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積聚

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在關上,積在臍旁;在尺部,積在氣衝。脈在左,積在左;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脈來小沉而實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夫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其肝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病瘧連歲不愈;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細小貼近骨頭,這是積聚的症狀。在寸口脈摸到,積聚在胸腔;在關上脈摸到,積聚在臍周邊;在尺部脈摸到,積聚在氣衝穴附近。脈搏在左側摸到,積聚在左側;脈搏在右側摸到,積聚在右側;脈搏左右兩側都摸到,積聚在身體中央。脈搏摸起來小而沉且實,說明脾胃中有積聚,食不下嚥,吃東西就會吐。

積聚是陰氣的表現,它有固定的發病部位,疼痛不會離開這個部位,上下有明顯的界限,左右也有固定的範圍。聚是陽氣的表現,它沒有根本,上下無所止,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氣聚集的地方叫做積,氣聚在一起的地方叫做聚。所以,積聚是五臟所生,聚是六腑所成。

肝臟積聚叫做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著一個杯子,有頭有尾,時間長了不治好,會讓人咳嗽逆氣,患瘧疾連續好幾年都不會痊癒。心臟積聚叫做伏梁,起於臍上,大小如手臂,向上蔓延到心臟下方,時間長了不治好,會造成心臟病變。

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皆因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風邪搏之,憂喜乘之,傷五臟,逆四時,乃留結而為積聚也。

癥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曰癥。瘕者,猶假也。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症因傷食,瘕是血生,痞原傷氣,癖則傷精。痃癖者,本因邪氣積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癖者,僻側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曰癖。

白話文:

心煩意亂,脾臟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大小如盤,久治不愈,導致四肢無力,皮膚發黃,飲食無法滋養身體。肺臟積聚,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大小如覆杯,久治不愈,會讓人發冷發熱、喘咳,甚至引發肺癰。腎臟積聚,稱為奔豚,位於小腹,上至心窩,形狀如豬,時而上行,時而下行,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讓人喘逆、骨頭痿弱、氣虛。這些積聚都是因為陰陽失衡,臟腑虛弱,風邪入侵,憂慮喜怒情緒影響,損傷五臟,違反季節規律,最終導致氣血瘀滯,形成積聚。

癥是一種明顯的病症,腹部堅硬,按壓時有明顯的反應。瘕則是虛假,腹部雖然堅硬,但時聚時散,位置不固定。癥是由於飲食傷損所致,瘕是血氣瘀滯所致,痞是氣虛傷損所致,癖是精氣虧損所致。痃癖都是由邪氣積聚而生。痃位於腹部靠近肚臍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筋脈疼痛,疼痛像手臂、手指、弦樂一樣;癖位於兩肋之間,偶爾疼痛。

夫痃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故曰痃癖也。

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藥,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大七氣湯,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痃癖都是因為陰陽失調,經絡阻塞,飲食停滯,無法順利流通,導致寒邪之氣聚集不散,遇到寒冷就疼痛發作,所以叫做痃癖。

治療方法:丹溪認為,腫塊是有形之物,氣無法形成形狀,是痰、食積和瘀血。在身體中間是痰飲,在右側是食積,在左側是瘀血。治療原則是軟化硬塊,消散積聚,以行氣化痰為主,不可單用瀉下藥,會耗傷正氣,疾病也不會痊癒。應該以消導的方法使之融化,瘀血塊消除後,還要大補氣血。如果腫塊在皮裡膜外,需要用補藥,香附開結,配合二陳湯加補氣藥,同時要忌食肥甘厚味。

處方:大七氣湯,用於治療五積六聚,症狀類似癥瘕,隨著氣機上下移動,發作有規律,心腹疼痛,上氣喘不過氣,小腹脹滿,大小便不暢。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桔梗,藿香,益智仁,香附,肉桂,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脾滯,合和四聖散。一方加大黃、檳榔,治大人、小兒諸般痞積,面色痿黃,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生壁土,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只此一服除根。用水煎一服,露一宿,空心溫服,不得些少飲食,不然則藥力減而蟲積不行矣。

白話文:

將三稜、莪朮、青皮、陳皮、桔梗、藿香、益智仁、香附、肉桂、甘草這些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心脾疼痛,可以再加入烏藥和枳殼。如果脾胃積滯,可以配合四聖散服用。還有一種方法是在藥方中加入大黃和檳榔,用來治療大人和小孩各種痞積、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體內有蟲積,可能是因為喜歡吃生米、生土、茶、炭、鹹辣等食物引起的。只需要服用一次就能徹底治癒。煎煮藥物後,放置一晚,早上空腹溫服,服藥後不可食用任何東西,否則藥力減弱,蟲積無法排出。

