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病機賦
竊謂臣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里、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熱、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清溫失度,頃刻人亡。
白話文:
我認為,雖然我的醫術微不足道,但治病救人關係到性命,最重要的是靈活變通,不應固執己見。要清楚了解藥物、脈象、疾病、治療的原理;並且要仔細觀察、聆聽、詢問、診脈的細節。
藥物要根據寒、熱、溫、涼、平和的性質,辛、甘、淡、苦、酸、咸的味道,升、降、浮、沉的特性,宣、通、瀉、補的功能來選擇;脈象要觀察浮、沉、遲、數、滑、澀的形態,表、里、寒、熱、實、虛的反應,柔弱無力的脈象和弦急、鉤逆、毛細、石脈的脈象。
藥物要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脈象要分為老、幼、瘦、肥。
藥物是天地精華的凝聚,用藥要對症下藥;脈象是氣血的表現,脈象要觀察其是否有力。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有風、寒、暑、熱、燥、火等病因,治療時要根據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等藥性來選擇藥物,外感和內傷的治療方法不同,寒證和熱證的治療方法也不同。
外感宜瀉,內傷宜補,寒證可用溫熱藥物,熱證可用清涼藥物。補瀉得當,病症很快就會痊癒;清溫失度,生命就會危在旦夕。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熔。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臟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白話文:
外感風寒,應該依照經絡來治療,讓寒氣散去;內傷飲食,可以用調整胃氣的方式來消化。胃陽負責主導氣機,掌管吸收,陽氣通常比較充足;脾陰負責主導血液,掌管運化,陰氣通常比較不足。胃是六腑的根本,脾是五臟的根本。胃氣虛弱就會百病叢生,脾陰充足就能抵抗外邪。調理脾胃,是醫術中最重要的方法,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寒氣鬱結,氣鬱導致發熱,或是因為七情過度而心火熾盛,心火熾盛又會生痰,也可能是因為勞動過度而傷了暑氣,或是因為出入雨水而受了濕氣,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調而產生濕熱,也有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而導致相火旺盛。要控制相火,必須滋養其真陰;要祛除濕熱,必須溫補脾胃。
外在的濕氣應該從表面散發,內在的濕氣應該用淡滲的方法排出。陽暑應該清熱,陰暑應該散寒。治療痰火,要根據痰火的多少來決定治療方法;治療表里之症,要根據情況選擇汗法或下法。痰火是由於火氣過盛引起的,因此要先治火;火氣是由於氣機不暢引起的,因此要先理氣。治療火氣,輕微的可以降火,嚴重的要根據火氣的性質來升降消散;治療氣機,輕微的可以調氣,嚴重的要找到氣機阻塞的根源來疏散。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可以瀉表也可以瀉里;虛火可以用補法治療,可以補陰也可以補陽。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泄、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症或盪滌而或銷熔。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白話文:
突然發作的疾病稱為火,奇怪的疾病稱為痰。寒、熱、濕、燥、風,五種痰各有不同;溫、清、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有的疾病是因火而生痰,有的疾病是因痰而生火。有的疾病是長期鬱結而發病,有的疾病是久病而產生鬱結。金、木、水、火、土,五種鬱結要區別對待;泄、折、達、發、奪,五種治療方法要謹慎選擇。鬱結就會生火生痰而導致疾病,從而消耗氣血,導致虛弱。疾病有輕重,治療方法有逆從之分。
