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脈學大要

又有三部九候之訣。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凡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也。

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此三部診候之大法也。

又脈有上下、來去、至止,此六字不明,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來者、至者為陽;下者、去者、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何謂生克之理?謂五行有相剋、相生也。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也。凡脈遇相生者吉,相剋者凶,何也?蓋心若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為鬼賊相侵,危證也。又心若見緩,肝見洪,肺見沉之類,是子扶養於母,遇我之脈生也,雖病易瘥。

至而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亦延綿日久矣。又我克者為妻,假如春屬木,脈見脾土,是夫得妻脈也。妻來乘夫,雖非正克,然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之,則生金來剋木耳。若肝脈弦緩,而本體尚存,脾土雖乘之,為微邪,不足慮也;若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為害必矣。《脈賦》云:假令春得肺脈為鬼,得心脈則為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

故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即四時休旺,以例生克之義也。然人脈之息數,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呼一吸,為之一息。一息之間。脈來四至或五至,為平和,不大不小,和緩舒暢,此無病之脈也。至於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之甚也;八脫九死,極於十一二至,與夫奄奄兩息一至,則又散而為變也。

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為有神矣,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為有神矣,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悖耶?可與之決死期矣。

然脈理大要,元人又謂不出於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也。浮脈輕手取之;沉脈重手取之;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而取之;滑、澀之脈,則又察乎往來之形也。浮者,陽也,脈在肉上行也,輕手乃得。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類也。沉者,陰也。

白話文:

脈學大要

三部九候的訣竅,三部是指寸、關、尺三部;九候是指浮、中、沉三候。三部中,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乘三等於九候。浮脈在皮膚表面,診察表證和腑臟;中脈在肌肉層,診察胃氣;沉脈在筋骨深處,診察裡證和臟腑。

寸口為陽,在上部,代表天,與心肺相關,應對上焦,主治心胸以上至頭部的疾病;關口為陰陽交界,在中部,代表人,與肝脾相關,應對中焦,主治膈肌以下至肚臍的疾病;尺口為陰,在下部,代表地,與腎相關,應對下焦,主治肚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這是三部診脈的主要方法。

脈象還有上下、來去、至止的變化,這六個字不明確,就無法區分陰陽虛實。上、來、至屬於陽;下、去、止屬於陰。上,是指脈從尺部向上走到寸口,陽氣生於陰;下,是指脈從寸口向下走到尺部,陰氣生於陽。來,是指脈從骨肉之間,浮出皮膚表面,是氣血上升;去,是指脈從皮膚表面,回到骨肉之間,是氣血下降。應對之時脈象呈現為「至」,休息之時脈象呈現為「止」。

什麼是生克的道理?是指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指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脈象遇到相生者吉利,相剋者凶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心脈沉細、肝脈短澀、腎脈遲緩、肺脈洪大、脾脈弦長,都是相剋的表現,是鬼邪侵犯的危急徵兆。而心脈緩慢、肝脈洪大、肺脈沉弱等情況,則是子脈受到母脈的滋養,是相生的表現,即使生病也容易痊癒。

如果腎病傳給肝,肝病傳給心等等,這是母脈抑制子脈,雖然不至於立即死亡,但病情會長期延綿。而我克者為妻,比如春天屬木,脈象卻見脾土,這是夫脈得妻脈。妻脈乘夫脈,雖然不是正克,但春天獨見脾脈,土乘木而使木衰,土生金來剋木。如果肝脈弦緩,而肝的本體脈象尚存,脾土雖然乘之,屬於輕微邪氣,不足為慮;但如果肝脈本體全無,而只有脾脈緩弱,那就危險了。《脈賦》說:假若春天見到肺脈為鬼,見到心脈則為肝的兒子,腎為其母,脾則為妻。

所以春天見到脾脈而不治療,冬天見到心脈而不治療,夏天見到肺脈而難以痊癒,秋天見到肝脈也同樣令人擔憂。這就是根據四季的休旺,來說明生克的道理。人的脈搏跳動,呼氣為呼,吸氣為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四次或五次,為平和之象,不大不小,和緩舒暢,這是沒有疾病的脈象。至於三遲二敗,是寒冷危急之象;六數七極,是熱盛之象;八脫九死,脈搏頻率極於十一、十二次,以及奄奄一息只有一次脈搏,都是脈象散亂變化之象。

像六數七極,是熱證,脈象有力,說明還有元氣,應該瀉熱;三遲二敗,是寒證,脈象有力,說明還有元氣,應該祛寒;如果脈象極度遲緩衰敗,沒有力量,說明元氣已無,那就無可奈何了,可以預料死亡的期限了。

總而言之,脈理的大要,元代醫家認為不出於浮、沉、遲、數、滑、澀六脈。浮脈輕輕按壓就能摸到;沉脈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摸到;遲脈、數脈,需要根據自身的呼吸來判斷;滑脈、澀脈,則要觀察脈象的來去形態。浮脈屬陽,脈搏在肉上運行,輕輕按壓就能摸到。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等脈象,都是輕輕按壓就能摸到的。沉脈屬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