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傷寒
夫苟太過,則斯為下矣。蓋得中者。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桂枝承氣投之不瘥;姜附理中,發而必中。重者用藥緊,輕者用藥微。不背陰陽,深合法度。故曰得中者上也。寧可不及者,證與脈,大同而小異。名與證,似異而實同。當五分取汗,而三分之劑散之;當五分轉下,而三分之劑導之;當純剛溫里,而略溫之劑扶持之。未可汗下者,與之和解;未可遽溫者,且安其中。
若猶未也,則增減於其間,細細而加消詳,徐徐而就條理。雖無遽安,亦無傳變,故曰寧可不及者次也。太過者,粗工不知深淺,輕舉妄動者為之。或問證而不知脈,或執脈而不對證,或名實之不辨,或日數之為拘。是有汗下太早之失。甚者諉曰:不問陰陽,當汗而反下,則為痞、為結胸、為懊憹;當下而反汗,則為譫語、為亡陽動經、為下厥上竭。至於陽厥似陰之類,但以剛劑投之,是以火濟火,以致舌卷囊縮,煩亂可畏。
性命至貴,可輕試哉?故曰:夫苟太過,則斯為下矣。大抵治傷寒有法,與他病不同,條例審的,藥進病除,七劑少瘥,生死立判矣。古人處方立論,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溫,曰和解,曰少與,曰急下,曰隨證滲泄。與夫先溫其里,乃發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惟知者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此固中者之事也。
若班固所謂有病不服藥。當得中醫。許仁則以為守過七日,最為得計。此非寧可不及之意乎。王叔和善脈,而且以承氣為戒。初虞世善方,而論傷寒一節,且謂麻黃、桂枝,非深於其道則莫之敢為。又非所以為太過者之戒乎?論而至此,則知古人之立論甚嚴。如傷寒汗、下、溫之法,固自有定論矣。
經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證,脈雖浮,亦有可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表、里證,亦有可汗者。陰證四逆,法當用溫。而四逆有柴胡、枳殼,此豈屬誣哉?曰:醫在九流之中,非圓機之士,不足與語也。何者?脈雖浮,而可下者,無表裡證,謂六、七日大便難也。
藉使大便不難,其可輕下之乎?少陰病亦有可汗者,謂陰證初病,便屬少陰,而反發熱。少陰本無熱,今反發熱者,是表猶未解,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藉使身不發熱,其可輕汗之乎?四逆湯用姜附,四逆散用柴枳,一熱一寒,並主厥逆,固不侔矣。然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
故四逆散用藥寒,主先陽而後陰也;四逆湯用藥熱,主陽不足而陰有餘也。其敢例視陰逆,一切溫之乎?不特此耳,傷寒有始得病,其脈沉數,外證腹痛,口燥咽乾,即為陽盛入內之證。醫當以下劑攻之,不可概以一、二日太陽而發表也。前所謂陰證傷寒,初病以來,便見脈沉,厥冷惡寒,更無頭痛,即是少陰受病之證。
白話文:
傷寒
總之,治療過度就會導致不良結果。治療要恰到好處,比如說該發汗就發汗,該通便就通便,該溫裏就溫裏。如果用了桂枝承氣湯還不見效,那就用理中湯加生薑附子,效果一定很好。病情重的用藥要重,病情輕的用藥要輕,要遵循陰陽的規律,掌握好治療的尺度。所以說,治療得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寧可治療不足,因為症狀和脈象,雖然大體相同,但也有細微的差別;名稱和實際情況,看起來可能不同,但實際上是一致的。如果需要發汗,用五分的劑量就夠了,用三分的藥量就足夠散邪;如果需要通便,用五分的劑量就夠了,用三分的藥量就足夠導瀉;如果需要溫暖內臟,用略微溫和的藥物來扶持正氣即可。如果不需要發汗或通便,就用和解的方法;如果不需要立刻溫暖,就先讓病情穩定下來。
如果以上方法還不行,就要在用藥的劑量和種類上做調整,仔細分析病情,慢慢調理,使病情循序漸進地好轉。這樣即使不能立即痊癒,也不會出現病情轉變,所以說,寧可治療不足。治療過度,往往是因為醫生經驗不足,處理粗心,輕舉妄動造成的。有些醫生只問症狀而不看脈象,或者只看脈象而不對症下藥,或者不能辨別症狀和病名的關係,或者拘泥於治療天數,這些都會導致發汗或通便過早的錯誤。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因為不分陰陽,該發汗卻通便,而導致痞塊、胸悶、嘔吐;該通便卻發汗,則會導致神志不清、陽氣耗損、下肢厥冷、上身發熱。至於陽氣虛衰表現得像陰虛一樣的症狀,如果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就像用火去救火,最終會導致舌頭卷縮、嘴唇乾裂、煩躁不安,非常危險。
人的性命最為珍貴,怎能輕易嘗試呢?所以說,治療過度就會導致不良結果。總而言之,治療傷寒有其規律,與其他疾病不同,只要診斷明確,用藥得當,病情就能很快好轉,七劑藥後就能看出好壞,生死也就立判了。古代醫生開方論證,有發汗、通便、溫裏、和解、少服、急下、隨證滲泄等方法,還有先溫暖內臟再發汗,先解表再攻裏等方法。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像網中的線一樣,有條不紊地治療,這才是治療得當的表现。
班固認為,有病就要服藥,要掌握治療的要領;許仁認為,觀察病情七天,最為妥當;這不都是寧可治療不足的意思嗎?王叔和善於診脈,並且告誡後人要謹慎使用承氣湯;虞世南善於醫術,但他論述傷寒時也說,使用麻黃、桂枝等藥,如果不深入了解其藥性,不敢輕易使用。這不都是告誡後人不要治療過度的意思嗎?由此可見,古代醫家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關於傷寒的發汗、通便、溫裏等治療方法,自古以來就有明確的論斷。
經書上說:傷寒病六七天,眼睛模糊不清,沒有表證,脈象雖然浮,但也可以通便;少陰病二三天,沒有表裡證,也可以發汗;陰證四逆,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但四逆也有用柴胡、枳殼的,這難道是錯誤的嗎?我說:醫術在九流之中,如果不是很有經驗的醫生,就沒有資格談論這些問題。為什麼呢?脈象雖然浮,但可以通便的,是因為沒有表裡證,而是指六七天大便不通。
如果大便通暢,能輕易通便嗎?少陰病也可以發汗的,是指陰證初期,就屬於少陰證,但反而發熱。少陰證本來沒有熱,現在反而發熱,是因為表證還沒解,所以用溫熱的藥物,稍微發點汗。如果身體不發熱,能輕易發汗嗎?四逆湯用生薑附子,四逆散用柴胡枳殼,一個溫熱一個寒涼,都治療厥逆,當然不一樣了。但是經絡傳導的邪氣,與陰經受邪初期就出現厥逆的,是不同的。
所以,四逆散用藥寒涼,主要是先治療陽虛,然後再治療陰虛;四逆湯用藥溫熱,主要是治療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難道敢把陰虛厥逆,都用溫熱藥治療嗎?不只這些,傷寒初期,脈象沉而數,外在症狀是腹痛、口乾舌燥,就是陽盛內陷的症狀,醫生應該用瀉下藥攻治,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是太陽病一兩天就用發汗的藥物。前面說的陰證傷寒,初期就脈象沉,厥冷惡寒,沒有頭痛,這就是少陰受邪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