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翻胃

,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夫翻胃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是也。膈噎者,謂五膈五噎也。五膈,憂、恚、寒、熱、氣也;五噎,憂、思、勞、食、氣也。膈者,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狀也。或結於咽喉,時覺有所礙,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氣鬱痰搏而然。久則漸妨飲食,而為膈也。

噎者,飲食之際,氣卒阻滯,飲食不下,而為噎也。翻胃也,膈也,噎也,三者名雖不同,而其所受之病,則一而已。《內經》謂: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膀胱也。結,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結。下既不通,則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緩慢的人會活著,脈搏沉重而遲緩的人則會死去。脈搏澀而微弱,表示血氣不足;脈搏強大而虛弱,表示氣不足。

所謂翻胃,指的是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或者剛吃完飯就吐。膈噎是指五膈五噎。五膈分別是憂愁、憤怒、寒冷、熱氣、氣郁;五噎分別是憂愁、思慮、勞累、飲食、氣郁。膈症位於心脾之間,上下不通,像是被阻擋住的樣子。它可能卡在咽喉,讓人時常感到有異物存在,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這是因為氣郁痰凝所導致。久而久之,就會影響飲食,形成膈症。

噎症是指吃東西時,氣突然阻塞,食物無法吞嚥,而形成噎住的感覺。翻胃、膈症、噎症,三者名稱雖然不同,但病因都是一樣的。《內經》說:三陽結稱為膈症。三陽指的是大腸、膀胱。結,是指熱結。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不能排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三陽都熱結,就會前後閉塞。下方不通,就會反向上行,所以才會噎住食物吞不下,即使吞下去也又吐出來。

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內傷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雜嘔噦,醫者不求其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侵,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子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症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燥劑又投,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噎膈、翻胃之症,次第而作也。猶謂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竟以烏附佐助丹藥,專意服餌。

白話文:

陽氣不向下走反而向上升,所以經書說少陽到達的地方會出現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症狀,這個道理很清楚。丹溪說,疾病剛開始時症狀很輕微,可能是因為飲食稍有不慎,或是受寒風雨,或是情緒波動,或是飲食過於油膩,導致陽氣過盛,積聚在胸膈形成熱症;也有可能是天生體質強健,體表密不透風,無法排汗,或個性急躁易怒,心火上升,導致津液無法運行,清濁混雜。疾病初期,可能會有胸悶、疼痛、食慾不振、打嗝、吞酸、胃部不適等症狀,有些醫生不探究病根,就認為是寒症,隨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治療,一時症狀緩解,就以為是特效藥。然而,厚味飲食依然不節制,情緒波動反复出現,舊病被暫時抑制,濁液卻又積聚起來,可能半個月或一個月後,舊症又會復發。如此反復,氣就會積聚成痰,痰積聚成飲,形成吞酸的病因。如果遇不到好醫生,又繼續用燥熱的藥物,痰會夾雜瘀血,形成包塊,進一步導致胸悶、疼痛、嘔吐、噎膈、反胃等症狀,逐漸加重。有些人認為是虛寒積聚,認為一般的草藥無效,就服用烏頭等毒性藥物來治療。

積而血液俱耗,胃脘乾稿。其稿在上,近咽之下,水液可行,食物難進。間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稿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下,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治當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燥補脾,抑肝開鬱,庶使病邪易伏,胃氣開通。雖然亦在病者之調攝耳,吾觀張雞峰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以自養,此言深中病情。

一《鉤玄》云:翻胃大約有四:血證、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以四物湯養血為主;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有痰者,脈必滑數,以二陳湯為主;有熱者,脈必數而有力,以解毒湯主之。

白話文:

長期積病導致血液和津液都耗損,胃脘乾燥空虛。如果空虛在上,接近咽喉下方,水液還能流動,食物卻難以吞嚥,偶爾能吞下去,但食量也不多,稱為噎。如果空虛在下,接近胃部,食物雖然能吞下去,但難以完全進入胃,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稱為膈,也叫做翻胃。

治療應該著重於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燥補脾,抑肝開鬱,讓病邪容易消退,胃氣暢通。當然,病人自身的調攝也很重要。我曾經看到張雞峰說:「噎是神思間病,只能依靠內觀自我調養。」這句話很深刻地闡明了病情的本質。

