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6)

1. 中寒

大抵中寒,脈虛而微細。

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節,沖斥道途,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後用理中湯。

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加藿香正氣散同服。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湯。

一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

一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倍附子。此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一冷極唇青,厥逆無脈。陰囊縮者,急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熨法,並艾灸臍中與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佳。

一中寒雖燥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頓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涼治之。立死。

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證。

白芷(七分),陳皮(一錢),厚朴(八分),桔梗(八分),枳殼(八分),川芎(七分),白芍藥(八分),甘草(八分),白茯苓(八分),蒼朮(二錢),當歸(八分),半夏(七分),肉桂(七分),乾薑(八分),麻黃(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頭三莖,水煎熱服。冒寒,用煨姜。挾寒,加吳茱萸。婦人調經,用醋艾。足浮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攣急,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

難產,加麝香、交桂。老人手足痛,合和順氣散。手足風緩,加烏藥平氣散。濕痹,加烏藥順氣散。有濕,加檳蘇散。按是方氣味辛溫,開鬱行氣,發表溫里,大有回生起死之功,溫寒燥濕之聖藥也。夫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之有病,不過二者而已。善用藥者,以苦寒而泄其陽,以辛溫而散其陰,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余常用防風通聖散治熱燥之藥,生料五積散治寒濕之藥。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唇青身冷,口噤失音。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寒濕所中者,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各一錢,名治中湯。乾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探吐,後進此藥。嘔吐,於治中湯加丁香、半夏各一錢,生薑七片。泄瀉,加陳皮、茯苓各一錢,名補中湯。溏泄不已,於補中湯加附子一錢;不喜歡飲食,米穀不化,加砂仁一錢,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厥冷,於本方中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傷寒結胸,先於枳桔等藥,服過不愈,加枳實、茯苓各一錢,名枳實理中湯。

白話文:

[中寒]

脈象:

一般來說,因為受到寒邪侵襲,脈象會變得虛弱、細微。

病症:

所謂中寒,指的是寒邪直接侵犯了人體的三陰經。寒邪是天地間一種帶有殺伐之氣的邪氣,多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或者是因為沒有好好保養,在路上受了寒,一時之間被寒氣侵襲,就會出現昏迷不醒、口噤(牙關緊閉)說不出話、四肢僵硬、拘攣疼痛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下去,如果稍微清醒,再服用理中湯。

治療方法:

  • 如果寒邪侵犯太陰經,會出現胃脘疼痛,適合服用理中湯。也可以同時服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寒氣嚴重,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則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
  • 如果寒邪侵犯少陰經,會出現肚臍周圍或腹部疼痛,適合服用五積散加吳茱萸。如果寒氣嚴重,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則應該服用四逆湯加吳茱萸。
  • 如果寒邪侵犯厥陰經,會出現小腹疼痛,適合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嚴重者要加倍附子的用量。這種中寒的情況比傷寒還要嚴重,如果不趕快治療,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
  • 如果因為寒冷導致嘴唇發青、四肢冰冷、沒有脈搏,陰囊收縮,應該馬上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熨法,並用艾灸在肚臍、氣海、關元等穴位,各灸二三十壯效果最好。
  • 雖然中寒也會出現燥熱煩渴的症狀,但仍然可以用冷卻後的理中湯來治療。這是利用寒邪假象的治療方法。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會馬上死亡。

藥方:

五積散: 治療寒邪突然侵犯,直接進入陰經等病症。

  • 白芷(七分)、陳皮(一錢)、厚朴(八分)、桔梗(八分)、枳殼(八分)、川芎(七分)、白芍藥(八分)、甘草(八分)、白茯苓(八分)、蒼朮(二錢)、當歸(八分)、半夏(七分)、肉桂(七分)、乾薑(八分)、麻黃(一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蔥白頭三根,用水煎煮後熱服。如果感到受寒,用煨過的薑。如果是夾雜寒氣,加吳茱萸。婦女調經,用醋泡艾草。腳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濕痛,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腳攣急,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全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

難產,加麝香、交桂。老年人手腳痛,合用和順氣散。手腳無力,加烏藥平氣散。濕氣引起的痹痛,加烏藥順氣散。如果有濕氣,加檳蘇散。這個藥方藥性辛溫,能疏通鬱結之氣,運行氣血,發散表邪,溫暖裡寒,有起死回生之效,是溫散寒邪、燥濕的聖藥。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得病不外乎這兩種情況。善於用藥的人,用苦寒的藥來瀉掉陽熱,用辛溫的藥來散掉陰寒,沒有治不好的病。

我常常用防風通聖散治療熱症,用生料五積散治療寒濕之症。

理中湯: 治療五臟中寒,嘴唇發青、身體冰冷、牙關緊閉說不出話。

  • 人參、白朮、乾薑(炮製過)、甘草(炙,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薑棗煎服。如果是寒濕侵襲,加附子一錢,名為附子理中湯。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各一錢,名為治中湯。乾霍亂,心腹疼痛,先用鹽水催吐,再服用此藥。嘔吐,在治中湯中加丁香、半夏各一錢,生薑七片。泄瀉,加陳皮、茯苓各一錢,名為補中湯。腹瀉不止,在補中湯中加附子一錢。不喜歡吃東西,消化不良,加砂仁一錢。霍亂吐瀉,心腹疼痛,手腳冰冷,在本方中去掉白朮,加熟附子,名為四順湯。傷寒結胸,先服用枳桔等藥無效,加枳實、茯苓各一錢,名為枳實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