服後少頃,肚腹心疼,當下如魚凍,或長蟲,或血鱉,至日午蟲積下盡,方用溫粥止之。

消積保中丸(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積聚之總司也),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除積塊,進飲食,清鬱熱。

陳皮(二兩,去白),半夏(一兩,湯泡七次,薑汁炒),白茯苓(去皮,一兩),白朮(三兩,土炒),香附(一兩,醋浸炒),青皮(四錢,去穰,油炒),木香(三錢,不見火),檳榔(七錢),莪朮(八錢,醋浸炒),三稜(八錢,醋浸炒),萊菔子(一兩,炒),砂仁(四錢,炒),神麯(炒,一兩),麥芽(炒,六錢),白芥子(炒,一兩),黃連(姜炒,一兩),真阿魏(醋浸,三錢),山梔子(薑汁炒,一兩),乾漆(炒盡煙,五錢)

白話文:

服用此藥後不久,肚子會感到疼痛,就像魚凍一樣,或像長蟲一樣,或像血鱉一樣,直到中午,積聚的蟲物才會全部排泄乾淨,然後用溫粥來止瀉。

消積保中丸(雲林制)

【批註】(按:此方治療積聚的總方。)

此方能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除積塊,增進食慾,清熱解鬱。

組成:

  • 陳皮(二兩,去白皮)
  • 半夏(一兩,用湯浸泡七次,然後用薑汁炒)
  • 白茯苓(一兩,去皮)
  • 白朮(三兩,土炒)
  • 香附(一兩,醋浸炒)
  • 青皮(四錢,去穰,油炒)
  • 木香(三錢,不經火)
  • 檳榔(七錢)
  • 莪朮(八錢,醋浸炒)
  • 三稜(八錢,醋浸炒)
  • 萊菔子(一兩,炒)
  • 砂仁(四錢,炒)
  • 神麴(炒,一兩)
  • 麥芽(炒,六錢)
  • 白芥子(炒,一兩)
  • 黃連(薑汁炒,一兩)
  • 真阿魏(醋浸,三錢)
  • 山梔子(薑汁炒,一兩)
  • 乾漆(炒至無煙,五錢)

上為細末,薑汁、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千金化氣丸(太醫傳),治男子腹中氣塊痞痛。

青皮,陳皮,枳殼,香附,砂仁,白豆蔻(各一兩),乾薑,木香(五錢),丁皮(二錢),藿香,半夏,草果,檳榔(一兩半),川芎,白芷,三稜,莪朮,玄胡索(各一兩),小茴香(五錢),厚朴,大腹皮,白芍藥(各一兩),甘草(三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八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這是千金化氣丸,用於治療男子腹部氣塊引起的疼痛。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半空心溫服。

千金導氣湯(太醫院傳),治婦人滿腹氣塊,遊走不定,漉漉有聲。

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烏藥,枳實(倍),當歸,川芎,白芍藥(酒炒),白芷,白朮,青皮,陳皮,乾薑(煨),桔梗,厚朴(制),肉桂,三稜(醋炒),莪朮(醋炒),角茴,小茴,牛膝,紅花,杜仲(炒),乳香,沒藥,乾漆(醋炒盡煙),甘草

白話文:

上銼,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在飯前溫熱服用。這個藥方叫做千金導氣湯,是太醫院流傳下來的,專門治療婦女腹部有氣塊遊走不定,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藥方由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烏藥、枳實(加倍)、當歸、川芎、白芍藥(用酒炒)、白芷、白朮、青皮、陳皮、乾薑(煨)、桔梗、厚朴(加工處理)、肉桂、三稜(用醋炒)、莪朮(用醋炒)、角茴、小茴、牛膝、紅花、杜仲(炒)、乳香、沒藥、乾漆(用醋炒去煙)、甘草等藥材組成。

上銼,半水半酒,薑、蔥煎,熱服。如飽悶不食,加神麯、麥芽、山楂;發熱,加柴胡、黃芩。

勝紅丸,〔批〕(按此方治寒積之劑)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婦人血積氣積,小兒食積,皆治。

陳皮,莪朮(二味同醋煮),青皮,三稜(醋煮),乾薑(炮),良薑(各一兩),香附(炒,去皮,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食前服。

白話文:

上銼指的是將藥材用半水半酒的方式浸泡,然後加入薑和蔥一起煎煮,飲用熱湯。如果感到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神麯、麥芽、山楂;如果發燒,則可以加入柴胡、黃芩。

「勝紅丸」是治療寒積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男性酒積,女性血積氣積,以及小兒食積等症狀。