《鉤玄》中記載,翻胃大致有四種:血證、氣虛、有痰、有熱。血虛者,脈象必定是數而無力,以四物湯養血為主;氣虛者,脈象必定是緩而無力,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有痰者,脈象必定是滑數,以二陳湯為主;有熱者,脈象必定是數而有力,以解毒湯治療。

一凡噎膈翻胃,悉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之類,為主治。

一若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之類。

一若血虛瘦弱之人,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

一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閉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黃以潤之。脾不磨者,加神麯、麥芽之類,以助其衰火也。

白話文:

凡是出現噎膈翻胃的症狀,都可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等來治療。如果胸中感覺熱悶,可以加入土炒黃芩、黃連、栝蔞仁、桔梗等。如果是血虛瘦弱的人,則需要加入四物湯,並適量添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等,這些藥物不可缺少。如果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或者飯後馬上就吐,這是胃能容納食物但脾臟無法傳送的表現。也可能是大小腸阻塞不通,食物逆流往上涌,此時可以加入酒蒸大黃潤腸。如果脾臟無法磨化食物,可以加入神麴、麥芽等,幫助脾胃消化。

一若氣虛肥白人膈噎者,合四君湯,亦加竹瀝、薑汁為要藥也。

一若七情鬱結,成氣噎者,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栝蔞仁、砂仁之類。

一若飲酒之人,加砂糖、驢尿入內服。

一若膈噎,大便燥結,用大黃,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仍用四物湯,加童便、薑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也。

一若氣血兩虛,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糞如羊屎不治,大腸無血故也。年過五十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患者氣虛體型肥胖且面色白,並且出現胸膈噎塞的情況,可以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竹瀝、薑汁作為主要的藥物。

如果患者是因為七情鬱結而導致氣逆噎塞,則可以添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栝蔞仁、砂仁等藥材。

如果患者是因飲酒而導致噎塞,可以加入砂糖和驢尿一起服用。

如果患者出現噎塞且大便乾燥,可以使用大黃,這屬於急症時治療表面的方法。同時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童便、薑汁,多喝牛羊乳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不能用人乳代替,因為人乳中含有飲食烹調的火氣。

如果患者出現氣血兩虛的情況,就會口中流口水。如果口水大量流出,則預示著死亡。如果患者大便如羊屎狀且無法治療,則代表大腸沒有血氣。年過五十的患者則無法治療。

一中年婦人翻胃,以四物湯,加帶白陳皮,留尖杏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生蟲,數帖而愈。

一治翻胃噎膈,用螃蟹洗淨,入水中高四指,以香油一小酒盞入水中,以二指捻白麵撒水上,涎即出。次日去蟹,留水曬乾涎為末,每服五分,淡燒酒下。

主方,治一切翻胃噎膈,為總司要藥也。

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薑(半兩,取汁),竹瀝(半盞),童便(一盞)

白話文:

一位中年婦女經常反胃,醫生開了四物湯,再加入陳皮(去白)、杏仁(留尖)、生甘草,用紅花酒濃煎後,加入驢尿,用來防止生蟲。服用幾帖藥後,病就好了。

另一種治療反胃噎膈的方法是用螃蟹洗淨,放在水中,水面高出螃蟹四根手指,加入一小酒盞香油,用兩根手指蘸白麵粉撒在水面上,螃蟹就會吐出涎液。第二天把螃蟹去掉,留下水,將涎液曬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淡燒酒送服。

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反胃噎膈的總方。

藥方:

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薑(半兩,取汁)、竹瀝(半盞)、童便(一盞)

上五味和勻,頓暖服。或加入煎劑內,尤為至效。

順氣和中湯(雲林制),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

半夏(制,六分),白茯苓(七分),白朮(土炒,八分),廣皮(鹽水浸,炒,一錢),枳實(麩炒,五分),甘草(炙,二分),香附(醋炒,一錢),山梔(薑汁炒黑,一錢),神麯(炒,六分),砂仁(炒,三分),黃連(薑汁浸,曬乾,以豬膽汁拌炒,六分)

白話文:

