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諸氣
脈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實,氣兼痰飲。又曰:沉弦細動,皆氣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
證
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投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病皆因於氣,有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其言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夫人身之正氣,與血為配。
白話文:
摸脈時,如果脈搏沉下去,就表示氣虛。氣虛嚴重就會潛伏,脈象澀弱難以治療。如果脈搏沉實,可能氣虛兼有痰飲。另外,沉弦細動的脈象,都是氣痛的表現。心痛在寸脈,腹痛在關脈,下部疼痛在尺脈,這些脈象很明顯。
天地間的氣機,保持平衡就安穩,變化就會生病。人體吸納天地之氣,外受五行運行的影響,內受七情交戰的影響。因此,聖人珍惜氣機,如同珍藏寶物;普通人卻任性妄為,反而損傷身體的平衡。這就是軒岐(指古代醫家扁鵲和岐伯)為什麼說所有疾病都源於氣,所有疾病都因氣而生,因此有九種不同的氣機的說法。氣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受到不同的刺激而產生九種氣機,分別是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古人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人體的正氣,與血液相互配合。
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氣血並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內,循環無端,運行不悖,此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經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若內無七情之所傷,外無六淫之所感,何氣病之有哉。其不善攝生者,五志之火,無時不起;五味之偏,無時不傷。
是以釀成膠痰固積,留滯於六腑;鬱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使氣血失其常候,臟腑不能傳導。是故外邪得以乘虛而湊襲矣。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諸般氣痛,朝輟暮作而為膠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為脅痛,為心腹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翻胃,為膈噎等證,即此之由也。
白話文:
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氣則在血管外運行,每一次呼吸,血液在血管中流動三寸,每一次吸氣,血液也流動三寸。氣血共同運行,在全身循環流動,滋養全身各個部位,循環無止境,運行不偏離,這就是生生不息的奇妙作用。經書上說: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將終止;氣血一旦不連貫,天地就會分離。如果內心沒有七情所傷,外在也沒有六淫所感,哪裡會有氣病呢?那些不懂得養生的人,五志之火無時無刻不在燃燒;五味偏嗜,無時無刻不在傷害身體。
因此,就會形成膠痰積聚,停留在六腑之中;鬱火邪氣,充塞在三焦,導致氣血失常,臟腑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外邪就趁虛而入,攻擊身體。結果,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各種氣痛,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最終形成頑固的疾病。只有精通醫術的醫生,才能輕鬆治療。例如,肋痛、心腹痛、全身刺痛,嚴重者還會出現嘔吐、胸悶等症狀,都是由於上述原因引起的。
大抵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子屬陰,得氣易郁。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女人之氣病常多。故治婦人宜以順氣為主,而兼乎散血;治男子宜以養榮為主,而調氣次之,斯得氣證治法之大要也。
氣之為病,非止一端,有七情氣,有鬱氣,有怒氣,有熱氣,有冷氣,有厥氣,有逆氣,有痰氣,有虛氣,有中滿氣,有腹脹氣,務要詳究,不可雷同一例治之。
治
治諸氣,須用上下分消,不可驟用《局方》金石、烏、附燥熱等劑。
一、七情憂結,遂成鬱氣難治。必須自能知戒,庶幾。
一、鬱氣宜開鬱,如蒼朮、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梔子、枳殼、連翹、木香、澤瀉之類。
白話文:
一般來說,男性屬陽,陽氣容易散發;女性屬陰,陰氣容易鬱結。所以男性氣虛的疾病較少,女性氣虛的疾病較多。因此治療婦女疾病應以順氣為主,輔以散血;治療男性疾病應以養血為主,調節氣血次之。這是治療氣證的大原則。
氣病的表現有很多種,有七情氣,有鬱氣,有怒氣,有熱氣,有冷氣,有厥氣,有逆氣,有痰氣,有虛氣,有中滿氣,有腹脹氣,必須仔細辨別,不可一概而論。
治療各種氣病,都要上下分消,不可急於使用燥熱的藥物,比如金石、烏頭、附子等。
七情憂慮積鬱,會導致鬱氣難治,必須自己能夠知戒,才能改善。
治療鬱氣,應以開鬱為主,可以使用蒼朮、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梔子、枳殼、連翹、木香、澤瀉等藥物。
一、枳殼破滯氣,然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表氣。厚朴瀉胃氣。檳榔瀉至高之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木香行中下焦氣。若此之類,氣實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用之能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
方
四七湯,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阻,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白話文:
枳殼可以去除阻塞的氣,但服用太多會傷及胸中至高的氣。青皮可以瀉肝氣,但服用太多會傷及真氣。香附可以快速去除阻塞的氣。陳皮可以瀉逆氣。紫蘇散可以疏散表氣。厚朴可以瀉胃氣。檳榔可以瀉至高的氣,藿香的香氣可以上行胃氣。沉香可以升降真氣。腦麝可以散真氣。木香可以運行中下焦的氣。這些都是針對氣實的藥物。其中有些是行散的,有些是損泄的,它們可以治氣的表症,但不能控制氣的根本。
