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內傷

嫩黃耆(蜜水煎炒一錢半,脾胃虛,肺氣先絕用之以益皮毛而閉腠理,止自汗)

人參(去蘆、一錢,上喘氣短,元氣大虛,用以補之)

甘草(炙,一錢,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多用之)

以上三味,除渴熱、煩熱之聖藥也。

白朮(土炒,一錢,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柴胡(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

升麻(五分,能使胃中之滿氣從右而上遷)

橘紅(一錢,理胸中之氣,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肋諸脾胃為用)

當歸身(酒洗,一錢,用之以和血脈)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或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而瀉陰中之伏火也。紅花三分,入心養血。內傷挾外感者,以本方為主,從六經所見之證,加減用之。如見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加羌活、藁本、桂枝。如陽明,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倍升麻、加乾葛。如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加黃芩、半夏、川芎,倍柴胡。

如太陰,則腹滿而嗌乾,加枳實、厚朴。如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加生甘草、桔梗。如厥陰,則煩滿,多加川芎。如變證發斑,加葛根、玄參,倍升麻。如挾痰,加半夏、竹瀝、薑汁。若頭痛,加蔓荊子,或加川芎。頂痛腦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此四味足矣。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藁本各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腫。

嗌痛頷腫,面赤,脈洪大,加桔梗七分,黃芩、甘草三分。口乾嗌乾,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潤之。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一錢。腹中痞悶,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乾薑。腹中痛者,加炒白芍藥、炙甘草各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桂五分。

夏月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者,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者,加熟地一錢。如胸中滯氣,加青皮五分。壅滯可用,短促少氣,去之。如身體重疼,乃風濕相搏,加羌活、防風各五分,升麻一錢,柴胡五分,藁本、蒼朮各一錢,中病即止。大便閉澀,加歸梢一錢。

病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勿去之。冬月、春寒或秋涼,各宜加不去節麻黃。若春溫熱,加沸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之氣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神麯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金,助秋損也。

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參。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若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黃芩、黃連;秋加檳榔、砂仁。若腳軟乏力或痛,加酒炒黃柏。

白話文:

內傷

這是一個治療內傷的處方,針對不同症狀會加減藥物。方劑的主要成分是黃耆、人參、甘草,能去除渴熱、煩熱。再根據不同病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辨證)以及伴隨的症狀(如頭痛、腹痛、痰嗽等),加入不同的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 例如,頭痛會加蔓荊子或川芎;腹痛會加白芍藥、甘草等;外感合併內傷,則以這個方劑為主,再根據六經的症狀加減藥物。 藥物劑量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調整,例如升麻在陽明證時會加倍。 季節不同,用藥也有所調整,例如夏季腹痛加黃芩、芍藥、甘草,冬季則可能添加麻黃。 總之,此方劑是一個基礎方,需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