將上述五味藥材混合均勻,立刻溫熱服用。或者加入煎藥中,效果更佳。這帖由雲林地區流傳的「順氣和中湯」,專門治療嘔吐、反胃、胃部嘈雜和吞酸等症狀。配方包含:半夏(制,六分)、白茯苓(七分)、白朮(土炒,八分)、廣皮(鹽水浸,炒,一錢)、枳實(麩炒,五分)、甘草(炙,二分)、香附(醋炒,一錢)、山梔(薑汁炒黑,一錢)、神麯(炒,六分)、砂仁(炒,三分)、黃連(薑汁浸,曬乾,以豬膽汁拌炒,六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入嬌泥攪,澄清,水一鍾,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薑汁,不拘時,細細溫服。心胃痛,加薑汁三匙。如氣虛,加人參、黃耆各八分。如血虛,加當歸七分,川芎五分。如惱怒或氣不伸舒,加烏藥五分、木香三分。如胸膈飽悶,加蘿蔔子炒,六分。

如心下嘈雜吞酸,加吳茱萸四分,倍黃連、白朮。如嘔吐不止,加藿香七分。如大便閉結,加蘇子、麻仁、桃仁、杏仁,俱研如泥,一錢,再用白蜜,時時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取一劑份量,加入三片生薑,用清水調和成泥狀,靜置澄清後取水一碗,煎煮至七分熟,再加入竹瀝、童尿和薑汁,不限時間,慢慢溫服。若心胃疼痛,可加薑汁三匙。若氣虛,可加人參、黃耆各八分。若血虛,可加當歸七分、川芎五分。若煩躁或胸悶氣短,可加烏藥五分、木香三分。若胸膈飽脹,可加炒蘿蔔子六分。

若心下灼熱,反酸,可加吳茱萸四分,黃連、白朮各加倍。若嘔吐不止,可加藿香七分。若大便秘結,可加蘇子、麻仁、桃仁、杏仁,研成泥狀,取一錢,用白蜜調和,隨時服用。

安中調氣丸(雲林制),治一切翻胃痰膈之證。

廣皮(二兩),半夏(薑製,一兩),白茯神(一兩),白朮(土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蘇子(炒,六錢),川芎(五錢),當歸(酒洗,五錢),白芍藥(鹽酒洗,炒,八錢),木香(一錢),甘草(炙,三錢),香附(三兩,長流水浸三日,洗淨炒,黃色),神麯(炒,一兩),黃連(薑汁浸,曬乾,豬膽汁拌炒,一兩),白豆蔻(五錢,蘿蔔子炒,五錢)

白話文:

安中調氣丸(雲林制)

功效: 治療各種反胃、痰膈的症狀。

藥方:

  • 廣皮(2兩)
  • 半夏(薑製,1兩)
  • 白茯神(1兩)
  • 白朮(土炒,2兩)
  • 枳實(麩炒,1兩)
  • 蘇子(炒,6錢)
  • 川芎(5錢)
  • 當歸(酒洗,5錢)
  • 白芍藥(鹽酒洗,炒,8錢)
  • 木香(1錢)
  • 甘草(炙,3錢)
  • 香附(3兩,長流水浸泡三日,洗淨炒至黃色)
  • 神麯(炒,1兩)
  • 黃連(薑汁浸泡,曬乾,豬膽汁拌炒,1兩)
  • 白豆蔻(5錢,蘿蔔子炒,5錢)

註解:

  • 以上藥方以兩、錢為單位,現代醫學使用克、毫克等單位。
  • 製備方法中,「薑製」、「麩炒」、「土炒」、「酒洗」、「鹽酒洗」、「長流水浸」、「薑汁浸」、「豬膽汁拌炒」、「蘿蔔子炒」等,都是中醫藥材炮製的傳統方法,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術。
  • 此方藥材繁多,使用時應遵醫囑,以免誤服。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打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十丸,不拘時,白湯送下,清米湯亦可。

四七調氣湯(西園公方),治七情四氣,以致膈噎翻胃。

紫蘇(一錢五分),厚朴(薑汁炒,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半夏(一錢五分),枳實(炒,一錢半),砂仁(一錢五分),蘇子(炒,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後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參一兩,砂仁二兩,木香二兩,服之收功。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以竹瀝和薑汁調製神麴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十丸,不拘時辰,用白湯送服,也可以用清米湯送服。

此方為「四七調氣湯」,出自西園公方,主治七情四氣所致的膈噎翻胃症狀。

藥方組成:紫蘇(一錢五分)、厚朴(薑汁炒,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半夏(一錢五分)、枳實(炒,一錢半)、砂仁(一錢五分)、蘇子(炒,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服。服藥後,可服用加味保和丸,其中加入人參一兩、砂仁二兩、木香二兩,服用至療效顯著。

