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7)

1. 中寒

亂轉筋,加石膏一錢。

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一錢。悸,加茯苓一錢。苦寒加附子一錢。腹痛,去白朮,加附子一錢。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物,發為鼻衄,加川芎一錢。

回陽救急湯,〔批〕(按此方治虛寒溫補之劑)

治傷寒初起,無頭疼,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冷涎,或戰慄面如刀亂,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者。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肉桂,附子,五味子,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倉卒無藥,可用蔥熨法,或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稍得甦醒。灌入生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救急湯。

四逆湯,治寒邪直入三陰,自利不渴等症。

附子(一枚,去皮臍,切作八片,生用),甘草(炙,六錢),乾薑(五錢)

上銼作二劑,水煎溫服,取微汗為度。

姜附湯,〔批〕(按此方治中寒溫熱之劑),治體虛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手足厥冷,臍腹疼痛,霍亂轉筋,並宜調治。

乾薑(五錢),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上銼一劑,水煎服。肢節痛加桂。挾氣攻刺痛,加木香。挾風不仁,加防風。挾濕重著,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

熨法,治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疼身熱,惡寒腹痛,下利清白,唇青面黑,吐沫口噤,或身痛如被杖,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及一切虛寒,並能治之。

蔥(切細,三升),麥麩(三升),鹽(一斤)

上用水和勻,分作二處,炒令極熱,重絹包之,乘熱熨臍,冷更易一包。其蔥包既冷,再用水拌炒熱,依前用之,如大小便不通,亦用此法。

白話文:

中寒

肌肉抽搐,加石膏少許。肚臍以上脹滿,是腎氣虛弱所致,去掉白朮,加桂枝少許。心悸,加茯苓少許。藥物苦寒,加附子少許。腹痛,去掉白朮,加附子少許。飲酒過度或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導致鼻出血,加川芎少許。

回陽救急湯,(此方為溫補虛寒的藥方)

治療傷寒初期,沒有頭痛,沒有發熱,但惡寒,四肢冰冷,寒邪可能到達肘膝以下,或腹痛嘔吐腹瀉,或吐出白色泡沫狀冷涎,或寒戰、面色蒼白,蜷縮臥床,不渴,脈象沉遲无力,這是寒邪直中陰經的真寒證,並非由陽經傳來的。

藥物組成: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肉桂、附子、五味子、甘草。

用法:上藥共研磨成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若嘔吐涎沫或小腹疼痛,加鹽炒吳茱萸。若無脈,加豬膽汁一小匙。若腹瀉不止,加黃耆、升麻。若嘔吐不止,加生薑汁。若緊急情況無藥,可用蔥熨法,或灸關元、氣海穴二三十壯。使熱氣通達內部,逼出體外邪氣,使陽氣恢復,稍感甦醒。灌入生薑汁後,再煎服回陽救急湯。

四逆湯,治療寒邪直入三陰,腹瀉但不渴等症。

藥物組成:附子(一枚,去皮、臍,切成八片,生用)、炙甘草(六錢)、乾薑(五錢)。

用法:上藥共研磨成兩劑,水煎溫服,微微出汗即可。

姜附湯,(此方為治療中寒溫熱的藥方)治療體虛中寒,昏迷不醒,身體僵直,口噤不能說話,手足冰冷,臍腹疼痛,霍亂抽搐等症。

藥物組成:乾薑(五錢)、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用法:上藥共研磨成一劑,水煎服。肢體關節疼痛加桂枝。氣機阻滯疼痛加木香。寒邪兼風痺加防風。寒邪兼濕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

蔥熨法,治療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痛發熱,惡寒腹痛,腹瀉清稀,嘴唇青紫,面色黑,吐沫口噤,或全身疼痛如被杖打,四肢冰冷,寒邪到達肘膝以上,蜷縮臥床,不渴,脈象沉遲无力,以及一切虛寒症,都能治療。

藥物組成:蔥(切細,三升)、麥麩(三升)、鹽(一斤)。

用法:用水調勻,分成兩份,炒熱,用厚布包好,趁熱熨肚臍,冷了就換另一包。蔥包冷了,再用水拌炒熱,按前法使用。若大小便不通,也可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