四七湯,用來治療喜、怒、悲、思、憂、恐、驚等情緒造成的氣結,形成痰涎,狀如破絮,或者像梅核一樣卡在咽喉之間,咳不出,也咽不下,這是七情所致。或者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者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者因痰飲阻滯,嘔逆噁心。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四七湯。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紫蘇(二兩)
上銼,作十劑,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梅核氣,加桔梗、枳實。一方加檳榔。
分心氣飲,〔批〕(按此方治諸氣平和之劑),治男子女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兩脅痞滿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噁心嘔噦,目眩頭暈,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四肢怠倦,日漸尫羸。或大病之後,胸中虛痞,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白話文: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紫蘇二兩,研磨成粉,分成十份,每份加入生薑七片、紅棗一枚,水煎熱服。如果是梅核氣,則要再加入桔梗、枳實。另外,有些方劑也會加入檳榔。這個方劑適用於各種氣不和的症狀,包括男子和女子。主要原因是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是吃飯時憂慮,或是事情不如意,導致抑鬱之氣停留在胸膈之間,無法流通,造成胸脅痞滿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噁心嘔吐、目眩頭暈、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食慾不振、四肢乏力、體力下降等症狀。此外,大病之後,胸中虛痞,不思飲食者也適用。
青皮(五錢),陳皮(五錢),半夏(三錢五分),白茯苓(三錢五分),紫蘇(二兩),腹皮(五錢),肉桂(三錢五分),赤茯苓(三錢),桑皮(五錢),木通(三錢五分),羌活(五錢),甘草(二錢五分)
上銼,分五劑,生薑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水煎服。一方去芍藥、羌活,加木香、檳榔,香附、枳殼、莪朮、藿香、桔梗,善治憂思鬱怒,諸氣痞滿。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黃芩。食少,加砂仁、炒神麯。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悶,加枳實、香附。三焦不和,加烏藥。
白話文:
青皮、陳皮各五錢,半夏、白茯苓各三錢五分,紫蘇二兩,腹皮五錢,肉桂三錢五分,赤茯苓三錢,桑皮五錢,木通三錢五分,羌活五錢,甘草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分成五劑,每劑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燈心草十根,用水煎煮服用。
若要治療憂思鬱怒、諸氣痞滿的患者,可以去掉芍藥、羌活,再加入木香、檳榔、香附、枳殼、莪朮、藿香、桔梗。
若患者性急,可以加柴胡。若患者多怒,可以加黃芩。若患者食慾不佳,可以加砂仁、炒神麴。若患者咳嗽,可以加桔梗、半夏。若患者胸膈痞悶,可以加枳實、香附。若患者三焦不和,可以加烏藥。
氣閉,加萊菔子、枳殼。氣滯腰疼,加木瓜、枳殼。上焦熱盛,加黃芩。下焦熱盛,加黃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麥門冬。氣塊,加三稜、莪朮,檳榔、青皮。
利氣丸,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並食積、酒毒,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唾稠黏。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聖藥也。
白話文:
氣喘不過來,可以加上萊菔子、枳殼。氣滯導致腰痛,可以加上木瓜、枳殼。上焦熱盛,可以加上黃芩。下焦熱盛,可以加上黃柏。反胃,可以加上沉香磨成粉服用。水腫導致臉部浮腫,可以加上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麥門冬。氣塊,可以加上三稜、莪朮、檳榔、青皮。
利氣丸可以治療各種氣滯導致的症狀,包括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食積、酒毒、米穀不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唾稠黏等。此藥最擅長流濕潤燥,促進新陳代謝,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是治療氣分疾病的聖藥。
大黃(生用,六兩),黑醜(頭末,六兩),木香(一兩),檳榔(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香附(炒,四兩),青皮(炒,一兩),廣皮(一兩),莪朮(煨,一兩),黃連(一兩),黃柏(三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臨臥以淡薑湯送下,以大便通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服,務使通利為愈。
一塊氣,〔批〕(按此方治諸氣專攻之劑),治諸氣食積,及噎膈痞滿,胸脅刺痛,癥瘕疝氣,並皆治之。
白話文:
將大黃(生用,六兩)、黑醜(頭末,六兩)、木香(一兩)、檳榔(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香附(炒,四兩)、青皮(炒,一兩)、廣皮(一兩)、莪朮(煨,一兩)、黃連(一兩)、黃柏(三兩)研磨成細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一百丸,臨睡前用淡薑湯送服,直到大便通暢為止。若效果不佳,可增加丸藥劑量,務必使大便通暢才能痊癒。此方專治各種氣積,包括食積、噎膈痞滿、胸脅刺痛、癥瘕疝氣等病症。
青皮(一兩),陳皮(一兩),三稜(一兩),蓬朮(一兩),香附(便制,一兩),神麯(炒,三錢),麥芽(三錢,炒),蘿蔔子(三錢,炒),白醜(頭末,三錢),檳榔(三錢),鬱金(三錢),黃連(酒炒,三錢),枳實(三錢),皂莢(二錢五分),百草霜(二錢五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三十丸,視疾之上下,為食之先後,熱酒薑湯送下。
白話文:
藥方:
青皮(一兩)、陳皮(一兩)、三稜(一兩)、蓬朮(一兩)、香附(去皮,一兩)、神麴(炒,三錢)、麥芽(三錢,炒)、蘿蔔子(三錢,炒)、白丑(取頭末,三錢)、檳榔(三錢)、鬱金(三錢)、黃連(酒炒,三錢)、枳實(三錢)、皂莢(二錢五分)、百草霜(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根據病情輕重,飯前或飯後服用,用熱酒或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