
1. 嘔吐
上銼作一劑,用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鍾,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混,澄清取一鍾,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冷服。別以陳倉米飲時啜之,日進三服,即止。
枇杷散,治胃虛嘔噦不止。
枇杷葉(去毛),橘紅(各一兩),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人參(各五錢),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各一兩二錢),甘草(四錢)
上銼,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白話文:
嘔吐
取陳年(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清水兩碗,煎煮沸騰後,加入泡軟研磨成粉的伏龍肝,攪拌均勻,靜置澄清,取一碗藥汁。再取生薑三片,大棗兩枚,加水煎煮至七分,稍涼後服用。喝藥時,可以同時服用一些陳倉米湯。一天服用三次,症狀好轉即可停止。
枇杷散,主治胃虛引起的嘔吐不止。
取枇杷葉(去除絨毛)、橘紅、半夏(用湯水泡過)、赤茯苓(去皮)、人參、麥門冬(去心)、青竹茹、甘草,各取適量(比例如原文所示)。將藥材研磨,加入生薑三片,水兩碗,煎煮成一碗,空腹服用。
2. 噁心
證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非心經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有虛,有熱,有寒,有食,有痰。
治
治法:虛者補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食與痰者,消之化之。皆用生薑及薑汁,隨症佐藥,其效最速。
方
二陳湯(見痰門),加薑汁炒芩、連,梔子治胃熱噁心。
大半夏湯(即二陳湯去甘草加生薑),治胃寒噁心
小半夏茯苓湯(即大半夏湯去陳皮倍加生薑),治心中兀兀欲吐。
導痰湯(即二陳湯加南星、枳殼),加竹茹、砂仁、姜炒黃連,治痰熱嘔吐,噁心氣盛者。
白話文:
噁心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聲音也沒有東西吐出來,但心裡感覺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嘔卻又嘔不出來的感覺。雖然說噁心,但並不是心經的疾病。它的病因都出在胃部,有虛弱、有熱、有寒、有食物積滯、有痰等情況。
治療方法:虛弱就用補的方法,有熱就用清熱的方法,有寒就用溫熱的方法,有食物積滯或是有痰,就用消食化痰的方法。治療時都用生薑及薑汁,再根據病情搭配其他藥物,效果最快。
藥方:
二陳湯(參考痰門),再加上用薑汁炒過的黃芩、黃連、梔子,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噁心。
大半夏湯(就是二陳湯去掉甘草,加上生薑),可以治療胃寒引起的噁心。
小半夏茯苓湯(就是大半夏湯去掉陳皮,加倍生薑),可以治療心中悶悶的、想吐的感覺。
導痰湯(就是二陳湯加上南星、枳殼),再加上竹茹、砂仁、薑炒黃連,可以治療痰熱引起的嘔吐,以及噁心、氣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