輕微的疾病用逆治的方法,嚴重的疾病用從攻的方法。疾病有本標之分,急症要治標,緩症要治本。治療方法分為攻補,虛症用補法,實症用攻法。年輕力壯的新病,主要用攻法;年老體衰的久病,要兼用補法。久病要兼補虛和解鬱,陳年舊病要麼清除,要麼消融。積聚在胃腸的病,可以用瀉藥治療,塊狀物停留在經絡的病,可以用消散的方法治療。女人氣血瘀滯,要開血行氣;男人陽氣過盛,要補陰配陽。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當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陰虛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白話文:
蓯蓉和山藥,是男人的珍貴補品;香附和縮砂,則是女人的至寶。氣病和血病,兩種病症需要區分對待;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也要分清。陽虛引起的氣病,白天症狀較重,晚上較輕;血病引起的陰虛,白天症狀較輕,晚上較重。陽虛會導致寒氣,寒氣會生濕氣,濕氣會生熱氣;陰虛會導致火氣,火氣會生燥氣,燥氣會生風氣。陽盛陰虛就會生火,火氣逼迫血液,導致經期紊亂,行經失常;陰盛陽虛就會生寒,寒氣阻滯氣血,導致全身浮腫。
陽虛的人怕外寒,陰虛的人容易內熱。補陽補氣,要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滋陰滋血,要用苦寒性質的藥物。調節氣血,需要用辛涼性質的藥物;調理血液,則需要用辛熱性質的藥物。陽氣是陰血的引導,陰血是陽氣的依歸。陽虛就補陽,陰虛就滋陰;氣病就調氣,血病就和血。陰陽兩虛,只要補陽,陽氣旺盛,陰氣就會自然滋長;氣血俱病,只要調氣,氣血暢通,血液就會隨之流動。儲存冰塊,就像保存陽氣,防止陽氣過度消耗;滋養水分,就像調節心火,防止心火過盛。
火降水升,斯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常春。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病機既明,用藥勿忒。
以方加減存乎人,要審病而合宜;用藥補瀉在於味,須隨時而換氣。奇、偶、復七方須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外者發之,內者奪之。寒則堅凝,熱則開行。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軟堅。
白話文:
火往下走,水往上行,這樣的人就不會生病,陰陽平衡,身體就能長保青春。小孩陽氣旺盛,陰氣不足;老人則氣多血少。肥胖的人氣虛痰多,要化痰補氣;瘦弱的人血虛火旺,要瀉火滋陰。吃太多肥美食物,容易長癰疽,這是熱燥所致;吃太清淡,容易長腫脹,這是寒濕所致。北方地勢高,宜清熱潤燥;南方地勢低,宜散濕溫寒。病因清楚了,用藥就不要錯。
藥方加減要根據個人情況,必須審慎診斷,對症下藥;用藥補瀉要看藥性,要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奇、偶、復七種方劑要了解,初、中、末三種治療階段要觀察。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通則用通,塞則用塞;高者要抑制,低者要提升;外邪要發散,內邪要驅除。寒則凝固,熱則流通。風能克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和脾胃,淡能利竅,苦能瀉逆,酸能收斂,咸能軟堅。
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復霜之疾亟療,無妄之藥勿試。病若挾虛,宜半攻而半補。醫稱多術,或用灸而用針,針有劫病之功,灸獲回生之驗;針能去氣病而作痛,灸則消血癥以成形。臟寒虛脫者,治以灸𤡆腑;脈病攣痹者,療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宜以砭石,氣壅痿厥寒熱者,當仿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須覓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可行熨藥。病剽悍者,按而收之;乾霍亂者,刮而行之。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詳。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後之學者,庶達迷津。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有升降浮沉的規律,要順應這個規律。寒熱溫涼則要逆其性而治。疾病有輕重,治療也有難易。剛開始感受到風寒,或者剛吃壞肚子,一劑藥就能治好;但如果已經是多年的舊病,或者虛弱勞損已久,就很难治疗了。突然發病的疾病,要及時治療,不要亂用藥。如果病情伴隨着虛弱,就要一邊治療疾病,一邊補益身體。
