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傷寒

醫當以乾薑、附子輩溫之,又不可概以三陰傳次,先太陰而後少陰也。張仲景論曰: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可發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實者,即須下之。是日數之不可拘也如此。孫思邈曰:服承氣得利,謹勿中補。熱氣得補覆成,此所以言實熱也。王叔和有曰:虛熱不可攻,熱去則寒起,此所以言虛熱也。

二人之言,殊途同歸。是虛實之不可辨也如此。又況寒、溫、熱,同實而不同名。暑、濕、風,異種而有兼病。異氣之相承,他邪之並作,表證中之有不可汗,里證中之有不可下。三陰可溫,而攻積證者不同。表裡俱見,與半表半裡無表裡有異,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陽明本多汗,而有反無汗之形;少陰本無汗,而有反自汗之證。或陰極發躁,陽極發厥,陰證似陽,陽證似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又有痰證,食積、虛煩,腳氣,證似傷寒,不可以傷寒之法拘之。自非心領意會。達變知機,體認之精,發用之當,則縱橫泛應,幾何而不昧哉?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未可與權。是說也,亦在夫人權之而已矣。

白話文:

傷寒

醫生應該用乾薑、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三陰證的傳變順序一定是先太陰後少陰。張仲景說:即使發病天數很多,但只要有表證,脈象浮的,仍然可以發汗;即使發病天數很少,如果已有裡證,脈象沉實的,就必須用瀉下法治療。這就是說,發病天數並不能拘泥。孫思邈說:服用承氣湯後瀉下通暢,就要謹慎,不要馬上進補。熱邪如果得到補充,就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實熱。王叔和說:虛熱不能攻伐,熱退了寒邪就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虛熱。

兩個人的話,雖然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這就是虛實難以分辨的原因。況且寒、溫、熱,可以都是實證,但名稱不同;暑、濕、風,是不同的病邪,但可以兼雜在一起。不同的邪氣相互影響,其他邪氣同時作祟,表證中有些是不可以發汗的,裡證中有些是不可以瀉下的。三陰證可以溫熱治療,但治療積證的方法就不同了。表裡證同時出現,與半表半裡、單純表證或單純裡證都不一樣;傷寒、傷風,脈象和證候互相混雜;中暑、熱病,診斷也難以明確。

陽明病本來多汗,卻也可能出現無汗的症狀;少陰病本來無汗,卻可能出現自汗的症狀。或者陰邪極盛導致煩躁,陽邪極盛導致厥逆,陰證像陽證,陽證像陰證,細微的差別,就會導致巨大的錯誤。還有痰證、食積、虛煩、腳氣等,症狀類似傷寒,但不能用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處理。除非醫生能夠領悟醫理,通曉變化,掌握機制,精準地辨證施治,才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情況,而不至於犯錯。孔子說:「可以和他一起推行道義,但還不能夠和他一起建立制度,更不能夠讓他參與決策。」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醫生的臨床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