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痢疾
加減益氣湯,治痢日久不愈,不能起床虛弱症。
黃耆(五分),人參(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七分),白芍藥(一錢),升麻(三分),甘草(炙,三分),澤瀉(五分),砂仁(五分),木香(三分),白豆蔻(三分),地榆(五分),御米殼(醋炒,三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八分,濾去渣,空心溫服。
神效參香散,〔批〕(按此方治痢久不愈,元氣虛弱,滑脫下陷,止澀之劑),治臟氣怯弱,冷熱不調,積而成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裡急後重,日夜頻數無度。
罌粟殼(去帶穰,醋炙,一兩),陳皮(一兩),白茯苓(去皮,四錢),肉豆蔻(麵裹煨,四錢),人參(二錢),白扁豆(二錢),木香(二錢)
上共七味為末,赤痢每九分,加制黃連末一分;白痢每九分,加制茱萸末一分;赤白相雜,每服八分,加黃連茱萸末各一分;青色、黃色,無加減,每用一錢,俱用米湯調下。忌生冷、油膩、炙爆。制黃連、茱萸法:二味等分,不銼碎,以老酒浸一宿,同一處炒燥,分出。各為極細末,另包,聽前用。
薑茶湯,治痢疾腹痛,不問赤白冷熱。蓋姜能助陽,茶能助陰,二者皆能清散。又且調平陰陽,況於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
老生薑(細切,二錢),細茶葉(三錢)
上用新汲水煎服。一方加連根韭菜一握,三味同搗汁,酒調服。
三白湯(杜守玄傳),治痢不拘赤白。
白砂糖(一兩),雞子清(一個),燒酒(一鍾半),煎八分溫服。
仙梅丸(桑雙岡傳),治痢疾發熱發渴。
細茶,烏梅(水洗,剝去核,曬乾,各一兩)
上為末,生薑搗作丸,彈子大。每一丸,冷水送下。
椿雞丸(桑環川傳),治久痢不止。
雪裡炭一隻,吊死。去腸毛,入黃連一兩,椿根白皮一兩於肚內,好酒煇熟,去藥食雞,神效。
舒鳧飲(劉桐川傳),治白痢如魚凍色,久不愈者。白鴨一隻,殺取血,以滾酒和飲之,立止。
將軍飲,治痢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晝夜無度,不問新久,及愈而又發,止而復作,名曰休息痢。
綿紋大黃(銼,一兩)
上以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七分,去渣,分作二次服,以利為度。按前諸方,治痢簡易,故附方末,以備選用。
白話文:
痢疾
加減益氣湯:治療久痢不癒,體虛乏力,無法起床的症狀。藥方包含:黃耆、人參、白朮、陳皮、當歸、白芍藥、升麻、炙甘草、澤瀉、砂仁、木香、白豆蔻、地榆、醋炒御米殼。將藥材研磨後,取適量煎煮服用。
神效參香散:治療久痢導致元氣虛弱、滑脫下陷的症狀,適用於臟腑虛弱、陰陽失調導致的痢疾,症狀包括下血(鮮血、豆汁樣、魚腦樣、瘀血、紫黑色血或赤白相間)、裡急後重、排便次數頻繁。藥方包含:醋炙罌粟殼、陳皮、白茯苓、煨肉豆蔻、人參、白扁豆、木香。根據痢疾的顏色(赤痢、白痢或赤白相間)加減黃連、茱萸末,用米湯送服。忌食生冷、油膩、炙烤食物。
薑茶湯:治療痢疾腹痛,不論赤白冷熱皆可使用。藥方包含:老薑、茶葉。可另加韭菜同用。
三白湯:治療痢疾,不分赤白。藥方包含:白砂糖、雞蛋清、燒酒。
仙梅丸:治療痢疾伴隨發熱口渴。藥方包含:茶葉、烏梅。製成丸劑服用。
椿雞丸:治療久痢不止。藥方包含:雪裡炭、黃連、椿樹根白皮。用雞包裹藥材烹煮服用。
舒鳧飲:治療白痢,症狀如魚凍樣,久治不癒。藥方包含:白鴨血和滾燙的酒混合飲用。
將軍飲:治療痢疾伴隨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排便次數頻繁,不論新舊及反复發作的症狀。藥方包含:綿紋大黃和酒煎煮服用。 此方列於最後,作為額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