醫術有很多方法,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針灸。針灸能驅除病邪,艾灸能起死回生;針灸可以治疗氣病,但可能會造成疼痛;艾灸可以消除血瘀,使身體恢復正常。臟腑寒虛的人,可以用艾灸来治疗;脈絡病变、肢体麻痺的人,可以用针灸来治疗。
血瘀積聚、腫脹發熱的人,應該用砭石來治療;氣滯不通、肢体麻木、寒熱交替的人,應該用導引來治疗。經絡不通,因缺乏仁愛而生病的人,需要用酒来治療;血氣凝滯,因筋脈病变而生病的人,可以用藥物來熨貼治療。病情急迫的人,要用按压的方法來止住病情;身體虛弱、容易嘔吐的人,要用刮痧的方法來治療。
醫學有十三個分支,應該精通其中一個,疾病的變化千千萬万,要仔細觀察研究。我簡單地說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希望後來的學者能从中找到方向。
2. 病機抄略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氣固形實,形虛中風,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此率多痰,或屬血虛,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治經隨之。陰虛補陰,勿驟涼治。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退陰正陽,急可溫中。傷寒所致,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腰脊反張,口噤而赤,瘛瘲如癇,有汗柔暑,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復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有十種,分別是風、寒、燥、濕、暑、火,其中火又分內傷和外傷,還有內積和外積。再加上六氣和四因,就能明白疾病的病機。如果氣足形實,形體虛弱就會中風,可能伴隨寒熱、熱中、寒中、厲風、偏枯、半身不遂等症狀。這些情況大多伴隨痰多,或者血虛,左側代表血虛,右側代表痰多。痰積壅盛者,口眼歪斜,不能言語,就要使用吐法治療。
如果氣虛導致突然昏倒,就要用降痰益氣的藥物。火熱症狀嚴重,出現燥熱、潮熱,就要根據經絡情況治療。陰虛就要補陰,不要急於用涼性藥物。輕微的病症可以降散,嚴重的病症可以瀉下。重症難以治療,只能隨症施治。中寒或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冰冷,腹痛唇青,就要退陰補陽,趕緊溫中。傷寒引起的痓病有兩種:發熱惡寒,頭頸部強直疼痛,腰脊反弓,口緊閉呈紅色,抽搐如癇症,出汗則為柔暑,不出汗則為剛暑。春天受風,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會患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就會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會患溫病。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暍。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寒痰、腳氣、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劑必識,調衛調營,斯須兩得。
瘧木傷寒,或痰,或食。老瘧瘧母,久則羸疲。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嗽多感寒,當分六氣,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咳少。
白話文:
夏天身體發熱,出汗卻感到寒冷,身體沉重脈象微弱,口渴卻喝水也解不了渴。春天常見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等,其脈象和症狀各有不同,病因也各不相同。濕氣入侵,或因暑熱而形成濕溫病,這三種疾病可以區分,濕熱也可以細分。寒痰、腳氣、食積、勞煩,這四種疾病的症狀類似傷寒,而傷寒的病人可能出現中風的脈象,中風的病人也可能出現傷寒的脈象。治療時需辨別青龍湯的加減,調和衛氣和營氣,才能達到雙重效果。
