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痰飲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氣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寒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灰煙燻黑者,痰也。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侍開,必費調理。

夫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無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咯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帶血而出。

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乃治痰之要藥也。欲下行,加引下藥,黃柏、木通、防己之類;欲上行,加引上藥,升麻、柴胡、防風之類。又曰: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二錢),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朮、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之類。痰厥頭痛,倍半夏。風痰,加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者,加荊瀝,俱用薑汁。熱痰,加黃連、黃芩。

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山梔子、黃連、黃芩。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竹瀝、薑汁。滯血者,更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加竹瀝、薑汁、韭汁三五盞,必胸中煩躁不寧後愈。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食積痰,加麥芽、山楂、神麯、炒黃連、枳實。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為丸,大治頑痰。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結痰也。

宜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煉蜜和丸噙化,此咸能軟堅也。久得澀脈,卒時難開,必費調理。氣實痰熱結者,吐不出,咽不下,氣滯者難治。痰在膈上,必用吐法吐之。瀉之不去,膠固稠濁者,宜吐之。脈浮,吐之。痰在經絡間,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白話文:

脈象

脈象如果呈現沉、弦、細、滑,而且大小不均勻,通常是痰氣引起的疾病。脈象偏弦,代表有飲邪;脈象呈現雙弦,代表有寒飲。如果左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浮弦大而有力,表示橫膈膜上有濃稠的痰液,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病人吃了很多藥都沒效果,但關脈的脈象卻是沉伏而有力,這也是痰引起的。眼皮或眼睛下方像被煙燻黑一樣,也是痰的徵兆。丹溪說過,如果脈象長期呈現澀象,表示痰飲已經膠著固化,阻礙了脈道的運行,短時間難以疏通,必須花時間調理。

證候

痰屬於濕邪,是由津液轉化而來。因為感受風寒濕熱,或是受到情緒波動、飲食不當的影響,導致氣機逆亂,津液變得渾濁,就會形成痰飲。痰飲可能從口中吐出來,也可能凝結在胸膈,或積聚在腸胃,或流注在經絡四肢,隨著氣的升降而流竄全身。因此,痰飲引起的疾病非常多樣,像是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胸悶阻塞、大小便不通暢、腹瀉、眩暈、胃中嘈雜不適、心悸、癲癇、發冷發熱、疼痛,胸膈發出轆轆的聲響,背脊某一點常常感覺像冰一樣的寒冷,或是四肢麻木不仁等,都可能是痰造成的。許多疾病都可能夾雜痰的存在,這是眾所皆知的事。

痰有新舊、輕重的區別。新形成的痰比較輕,顏色清白稀薄,氣味也比較淡;積久的痰比較重,顏色黃濁稠黏,咳起來很難咳出,而且味道會漸漸變差,出現酸、辣、腥、臊、鹹、苦等味道,甚至會帶血。

治療

痰的產生和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因此應該健脾燥濕。另外,痰也會隨著氣的升降而流動,所以要先調理氣機,讓氣順暢,再來疏導痰液。氣機上升屬於火,所以要降火。熱痰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濕痰要用燥濕的方法治療,風痰要用疏散的方法治療,鬱結的痰要用開通的方法治療,頑固的痰要用軟化的方法治療,因食物積滯而產生的痰要用消導的方法治療。痰在上部的要用催吐的方法排出,在中間的要用通利大便的方法排出。如果病人中氣虛弱,則要先固護中氣,幫助脾胃運化痰液。如果過度使用攻伐的藥物,反而會讓胃氣虛弱,痰液反而會更多。

方劑

二陳湯是治療全身各種痰證的基礎方,可以說是治療痰證的主要藥方。如果想讓藥力向下走,可以加入引導藥物向下走的藥材,例如黃柏、木通、防己等;如果想讓藥力向上走,可以加入引導藥物向上走的藥材,例如升麻、柴胡、防風等。也有人說,二陳湯加入升提的藥物,可以使大便潤滑,小便通暢。

二陳湯的組成: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一錢)、半夏(用湯泡過,二錢)、茯苓(去除外皮,一錢)、甘草(五分)。

使用方法: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濕痰比較多,身體疲倦無力,可以加入蒼朮、白朮。寒痰阻塞胸中,可以將半夏的劑量加倍。嚴重的話,可以加入麻黃、細辛等。痰引起的頭痛,可以將半夏的劑量加倍。風痰,可以加入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等。氣虛的,可以加入竹瀝;氣實的,可以加入荊瀝,兩者都使用薑汁調服。熱痰,可以加入黃連、黃芩。

因為火氣過盛而上逆,要先降火,可以加入白朮、黃芩、生石膏等。眩暈嘈雜,是因為火動痰,可以加入山梔子、黃連、黃芩。血虛而有痰,可以加入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竹瀝、薑汁。有瘀血的,可以加入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液循環不暢,中焦有痰飲的,可以加入竹瀝、薑汁、韭菜汁三五杯,一定要等到胸中煩躁不安緩解後才會好轉。

氣虛有痰的,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脾虛的,應該補中益氣降痰,可以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同時配合升麻將藥力上提。因食物積滯而產生的痰,可以加入麥芽、山楂、神麯、炒黃連、枳實。老痰,可以使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等。五倍子可以輔佐其他藥材製成藥丸,能有效治療頑固的痰。喉嚨裡有異物感,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這是痰凝結的表現。

可以使用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量佐以朴硝、薑汁,再用蜂蜜煉成藥丸含在嘴裡慢慢化開,因為鹹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如果脈象長期呈現澀象,短時間難以疏通,必須花時間調理。氣實痰熱結聚,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且氣機鬱滯,會比較難治療。如果痰在上膈部位,一定要使用催吐的方法排出。如果用瀉下的方法無法清除,痰液已經膠著稠濁,也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浮,表示痰在上,也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如果痰在經絡之間,非用催吐的方法不可,而且催吐本身就有發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