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六經證
如其脈沉細,足冷者,又不可下,急溫之。脈沉疾有力者,乃可下之。凡少陰飲水小便色白者,下虛有寒,引水自救,非熱也,宜溫之。蓋夾陰傷寒,多因勞傷腎經所致。有緊有慢,其害甚速,不可以寒涼之藥妄投之也。但脈沉足冷,雖發熱者,急宜溫腎以扶元氣。
足厥陰肝經,厥者,盡也,為六經之尾也。其脈始於足大指之大敦,上環陰器,抵小腹,循脅肋,上唇口,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前之側也。若寒邪直中本經,一日便發吐利,少腹痛,寒甚者唇青、厥冷、囊縮,急宜溫之,並著艾灸丹田、氣海以溫之。若六、七日發煩滿囊拳者,此傳經熱邪,厥深熱亦深也。
若脈沉疾有力者,宜急下之。若脈微細者,不可下也。凡傷寒傳至厥陰經,則病熱極矣。此生死在於反掌,其可不謹察之也。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陰寒冷極,亦見舌卷囊縮,在乎仔細消詳,其冷熱之治法,亦微矣。
一調治傷寒之法,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先觀兩目或赤或黃,次看口舌,有無胎狀,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再問其所苦所欲,飲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並服過何藥,曾經汗下不,務使一一明白,脈證相對,然後用藥無瘥。若有一毫疑惑,不可強治。
故君子不強其所不能。或見利妄動,視人命如螻蟻,非君子之用心也。慎之!
一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
一看口舌,黃白色者,邪未入腑,屬半表半裡,宜小柴胡湯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心火也,不治。急用大承氣下之。此邪熱已極也,劫法用井水浸青布片子,舌上洗淨,後以生薑片子浸水,時時刮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
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宜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緩而治之。反加煩躁者死。
若按之心胸雖滿悶而不痛,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邪氣填塞胸中。尚為在表,只以小柴胡湯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仍加枳桔。
若病人自覺心胸滿悶而不痛者,為痞滿也,宜瀉心湯加枳殼、桔梗。
若按之小腹硬痛,當問其小便通利不。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語燥渴,脈沉實,則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
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痛,小便不利,則知津液留結,即溺澀也,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子利之。亦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
白話文:
六經證
病人脈象沉細,腳冷,則不宜使用下瀉的方法,應急用溫熱藥物治療。脈象沉而有力且快速,則可以考慮使用下瀉法。少陰證患者飲水後小便顏色發白,這是因為下焦虛寒,身體自行引用水分以自救,並非體內有熱,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夾陰傷寒大多因勞傷腎經所致,病程發展迅速,時快時慢,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即使發熱但脈象沉細,腳冷,也應立即溫補腎陽以扶助元氣。
足厥陰肝經,厥指極度,是六經的終點。其經脈起始於足大拇指的「大敦」穴,向上環繞陰器,到達小腹,沿著脅肋上升,到達嘴唇,與督脈在頭頂相會,然後沿著身體前側下行。如果寒邪直接侵犯本經,則會在一日之內出現嘔吐、腹瀉、少腹疼痛等症狀,寒邪嚴重者唇色青紫、厥冷、陰囊縮小,應立即溫熱治療,並施以艾灸丹田、氣海穴位以溫暖身體。如果六七天後出現煩躁、陰囊緊縮等症狀,則表示寒邪已化為熱邪,厥逆的程度越深,熱邪也越深。
脈象沉而有力且快速,宜立即使用下瀉法;脈象微弱細小,則不可使用下瀉法。傷寒傳至厥陰經,則病情已極度危重,生死攸關,必須仔細辨證。總而言之,熱邪深重,厥逆也深重,舌頭會捲曲,陰囊會縮小;陰寒極度,也會出現舌頭捲曲,陰囊縮小,必須仔細區分,才能準確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施以正確的治療方法。
治療傷寒,首先要辨明證候,察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關係,再根據病情決定是否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溫法、和解法等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避免錯誤。首先觀察病人的雙眼是否紅腫或發黃;然後觀察口舌,是否有舌苔;再用手按壓病人的心胸至小腹,查看是否有疼痛或脹滿;然後詢問病人的痛苦感受、飲食起居、大小便情況,以及服用過的藥物,是否曾用過汗法或下法等,務必將病情詳細了解清楚,脈證相對,然後再用藥,才能藥到病除。如果有一絲一毫的疑惑,都不可強行治療。
君子不勉強去做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有些人見有利可圖就妄動,視人命如草芥,這不是君子所為,應當謹慎!
觀察傷寒病人,首先要觀察雙眼,是否紅腫或發黃。眼睛發紅是陽毒,脈象洪大有力,口乾舌燥,輕者用三黃石膏湯,重者用大承氣湯。
觀察口舌,舌苔黃白色,邪氣尚未侵入臟腑,屬於半表半裡證,宜用小柴胡湯和解。舌苔發黃,胃腑有邪熱,宜用調胃承氣湯下瀉。大便乾燥堅硬,脈象沉而有力且口渴,方可使用下瀉法。舌苔黑色,並長出芒刺,這是腎水克心火,不宜治療,急用大承氣湯下瀉。這時邪熱已極,可以用井水浸濕青布片,清洗舌苔,再用生薑片浸水,時時刮拭舌苔,舌苔自然會退去。
用手按壓病人的心胸至小腹,查看是否有疼痛的地方。
如果按壓心下硬痛,手都無法靠近,口乾舌燥,神志不清,大便秘結,脈象沉而有力,這是結胸證,應立即用大陷胸湯加枳實、桔梗下瀉。要根據元氣的虛實,緩慢地進行治療。如果反而加重煩躁,則會危及生命。
如果按壓心胸雖然感到滿悶,但不痛,而且尚未使用下瀉法,則不是結胸證,而是邪氣阻塞胸中,尚在表證,只需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治療其胸悶。如果無效,則用小陷胸湯,同樣加枳實、桔梗。
如果病人自覺心胸滿悶但不痛,這是痞滿,宜用瀉心湯加枳殼、桔梗。
如果按壓小腹硬痛,應詢問小便是否通暢。如果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兼有身黃、神志不清、口乾舌燥,脈象沉而有力,則知道是血瘀在下焦,宜用桃仁承氣湯,排出黑色大便後即可痊癒。
如果按壓小腹脹滿但不痛,小便不利,則知道是津液停滯,也就是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子利尿。但不可過度利尿,以免耗竭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