瘧疾、傷寒,可能因痰濕、食積而起。長期患瘧疾,就會出現瘧母,時間久了就會虛弱無力。三天發作一次,代表已經患病一年;隔天發作,代表患病半年;每天發作,則是新發生的疾病。連續兩天發作,休息一天,代表氣血都受損。治療時可以採取截斷發作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病程進行治療。咳嗽多半是因為感受寒氣,需要根據六氣來辨證,六氣為本,病機為標,其中隱藏著治療的關鍵。風熱和寒邪,需根據症狀來治療。暑熱乾燥損傷肺金,濕氣重則需要利水。咳嗽有聲無痰,或者咳嗽很少,也需針對不同情況治療。
痰可降蠲,咳隨本治。喘有氣虛,或有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痢本濕熱,或因食致,腹痛下血,後重不利,治可通散,勿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泄瀉多濕,熱食氣虛,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溏泄、騖泄、飧濡、滑泄。
滲閉闌門,泄實對證。癉乃濕熱;酓曲相似。消渴熱因,水腫氣致。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可治。頭旋眩暈,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腰痛濕熱,或本腎虛,或兼惡血。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白話文:
痰可以下降排除,咳嗽要根據病因治療。喘息可能是因為氣虛,也可能是因為痰阻塞,或是因為氣逆。也可能是因為倚靠休息才緩解。痢疾主要是濕熱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飲食導致,腹痛伴隨下血,排便困難,治療要以通散為主,不要讓它澀住,濕熱未消就會變成休息痢。腹瀉大多是濕氣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吃熱食、氣虛,像是脾泄,就會腹脹嘔吐,不停地腹瀉;腸泄則會疼痛,伴隨血塊,排便困難,排便後肛門疼痛;胃泄則糞便顏色發黃,食物和飲水無法消化。《太素》將腹瀉分為五種:溏泄、騖泄、飧濡、滑泄。
滲閉闌門,泄實對證。癉乃濕熱;酓曲相似。消渴是因為熱造成的,水腫是因為氣造成的。自汗是因為陽氣不足,盜汗是因為陰虛,東垣有治療方法,可以根據病因施治。頭風頭痛,伴隨痰多的患者比較多。血虛和熱,要根據經絡來治療。頭昏眼花,可能是火積聚形成痰,也可能是氣虛,要先治痰。腰痛可能是濕熱造成的,也可能是腎虛,也可能兼有瘀血。脅痛大多是因為氣造成的,也可能是肝火旺盛,也可能是瘀血,也可能是痰流注到胸脅部位。
勞瘵陰虛,癲狂陽熾。嘔吐略衄,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便濁本熱,有痰有虛。白濁屬衛,赤濁屬榮。熱極成淋,氣滯不通。血虛驚悸,氣虛耳聾。噦因胃病,疝本肝經,痿唯濕熱,氣弱少榮。厥多痰氣,虛熱所乘。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霍亂吐瀉,感風濕暍。心痛脾疼,陰寒之說。氣熱煩勞,令人煎厥。氣逆太甚,使人薄厥。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陰火之動,發為喉痹。陽水變病,飧泄方是。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身壅腫,及為痿厥。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白話文:
勞累過度導致陰虛,癲狂躁動則屬陽熾。嘔吐伴隨輕微鼻出血,氣虛脈洪,火氣上炎,經脈錯亂無序。尿血便血,病因相同。夢遺精液滑脫,濕熱乘虛而入。大便混濁屬熱,有痰則虛。白濁屬表,赤濁屬里。熱極則成淋漓,氣滯不通則不通暢。血虛則心悸,氣虛則耳聾。呃逆源於胃病,疝氣屬肝經,痿證則因濕熱,氣虛則少血。厥症多因痰氣阻滯,虛熱乘虛而入。手麻屬氣虛,手木則因濕痰,或死血病。
霍亂導致嘔吐腹瀉,感受風寒濕熱。心痛脾疼,皆因陰寒所致。氣熱煩躁勞累,容易導致發熱抽搐。氣逆過度,則導致昏厥。濁氣上逆則導致胸腹脹滿,清氣下陷則導致消化不良。陰火妄動,則導致喉嚨閉塞。陽水變為病邪,則會導致消化不良。三陽經病變,則導致寒熱交替,下肢水腫,甚至導致痿厥。二陽經病變,則影響心脾,男子精少,女子月經不調。
