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8)

1. 附噯氣

胃中有火有痰。

一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用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

星半湯,治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作噯氣。

南星,半夏,石膏,香附,梔子

上銼生薑煎,或作丸亦可。

軟石膏丸,治食積痰火,並瀉胃火。

白話文:

胃裡有火有痰。

一說: 患者經常打嗝、吞酸,這是因為飲食積滯,內熱郁結,火氣上衝所致。可以用黃芩為主藥,南星、半夏、陳皮為輔藥,如果熱症明顯,還可以加入青黛。

方劑

星半湯:治療胃中鬱熱,膈上稠痰,導致打嗝的病症。

藥材: 南星、半夏、石膏、香附、梔子

用法: 將藥材切碎,用生薑煎煮服用,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

軟石膏丸:治療食積痰火,同時瀉胃火。

軟石膏不拘多少,研細。

上用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滾湯送下。

白話文:

軟石膏可以不限量,研磨成細粉。

然後用醋調和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二十個丸子,用沸騰的湯送下即可。

2. 嘈雜

右寸關緊而滑,兩手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夫嘈雜者,是痰因火動。其證似飢不飢,似痛非痛,如有懊憹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痰火之為患也。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白話文:

脈象、病症與治療

脈象:

  •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手脈弦滑:這代表胸中可能有留飲(積聚的水濕)。
  • 寸脈橫者:這表示膈膜上可能有橫積(橫向積聚的病邪)。
  • 右關脈弦急甚:這說明木氣乘克土位,可能會導致胃反(胃氣上逆),預示病情難治。

病症:

  • 嘈雜:這是一種由痰火引起的症狀,患者會感到似飢非飢,似痛非痛,並且心神不安,常有懊憹(心中煩悶、焦躁)等症狀。
  • 嘈雜症狀可能伴隨噯氣或噁心,並逐漸發展為胃脘疼痛,都是痰火作祟的表現。

治療:

  • 治療方法應以南星、半夏、橘紅等藥物消痰;芩、連、梔子、知母等藥物降火;蒼朮、白朮、芍藥等藥物健脾行濕,壯其本元。
  • 此外,患者應節欲,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保持心情平靜。

一肥人嘈雜,二陳湯加撫芎、蒼朮、白朮、炒梔子。

一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

化痰清火湯,〔批〕(按此方治痰火嘈雜之劑),治嘈雜。

南星,半夏,陳皮,蒼朮,白朮,白芍,黃連,黃芩,梔子,知母,石膏,甘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又胖又容易感到胃部不適,可以用二陳湯再加上川芎、蒼朮、白朮、炒梔子。如果一個人因為濕痰氣滯而食慾不振,可以用三補丸再加上蒼朮,以及兩倍份量的香附。

治療胃部不適的方子叫做化痰清火湯,包含南星、半夏、陳皮、蒼朮、白朮、白芍、黃連、黃芩、梔子、知母、石膏、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煎服。

養血四物湯,治血虛嘈雜。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茯苓,半夏,黃連,梔子,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煎服。去人參加香附、貝母,甚效。

茯苓補心湯,〔批〕(按此方治血虛嘈雜之劑),治婦人心胸嘈雜,氣盛血衰者。

即參蘇飲合四物湯。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煎煮服用。這方劑叫養血四物湯,可以治療血虛造成的胃部不適。方劑包含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茯苓、半夏、黃連、梔子、甘草。也可以去掉人參,加入香附、貝母,效果更佳。

茯苓補心湯,可以治療女性心胸不適,氣盛血衰的症狀。這個方劑相當於參蘇飲和四物湯的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