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泄瀉
脈
脈多沉。傷於風,則浮而弦;傷於寒;則沉而細,傷於暑,則沉而微;傷於濕,則沉而緩,泄而腹脹脈弦者死。又云:脈緩時微小者生,浮大數者死。
證
夫泄瀉者,注下之症也。蓋大腸為傳送之官,脾胃為水穀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暑濕風寒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注於下而為泄瀉也。《內經》又謂:濕勝則濡泄。又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叔和曰: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故分脾泄、胃泄、大腸、小腸、大瘕,為五泄也。又有飧泄、腎泄、洞瀉、濡泄、騖溏之類。名各不同,原其致病,不過前云所感所傷而已矣。丹溪又云:泄屬濕,屬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消,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瀉下如抱壞雞子臭者,或嚥氣作酸者,傷於食也。
治
治療之法,須看時令,分寒熱新久。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若久瀉,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治法之要,孰有過於此哉。
方
胃苓湯,〔批〕(按此方治四時泄瀉之總司也),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脾胃不和,腹痛泄瀉作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陰陽不分。
蒼朮(米泔浸,一錢),厚朴(薑汁炒,一錢),陳皮(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白朮(炒,一錢),白茯苓(一錢),肉桂(三分),白芍(炒,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棗水煎,溫服。一方加防風、升麻以勝濕。食積,加神麯、麥芽、山楂。水瀉,加滑石。有痰,加半夏、烏梅。氣虛,加人參、白朮。惱怒,加木香。有熱,加黃連。久瀉,加肉豆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去桂,加木香、黃連、檳榔,水煎服。
薷苓湯,治暑月泄瀉,或欲成痢。
黃連香薷飲合五苓散。銼一劑,生薑煎服。(方見中暑)
藿香正氣散,〔批〕(按此方治暑瀉之劑),治感濕泄瀉,或兼暑者,(方見霍亂)
依本方,加黃連、香薷。食加神麯、山楂。
柴苓湯,〔批〕(按此方治熱瀉之劑),治泄瀉發熱口渴,裡虛之症。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合五苓散(方見中暑),銼一劑,薑棗煎服。
理中湯(方見中寒)〔批〕(按此方治寒瀉之劑),治脾胃虛冷,中寒泄瀉,四肢厥逆。
四君子湯(方見補益),治氣虛脾泄不止者。
依本方加烏藥(醋炒,七分),薑棗煎服。
參苓白朮散(方見補益),治脾胃虛弱,久瀉少食。
白話文:
脈象
洩瀉時,脈象大多沉在底下。如果是因為感受風邪引起的,脈會浮起且有弦的感覺;如果是因為感受寒邪引起的,脈會沉在底下而且細小;如果是因為感受暑邪引起的,脈會沉在底下而且微弱;如果是因為感受濕邪引起的,脈會沉在底下而且緩慢。如果洩瀉又腹脹,脈象呈現弦的,病情就很危險了。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脈象緩慢但時常微小的,表示病情還有希望;脈象浮大而且跳動快速的,病情就比較危險。
病症
所謂洩瀉,就是指大便止不住、一直往下排的病症。大腸負責傳導食物殘渣,脾胃則像容納水穀的海洋。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所傷,或是感受了暑氣、濕氣、風邪、寒邪,導致脾胃功能停滯,使得腸道無法分辨清濁,才會向下排泄,形成洩瀉。《黃帝內經》也說:「濕氣太盛就會造成大便稀爛」。又說:「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洩瀉」。也說:「突然間大便急速向下,屬於熱邪所致」。還說:「各種病症導致的排泄物,如果是清澈寒冷的,都屬於寒邪所致。」
張仲景的弟子王叔和說:濕氣太盛容易引起五種洩瀉,腸道蠕動劇烈像奔雷一樣。所以又將洩瀉分為脾洩、胃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這五種洩瀉。另外還有食物不消化的洩瀉、腎虛引起的洩瀉、洞瀉(腹瀉不止)、稀水樣的洩瀉、大便稀溏等。雖然名稱不同,但追究病因,不出前面所說的感受邪氣或飲食損傷。朱丹溪又說:洩瀉多屬於濕氣,也可能是氣虛,可能有火、有痰、或有食積。凡是瀉水,肚子不痛的,多屬濕氣。飲食進入胃裡無法消化,大便中出現完整食物的,多屬氣虛。
拉出的水像熱湯一樣,肚子一陣陣痛,也一陣陣拉肚子的,多屬火。時而拉肚子,時而不拉,拉多拉少的,多屬痰。肚子劇痛,拉完肚子後疼痛減輕的,多屬食積。拉出來的大便像抱壞的雞蛋一樣臭,或者打嗝有酸味的,多屬飲食損傷。
治療
治療的方法,必須根據季節,分辨寒熱、新舊。要用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等方法。有時也要提升下陷的氣,用祛風藥來去除濕氣。如果久瀉不止,腸胃虛弱無力,就要用收斂固澀的方法。治療的要點,沒有超過這些的了。
藥方
- 胃苓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四時洩瀉的總綱。適用於中暑傷濕、飲食停滯、脾胃不和、腹痛洩瀉、口渴、小便不利、食物不消化、陰陽失調等症狀。
- 藥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厚朴(用薑汁炒)、陳皮、豬苓、澤瀉、白朮(炒)、白茯苓、肉桂、白芍(炒)、甘草(炙)。
-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生薑、紅棗用水煎煮,溫服。
- 加減:若要加強祛濕效果,可加入防風、升麻。食積嚴重,加入神麴、麥芽、山楂。水瀉嚴重,加入滑石。有痰,加入半夏、烏梅。氣虛,加入人參、白朮。惱怒,加入木香。有熱,加入黃連。久瀉,加入肉豆蔻。暴發性痢疾,大便中帶有紅血絲或白色黏液,肚子痛、有裡急後重感,去掉肉桂,加入木香、黃連、檳榔,用水煎服。
- 薷苓湯:治療夏季洩瀉,或者將要發展成痢疾。
- 藥材:黃連香薷飲合五苓散。
-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生薑煎服。(具體方子見中暑篇)
- 藿香正氣散:此方為治療暑濕洩瀉的藥方。適用於感受濕氣引起的洩瀉,或者兼有暑氣的洩瀉。(具體方子見霍亂篇)
- 加減:依照原方,加入黃連、香薷。食積嚴重,加入神麴、山楂。
- 柴苓湯:此方為治療熱性洩瀉的藥方。適用於洩瀉、發熱、口渴等虛證。
- 藥材: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生薑、紅棗煎服。(具體方子見傷寒篇、中暑篇)
- 理中湯:此方為治療寒性洩瀉的藥方。適用於脾胃虛寒、中寒引起的洩瀉、四肢冰冷等症狀。(具體方子見中寒篇)
- 四君子湯:此方為治療氣虛引起的久瀉不止。(具體方子見補益篇)
- 加減:依照原方,加入烏藥(用醋炒過),加生薑、紅棗煎服。
- 參苓白朮散:此方為治療脾胃虛弱、久瀉、食慾不振。(具體方子見補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