一陽發病,少氣嗽泄,寒客在上,胃寒陽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為痹。膏粱之變,饒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內里,乃生癰腫。瘡瘍憑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
眩暈動搖,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躁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來緊細,宜瀉寒水。辨經部分,詳審為治。濕熱生蟲,水積痰飲。目痛赤腫,精散榮熱。牙痛齦宣,寒熱亦別。五臟本病,熱爭重疸。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臟腑相移,傳變為病,不可勝紀。
白話文:
當陽氣初生時,人容易出現氣短咳嗽、排泄稀薄的症状,這是因為寒氣在上,胃寒而陽氣偏盛,導致水穀難以消化,出現痞脹和腹瀉;若熱氣在上,腸寒胃熱,則容易出現飯量增大、飢餓感強烈、腹部脹滿、排便困難等症状。如果熱氣鬱結,則可能導致各種風症。風寒和濕氣結合,容易引起痹症。飲食過於精細油膩,容易導致大疔瘡。如果氣血運行不暢,逆流於內,就會引起癰腫。瘡瘍的治療要根據脈象,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身體沉重、脈象緩慢,說明濕氣過盛,需要祛濕;身體發熱、脈象洪大,說明熱氣盛,需要清熱涼血。
眩暈、頭昏眼花、疼痛且脈象弦急,說明痰濕和風邪侵襲,需要降痰祛風。呼吸急促、汗出不暢、口渴、脈象澀,說明氣血不足,需要補血瀉氣。食慾不振、怕冷、脈象細弱,說明寒水凝滯,需要瀉寒水。辨證治療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湿热交蒸容易导致虫病,水湿停滞容易形成痰饮。眼睛疼痛红肿,说明精气散失、热气入侵。牙痛、牙齦腫脹,也需要區分寒熱。五臟本身的病变,容易导致黄疸。六腑不和,容易导致痈肿。五臟不和,九竅就會不通暢。臟腑之间相互影响,病變相互傳播,变化多端,难以计数。
間臟者存,傳其所生;七傳者死,傳其所制。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心積伏梁,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其在胃脘,復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癉,雖食而瘦;肺積息齎,在右脅下,復大如杯,久而不愈,令人喘急,骨痿少氣。鼓脹發蠱,中滿郁痞,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東垣所論:王道之學,一虛一實,五實五虛。五勞七傷,六極乃痿;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白話文:
人體臟腑之間相互影響,互相制約。臟腑積聚病變,會影響其他臟腑,例如肝臟積聚,會導致左脅下腫塊,久而久之,會出現咳嗽、氣逆、痎瘧等症狀;心臟積聚,會導致臍上腫塊,久治不愈,會讓人煩躁不安;脾臟積聚,會導致胃脘部腫塊,久而久之,會導致四肢無力、發黃、消瘦;肺臟積聚,會導致右脅下腫塊,久治不愈,會導致呼吸困難、骨骼痿弱、氣虛。鼓脹發蠱等症狀,需調節氣機,使其升降平衡。
人體以脾胃為根本,頭疼耳鳴、九竅不通等問題,都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胃氣虛弱,會導致各種疾病,五臟功能失調,互相影響。醫學認為,人體的病變,主要分為虛實兩方面,五臟各有虛實之分,五勞七傷、六極乃痿,都是由於五臟功能失調所致。七情六慾也會影響氣機,導致疾病,例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肺;喜怒氣逆,逆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腎傷。皆因氣動。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勝。陰陽相乘,陽乘陰病,陰乘陽病。陽乘則熱,陰乘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
氣傷則病,形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如大熱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白話文:
