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內傷

古人以脈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內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外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症,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症也,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後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

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於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病在少陽)或二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病在厥陰)或兩倍,(病在少陰)三倍。(病在太陰)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曰:侮所不勝,寡於畏者。

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肺之本;脈大者元氣不相接也。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數者,心肺刑肺脈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脈大而數,數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後關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

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

東垣曰:甚哉陰陽之證,不可不詳也。偏觀《內經》中所說,變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夫元氣、穀氣、榮氣,衛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四者,皆飲食入胃,穀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於外。

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緩於外者,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當補之證,認作外感風寒,有餘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且如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少賊風。外感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擁盛有力。內傷者不然,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感者無此,外感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裡方罷;內傷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內外辨法,大要如斯。然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者。

白話文:

脈象

古人透過人迎脈和氣口脈來判斷內傷或外傷。人迎脈比氣口脈大,是內傷;氣口脈比人迎脈大,是外傷。這樣的判斷固然有道理,但說法還不夠完整。外感風寒,多屬實證,是由外來的邪氣導致。這種病症通常會反映在左手脈上,左手主表,屬陽,運行二十五度。內傷飲食、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所造成的傷害,多屬虛證,通常會反映在右手脈上,右手主裡,屬陰,運行二十五度。所以外感寒邪,會導致左手寸部的人迎脈浮緊,按下去會感覺洪大,而且緊的程度後續會比弦脈更明顯,這是足太陽寒水的脈象。按下去洪大且有力,脈象又會在中部顯現手少陰心火的脈象。丁和壬結合,體內顯現洪大脈,這就是傷寒的脈象。如果是外感風邪,人迎脈會呈現緩和的狀態,而且會比氣口脈大一倍(病在少陽)、兩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內傷飲食,則右手寸部的氣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病在厥陰)、兩倍(病在少陰)、三倍(病在太陰)。如果飲食不節制,又過度勞累,心脈會出現在氣口脈,這是心火侵犯肺,肝木又挾帶心火來攻擊肺。正如《內經》所說:欺侮自己所不能戰勝的,就是不害怕它。所以氣口脈會變得急促、大而且頻數,有時會間歇一拍且脈象澀滯。脈象澀滯是肺的本象;脈大則表示元氣虛弱,氣血不相接。脾胃虛弱的脈象,會呈現洪大且頻數,這是心肺之氣侵犯肺的脈象;脈急則表示肝木挾帶心火反過來克制肺金。如果不是過度勞累,只有右手關脈呈現大而頻數,頻數中又顯得緩慢,有時會間歇一拍。如果是飲食不節制、忽冷忽熱,那麼先後關脈就會衰弱,嚴重的話脈象會隱而不見,只會顯現脾脈的洪大、頻數但又微緩,有時會間歇一拍。如果是有宿食未消化,只有右手關脈會呈現沉而滑的脈象。《經》上說:脈滑是有宿食。

病證

東垣先生說:陰陽的病證實在太重要了,不可不詳細了解。仔細觀察《內經》中所說,各種疾病的變化,其根源都來自於喜怒過度、飲食失調、寒溫不適、勞累過度。元氣、穀氣、榮氣、衛氣,以及所有向上升發的陽氣,這四者都是飲食入胃後,穀氣向上運行,是胃氣不同的名稱,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脾胃受損,就會導致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就會導致六腑的陽氣外散。所以經文說:五臟之氣已經衰緩於外,這是六腑元氣出現問題。氣傷臟就會生病,臟病就會在形體上有所反應,這是五臟六腑的真氣都已經不足的表現。只有陰火獨自旺盛,向上侵犯陽分,導致榮衛失守,各種疾病就因此產生。這些變化都源於中氣不足。如果將需要補益的病證,誤判為外感風寒,屬於實證的病,反而使用瀉法,使榮衛之氣外散,那麼病人很快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可不詳細辨別。例如外感,寒熱會同時發作而且沒有間歇;內傷,寒熱會間歇發作而且不規律。外感怕冷,即使靠近烈火也無法驅除寒冷;內傷怕冷,只要稍微溫暖就會緩解。外感怕風,是不管什麼風寒都怕;內傷怕風,只怕微小的賊風。外感的症狀會顯現在鼻子,所以鼻氣不通暢,而且堵塞有力;內傷則相反,內傷的症狀會顯現在嘴巴,所以會感覺口不知味,而且腹中不適。外感不會有這種情況。外感是邪氣有餘,說話會聲音宏亮,而且會先輕後重;內傷則是元氣不足,說話會懶散怯弱,而且會先重後輕。外感是手背發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是手心發熱而手背不熱。外感頭痛常常會出現,必須等到邪氣傳入體內才會停止;內傷頭痛則是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內傷和外傷的辨別方法,大致就是這樣。但有的人只有內傷而沒有外感,有的人只有外感而沒有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