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中風
人參(去蘆),片白朮(炒),白茯苓,白芷,青皮,陳皮(去白),烏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分作二劑,每一劑用水二鍾,煎至八分,濾去渣,食遠服。或加南星、木香以醒痰氣。或痰盛,加半夏二錢、生薑三片。
小續命湯,〔批〕(按此方治風中腑者,發表之劑)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邪,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精神眩亂,頭目昏花,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治外有六經之形證,則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防風(二錢),麻黃(去節),杏仁(泡,去皮、尖),白芍藥,肉桂,川芎,防己,黃芩,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錢四分),附子(泡,去皮、臍,七分)
上㕮咀,生薑五片、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用藥,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曰,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續命湯隨證加減治之。
太陽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麻黃、防風、杏仁各加一倍。太陽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陽陰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甘草加一倍,外加石膏、知母各一錢。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外加葛根一錢。太陰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附子加一倍。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痹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小續命八錢,外加羌活二錢,連翹三錢。大法,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肉桂、附子、芍藥。有熱去黑附子,加白附子。筋脈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藥後稍輕,再加當歸。
煩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倍芍藥加竹瀝。大便燥結,三五日不出,胸中不快,加枳實、大黃。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發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乾葛。熱而渴,加秦艽。身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多怒,加羚羊角。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能言,加竹瀝。
失音不語,加石菖蒲。頭痛如破,加羌活。骨節痛,此有寒濕,倍附子、肉桂。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腳膝屈弱,加牛膝、石斛。腰疼,加桃仁去皮、尖,杜仲、薑汁炒。不眠加酸棗仁。痰多加天南星。肥人多濕,加烏頭、附子行經,用童便浸煮,以殺其毒,以助下行之力,入鹽尤妙。
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或歌笑哭泣,妄言譫語,加白朮,倍麻黃、人參、桂枝。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白話文:
中風
此方為小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症狀包括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語言障礙、肢體麻痺、頭暈眼花、痰多、肌肉痙攣、以及腳氣虛弱等。 若患者符合六經辨證的症狀,需根據表證加減藥物。
小續命湯的基本藥方,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中風,患者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困難,肢體麻木,精神恍惚,頭昏眼花,痰多,肌肉痙攣,以及腳氣虛弱,無法行走、彎曲伸展等症狀。 若有外感六經之症,需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藥物以治療表證。
不同中風類型,需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加減藥物:
- 太陽中風(無汗惡寒):增加麻黃、防風、杏仁的用量。
- 太陽中風(有汗惡風):增加桂枝、芍藥、杏仁的用量。
- 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增加甘草的用量,並加入石膏、知母。
- 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增加桂枝、黃芩的用量,並加入葛根。
- 太陰中風(無汗,身涼):增加附子的用量。
若中風症狀涉及少陽、厥陰,或伴隨關節疼痛、麻木等,則需在小續命湯的基礎上加入羌活和連翹。 春夏季節可加入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可加入肉桂、附子、芍藥。 發熱者可用白附子代替黑附子。 肌肉痙攣、語言遲緩、脈搏弦細者,可加入薏苡仁。 肌肉緊繃者,可加入人參,並減少黃芩、芍藥的用量,以防寒邪內侵。 服藥後症狀稍緩,可再加入當歸。
其他症狀的加減:煩躁不安、便秘者,減少附子、肉桂的用量,增加芍藥的用量,並加入竹瀝;大便秘結者,加入枳實、大黃;語言障礙、手腳顫抖者,加入石菖蒲、竹瀝;口渴者,加入麥門冬、天花粉、葛根;口渴伴發熱者,加入秦艽;身體疼痛者,加入羌活;抽搐者亦加羌活;煩躁易驚者,加入犀角、羚羊角;易怒者,加入羚羊角;神志恍惚、說話錯亂者,加入茯神、遠志;不能說話者,加入竹瀝;失音者,加入石菖蒲;頭痛劇烈者,加入羌活;關節疼痛(寒濕型)者,增加附子、肉桂的用量;嘔吐腹脹者,加入人參、半夏;膝蓋無力者,加入牛膝、石斛;腰痛者,加入桃仁(去皮尖)、杜仲,並用薑汁炒制;失眠者,加入酸棗仁;痰多者,加入天南星;肥胖濕盛者,用童尿浸泡烏頭、附子,以減低毒性並增強藥效,加鹽效果更佳。
腸胃寒冷腹瀉者,減少防己、黃芩的用量,增加附子的用量,並加入白朮;出現狂笑、哭泣、胡言亂語等症狀者,增加白朮的用量,並增加麻黃、人參、桂枝的用量;自汗者,減少麻黃、杏仁的用量,增加白朮的用量。
總而言之,中風的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六經辨證進行加減用藥,切勿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