憂愁思慮過度會傷心,受寒飲冷過量會傷肺;喜怒情緒失控會傷肝,飲食勞累過度會傷脾;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強力入水會傷腎。這些都是因為氣機失調,導致形神生病。喜怒無常,勞累过度,都會導致氣血失衡。陰陽失調,陽氣過盛則導致熱症,陰氣過盛則導致寒症。過於寒冷就會轉為熱症,過於炎熱就會轉為寒症。寒冷會傷及形體,炎熱會傷及氣機。
氣機受損就會生病,形體受損就會腫脹。先痛後腫是氣傷形,先腫後痛是形傷氣。陰陽變化導致疾病,寒熱症狀有標本之分。如果寒症很重,用熱法治療卻沒有效果,就說明沒有陽氣了,需要補益心火。如果熱症很重,用寒法治療卻沒有效果,就說明沒有陰氣了,需要補益腎水。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餘氣可知。室女病多,帶下赤白,癥瘕㿗疝,氣血為病。經閉不行,或漏不止,經過作痛,虛中有熱。行而痛者,血實之證,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調理妊娠,清熱養血。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白話文:
肚子裡堵著不舒服,想吐卻吐不出來,吃不下東西,這是火氣太旺;而病了之後嘔吐,吃下去的東西馬上又吐出來,則是火氣不足。突然劇烈腹瀉,食物還沒消化就拉肚子,這是火氣太旺;而拉肚子時間長,反覆發作,沒有規律,則是水氣不足。心臟火盛就會產生熱,腎臟水盛就會產生寒。反過來,如果身體發熱卻不寒,就是火氣不足,而身體冰冷卻不發熱,就是水氣不足。身體不寒,就要補水;身體不熱,就要補火。熱症持續時間不長,就是心氣虛弱;寒症持續時間不長,就是腎氣不足。
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不要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把握水火平衡的原則,其他症狀就能夠推測出來。年輕女性容易出現白帶異常、婦科腫瘤、疝氣等問題,都是氣血失調造成的。月經停止或月經量過多,經期疼痛,都是虛火上升的表現。經期疼痛,屬於血氣充盈的症狀,如果月經提前,是血熱凝結的表現;如果月經推遲,是血氣不足,導致經閉或血枯。白帶清淡,代表痰濕較多;白帶紫黑色,代表體內有熱。熱症達到極點就會變成黑色,因此需要滋養氣血、降火氣,調節懷孕期間的各種狀況,清熱養血。產後如果沒有惡阻等嚴重問題,就要大量補充氣血,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以補氣血為主要治療方向。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里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變蒸發熱,風癇癲癇,急慢驚風,瘛瘲驚愕,驚悸虛冒,暴急吐晛,腹脹齁嗽,中惡天吊,鵝口重舌,木舌弄舌,客忤夜啼,膿耳鼻疳,眉煉丹瘤,陰腫便濁,舌爛口臭,斷蝕牙疳,蟲痛吐蛔,疳瘦解顱,便青頰赤,食吐飲水,吐瀉青白,昏睡露睛,呵欠面黃,呷牙咬齒,瀉痢脫肛,癰瘍癮疹,瘡痘發斑,驚疳諸積。大率為病,肝與脾經,脈治憑允。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曰失精;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
白話文:
小孩容易因為過於溫暖而生熱,熱極了就會生風,風痰積熱,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症對症下藥。常見疾病包括胎中帶來的惡疾,月子里驚嚇,出生時臉色發紅嘔吐,出生時黃疸便秘。還有臍風口歪,發燒出汗,風癇癲癇,急慢驚風,抽搐驚恐,驚悸虛弱,突然發熱吐血,肚子脹滿咳嗽,中惡昏迷,嘴巴像鵝嘴一樣張開,舌頭僵硬,孩子突然哭鬧,耳朵流膿鼻孔潰爛,眉毛上有丹毒,陰部腫脹排泄物混濁,舌頭潰爛口臭,牙齒脫落牙齦潰爛,肚子疼吐蛔蟲,消瘦頭顱變大,大便青色臉頰發紅,吃東西就吐喝水也吐,吐瀉物呈青白色,昏昏欲睡眼睛露出,打呵欠臉色發黃,磨牙咬嘴唇,拉肚子脫肛,長瘡長疹子,長瘡長痘發疹,驚嚇導致的積食等。這些病症大多數都與肝脾經有關,治療時要根據脈象診斷。
錢氏方論中提到,男女的病情,飲食起居,過度的喜怒哀樂,都會影響身體。一開始快樂,後來又悲傷,都會損害精氣。以前富裕,後來貧窮,稱為失精;以前尊貴,後來低賤,即使沒有外邪入侵,也會從內而生疾病,稱為脫營。身體越來越瘦弱,氣虛乏力,要認真對待,根據脈象病症進行治療。懂得察覺細微的變化,就能及時治療。腹部疼痛經期不調等陰證的治療方法,在海藏書中有所記載,其中包含著許多玄妙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