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六經證

若按之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少,大便實者,有燥糞也,大承氣湯下之,劫法治心胸肋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斤,搗渣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勻前汁炒乾,再熨許久,豁然寬快。一方用韭菜如前法熨之。

一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渴,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止可與一碗,寧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若水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之過也。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此之謂也。

一治傷寒,若有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川椒十粒,愈服。待蛔定,卻以小柴胡湯退熱。蓋蛔聞酸則靜,得苦則安矣。

一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以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以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一治傷寒,若先起頭痛發熱惡寒,以後傳裡,頭痛惡寒悉除,反覺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黃狂亂,或身如塗彩,脈沉有力,此為陽經自表傳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裡之藥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熱,即陽證似陰,名曰陽厥。

外雖厥冷,內有熱邪,三一承氣湯下之。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入深,陽氣獨盛,陰氣暴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純青水,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名陽毒證。輕則消斑青黛飲,重則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下之,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腹痛吐瀉,引衣蜷臥不渴,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細無力,此為寒邪直中陰經,即真陰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手足厥冷過肘膝者,因寒極發厥,謂之陰厥,宜四逆湯溫之,凡腹滿腹痛,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難以一概施治。

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者,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滿,小便清白,當溫之,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又有初病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使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疼目痛,嘔吐煩悶,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湯飲不下。

白話文:

六經證

若按壓小腹部繞著肚臍周圍硬痛、口渴但尿量少、大便乾燥堅硬,表示有燥熱的糞便,應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治療心胸肋下有邪氣凝聚,造成滿悶硬痛的方法:取生薑一斤,搗碎取汁,將薑渣炒至微乾帶濕潤,用絹布包裹後放在患處溫熨。稍有好轉後,再將薑渣與之前榨取的薑汁混合均勻,炒乾後繼續溫熨一段時間,直到症狀明顯緩解。另一方法是用韭菜代替生薑,用相同方法溫熨。

治療傷寒,若病人煩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想藉由喝水來補充。即使病人很想喝一大升水,也只能給他一碗,寧可給得不夠,不可給得太多。若飲水過量,水停留在心下,則會形成水結胸;若水進入肺部,則會喘咳;若停留在胃部,則會噎嗝;若溢出皮膚,則會水腫;若蓄積在下焦,則會小便不利;若滲入腸道,則會腹瀉。這些都是飲水過量的後果。所以,給水不可不給,但也不可強迫給水。《傷寒論》說:「若還不給水,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強迫病人喝水,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產生。」

治療傷寒,若病人嘔吐蛔蟲,即使有很高的發熱,也忌諱服用寒涼藥物,否則必死無疑。因為胃中已有寒邪,蛔蟲才會上犯膈膜,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應立即服用炮乾薑理中湯一劑,再加入烏梅兩個、川椒十粒,服用後症狀就會好轉。待蛔蟲不再上犯後,再用小柴胡湯退熱。因為蛔蟲聞到酸味會安靜,遇到苦味則會安定。

治療傷寒,如果病程已超過十餘日,仍有表證需要發汗者,可用羌活沖和湯微微發汗;如果超過十餘日,出現裡證需要瀉下者,可用大柴胡湯瀉下。因為傷寒病程過長,正氣多已虛弱,擔心麻黃、大承氣湯藥性過於峻猛。誤用麻黃,會耗損陽氣;誤用大承氣湯,則會使病人難以承受。如果表證尚未解除,但裡證又很危急,不得不瀉下時,只能用大柴胡湯同時疏通表裡,緩慢治療。

老年體弱或氣血兩虛的人,若有裡證需要瀉下,也可用大柴胡湯,不會傷及元氣。但年輕體壯者則另當別論,需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治療傷寒,如果起初頭痛發熱惡寒,之後傳入裡證,頭痛惡寒症狀都消失了,反而覺得怕熱、口渴、神志不清,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掀開衣被、揮手踢腳,或發黃狂躁,或身體像塗了顏色一樣,脈象沉而有力,這是陽經之邪從表傳入陰經的熱證,應使用攻裡之藥瀉下。如果該瀉下時卻沒有瀉下,而出現手腳忽冷忽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極盛而導致發熱,表現出類似陰證的陽證,稱為陽厥。

雖然體表厥冷,但內有熱邪,應服用三一承氣湯瀉下。如果因為發汗或瀉下不當,或原本是陽證,卻誤服溫熱藥物,使熱毒深入,陽氣獨盛,陰氣驟然衰竭,出現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辱罵叫喊、口乾舌燥想死、面赤眼紅、身上出現斑黃、或下痢純青色水樣便、或下痢黃赤色便、六脈洪大的情況,這是陽毒證。輕者服用消斑青黛飲;重者服用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瀉下,使陰氣恢復,並大汗解毒。

初期發病,沒有頭痛、身熱,直接出現惡寒、四肢厥冷、腹痛吐瀉、裹衣蜷臥、不渴,或寒戰、面色如刀割般蒼白、口吐唾沫,脈象沉細無力,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即真陰證。寒邪並非從陽經傳來,應使用溫熱藥物溫陽,例如寒邪極盛導致手腳厥冷超過肘膝者,稱為陰厥,應服用四逆湯溫陽。凡是腹滿腹痛,都是陰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腹痛且大便不通,服用桂枝芍藥湯;腹痛嚴重者,服用桂枝大黃湯;如果腹瀉腹脹,小便清澈,應服用溫陽藥物,如理中湯、四逆湯,根據輕重程度使用,輕者服用五積散,重者服用四逆湯。此外,如果初期發病,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有伏陰,內外皆寒,或原本是真陰證,誤服寒涼藥物,使陰氣獨盛,陽氣驟然衰竭,導致疾病加重。出現手腳厥冷、腰背痠痛、頭痛眼痛、嘔吐煩悶、身體像被打了一樣疼痛,六脈沉細,無法進食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