材料包括:陳皮、莪朮(兩者同醋煮)、青皮、三稜(醋煮)、乾薑(炮)、良薑(各一兩)、香附(炒,去皮,一兩)。

這些材料研磨後,以醋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以薑湯送服,在餐前服用。

開懷散(雲林制),治心下積塊作痞悶,或發熱者。

青皮(去穰),陳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三稜(醋炒),莪朮(醋炒),香附,檳榔,草豆蔻(倍用),柴胡(倍用),紅花,枳實(麩炒),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口乾,加乾葛。

柴香散,治心腹有氣一塊,略痛。又理心腹疼痛,膨脹,寒熱往來。

柴胡(七分),黃芩(七分),赤芍藥(五分),枳實(一錢),厚朴(五分),香薷(五分),黃連(五分),地骨皮(一錢),三稜(一錢),莪朮(一錢),玄胡索(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開懷散」是雲林地區的藥方,用來治療心下有積塊,導致胸悶,甚至發熱的症狀。方劑包括青皮、陳皮、半夏、白茯苓、三稜、莪朮、香附、檳榔、草豆蔻、柴胡、紅花、枳實、甘草。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煎水服用。如果口乾,可以加乾葛。

「柴香散」則用於治療心腹有氣塊,略感疼痛,以及心腹疼痛、膨脹、寒熱交替的症狀。方劑包括柴胡、黃芩、赤芍藥、枳實、厚朴、香薷、黃連、地骨皮、三稜、莪朮、玄胡索、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三稜煎丸,治飲食過傷,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又治婦人血積、血塊、乾血氣經閉不通。

大黃(八兩,為末),三稜,莪朮(各一兩,二味濕紙包裹,煨,為末)

上先將大黃銀石器內,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干,入二味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白湯下。量虛實加減,不問男子、婦人、小兒,諸般積塊皆可服。

三稜化積丸(李九河方)〔批〕(按此方治熱積之劑)

三稜(六兩,醋煮),莪朮(一兩,醋煮),木香(一兩),檳榔(六兩),青皮(一兩),陳皮(一兩),香附(一兩,醋炒),枳實(一兩,麩炒),厚朴(一兩),砂仁(一兩),神麯(一兩,炒),山楂(四兩,去子),麥芽(一兩,炒),南星(一兩,薑湯泡),半夏(一兩,薑製),蘿蔔子(炒),大黃(三兩,酒蒸),黃連(一兩,炒),桃仁(一兩,去皮尖),乾漆(一兩,炒),甘草(一兩)

白話文:

先將藥材煎煮成一劑,用水煎好後服用。

三稜煎丸可以用來治療飲食過度導致的脾胃不適、胸悶疼痛、消化不良,以及長期積累導致的脾胃病症。還可以治療女性因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血塊、血虛閉經等病症。

將大黃八兩研磨成粉末,三稜和莪朮各一兩,用濕紙包裹後煨熟,再研磨成粉末。

首先將大黃放在銀製的器皿中,用好醋浸泡,用小火慢慢熬干,然後加入研磨好的三稜和莪朮,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調整藥量,不分男女老少,凡是積塊病症皆可服用。

三稜化積丸是李九河的方子。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積。

將三稜六兩用醋煮,莪朮一兩用醋煮,木香、檳榔各一兩,青皮、陳皮、香附各一兩,枳實一兩用麩炒,厚朴一兩,砂仁、神麴各一兩,神麴用炒,山楂四兩去核,麥芽一兩用炒,南星一兩用薑湯泡,半夏一兩用薑製,蘿蔔子用炒,大黃三兩用酒蒸,黃連一兩用炒,桃仁一兩去皮尖,乾漆一兩用炒,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漸漸加,用白湯送下。

神化丹(秘方)〔批〕(按此方治積聚專攻之劑),消癖積,破血氣,下鬼胎,通經脈,及諸癖積血氣塊。

硇砂,乾漆(炒),血竭(各三兩),紅娘子(二十,去翅),乳香(一錢半),斑蝥(二十個,去翅,足)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豌豆大。每一丸至二五丸,臨臥或棗湯、或薑湯、或紅花蘇木湯下。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四十粒,慢慢增加劑量,用白湯送服。這個秘方專治積聚,可以消解癖積、破血氣、下鬼胎、通經脈,以及治療各種癖積、血氣塊。

配方包括硇砂、乾漆(炒)、血竭(各三兩)、紅娘子(二十隻,去翅)、乳香(一錢半)、斑蝥(二十個,去翅,足)。

把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像豌豆。每次服用一到二十五粒,睡前用棗湯、薑湯或紅花蘇木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