四子調中湯,〔批〕(按此方治翻胃專因氣者),治翻胃,或大小便閉,及痰氣壅盛。

青皮(麩炒,五分),陳皮(五分),枳實(麩炒,一錢),香附(炒,一錢),黃連(薑汁炒,七分),半夏(制,二錢),栝蔞仁(炒,一錢),蘇子(炒,一錢),沉香(五分),茯苓(五分),桃仁(去皮尖,一錢半),白芥子(炒,一錢),木通(五分),芒硝(五分)

白話文:

四子調中湯專治因氣引起的翻胃,以及大小便不通和痰氣壅塞的症狀。藥方包含:青皮、陳皮、枳實、香附、黃連、半夏、栝蔞仁、蘇子、沉香、茯苓、桃仁、白芥子、木通和芒硝。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

神奇散(方外人傳)〔批〕(按此方治翻胃血虛有火者),治噎食翻胃,三陽枯竭。

當歸(一錢),川芎(七分),白芍藥(酒炒,一錢),生地黃(二錢),陳皮(八分),砂仁(七分),半夏(薑製,八分),白茯苓(一錢),白朮(土炒),香附(醋炒,一錢),枳實(炒,一錢),烏梅(三個),藿香(一錢),赤茯苓(一錢),檳榔(一錢),木通(一錢),豬苓(一錢),黃芩(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知母(人乳拌炒,一錢),赤芍藥(一錢),天門冬(去心,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甘草(八分)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五片,水煎煮至微熱後服用。此方用於治療因血虛有火引起的翻胃嘔吐、吞咽困難,以及三陽氣虛衰竭。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一鍾,入童便一盞,服。

呂純陽降筆傳治翻胃方

藿香(一錢),陳皮(一錢),半夏(八分),赤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白豆蔻(一錢),蘇子(炒,一錢),厚朴(制,八分),檳榔(八分),枇杷葉(蜜炙,一錢),白芥子(炒,八分),沉香(一錢),良薑(三分),官桂(二分),丁皮(二分),杵頭糠(一撮)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服。

加味六君子湯,治脾胃大虛,以致膈噎不食。

白話文:

取以上藥材一劑,加水兩碗煎成一碗,再加入童子尿一杯,服用。這是呂純陽傳授的治翻胃的方子。

藥材:藿香、陳皮、半夏、赤茯苓、人參、白豆蔻、蘇子(炒)、厚朴(制)、檳榔、枇杷葉(蜜炙)、白芥子(炒)、沉香、良薑、官桂、丁皮、杵頭糠。

取以上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兩碗煎成八分,服用。此方為加味六君子湯,主治脾胃虛弱導致的膈食不食。

六君子湯加炮乾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

回生養胃丹,〔批〕(按此方治翻胃氣虛有寒者),治真元虛損,心胃不交,精神耗散。脾臟受濕,飲食不納,五味不成津液,反成痰涎,聚於中脘,不能傳道,以致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證。

蒼朮(米泔水浸三日,洗淨曬乾,再換浸三日,四兩),蓮肉(酒浸一宿,四兩),雄豬肚(一個,壁土揉擦洗淨入蒼朮、蓮肉在內,以線縫緊,用好酒煮爛,取入石口內搗如泥,捻作小餅,烘乾加後藥),南星(四兩,細切,薑汁浸一宿,以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用,或用黃土亦可),半夏(四兩,泡,曬乾細切,好醋浸七日,蒸熟),橘紅(四兩,以灶心土炒,去土用),粟米(四兩,薑汁浸,蒸,焙),人參(一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厚朴(薑汁炒,一兩),蓬朮(一兩,醋炒),蓽澄茄(一兩),砂仁(一兩),三稜(一兩,醋炒),白豆蔻(一兩),穀芽(炒,一兩),麥芽(炒,一兩),甘草(一兩),丁香(五錢),木香(五錢),沉香(五錢)

白話文:

六君子湯加入炮乾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回生養胃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真元虧損,心胃失調,精神萎靡。脾臟受濕,飲食不思,五味不能化為津液,反而變成痰涎,積聚在胃脘,無法傳輸,導致大腸乾燥、小便頻繁且赤。或時嘔吐酸水,久而久之形成翻胃結腸之症。方藥包括蒼朮(米泔水浸泡三日,洗淨曬乾,再浸泡三日,四兩)、蓮肉(酒浸泡一宿,四兩)、雄豬肚(一個,用土揉搓洗淨,放入蒼朮、蓮肉,用線縫緊,用好酒煮爛,取出捣成泥,捏成小餅,烘乾後加入其他藥)、南星(四兩,細切,薑汁浸泡一宿,與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或用黃土亦可)、半夏(四兩,泡水,曬乾細切,好醋浸泡七日,蒸熟)、橘紅(四兩,用灶心土炒,去土)、粟米(四兩,薑汁浸泡,蒸,焙)、人參(一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厚朴(薑汁炒,一兩)、蓬朮(一兩,醋炒)、蓽澄茄(一兩)、砂仁(一兩)、三稜(一兩,醋炒)、白豆蔻(一兩)、穀芽(炒,一兩)、麥芽(炒,一兩)、甘草(一兩)、丁香(五錢)、木香(五錢)、沉香(五錢)。

上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梧大子。每服一百丸,空心時,陳米湯送下。

加味保和丸,〔批〕(按此方治翻胃有熱者),治實熱翻胃。

保和丸(三錢,方見傷食),加薑汁浸炒黃連三錢、山楂肉三錢,共為末,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六十丸,煎人參竹瀝湯送下。

九仙奪命丹(秘方),治翻胃痰涎壅盛。

南星(薑製,三錢),半夏(薑製,五錢),枯明礬(五錢),枳殼(麩炒,一兩),厚朴(薑製,五錢),人參(三錢),木香(四錢),豆豉(洗,一兩),甘草(三錢),加阿魏(三錢),糖球子(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稀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樹的果實。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服。

加味保和丸是用來治療實熱翻胃的,將保和丸(三錢,藥方見傷食篇)加入薑汁浸炒的黃連三錢、山楂肉三錢,一起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像麻子。每次服用六十丸,用煎好的參竹瀝湯送服。

九仙奪命丹是治療翻胃痰涎壅盛的秘方,由薑製南星(三錢)、薑製半夏(五錢)、枯明礬(五錢)、麩炒枳殼(一兩)、薑製厚朴(五錢)、人參(三錢)、木香(四錢)、洗淨的豆豉(一兩)、甘草(三錢)、阿魏(三錢)和糖球子(五錢)組成。

上為末,老米打糊為餅如錢大,瓦上焙乾,晴夜露過。每服一餅,細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

沉香降氣丹(長葛李大尹傳方)〔批〕(按此方治翻胃腹中積塊者),治翻胃腹中有積塊。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大黃(一兩,酒蒸),檳榔(一兩),當歸(一兩,酒浸),良薑(三錢),蒼朮(一兩),青皮(炒,一兩),陳皮(五錢),烏藥(一兩),砂仁(五錢),枳殼(麩炒,一兩),枳實(麩炒,五錢),香附(一兩,炒),沉香(三錢),三稜(三錢,火煨),半夏(制,五錢),木香(三錢),莪朮(三錢,火煨),黃連(一兩,薑汁炒),黃芩(一兩,酒炒)

白話文:

將老米磨成糊,做成像錢幣大小的餅,放在瓦片上烤乾,晴朗的夜晚露水浸過。每次服用一個餅,細嚼,用薑汁煎煮平胃散送服。這是沉香降氣丹,出自長葛李大尹傳方,主要用於治療胃翻、腹中積塊。藥方包括黑牽牛頭末、酒蒸大黃、檳榔、酒浸當歸、良薑、蒼朮、炒青皮、陳皮、烏藥、砂仁、麩炒枳殼、麩炒枳實、炒香附、沉香、火煨三稜、制半夏、木香、火煨莪朮、薑汁炒黃連、酒炒黃芩。

上為末,酒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木香順氣丸(俞九河傳方)〔批〕(按此方治翻胃大便閉結者),治翻胃大便閉結者。

沉香(五錢),木香(三錢),當歸(一兩,酒浸),白茯苓(一兩),山藥(一兩),郁李仁(二兩),檳榔(二兩),菟絲子(一兩,酒製),牛膝(二兩,酒浸),枳殼(一兩,麵炒),獨活(一兩),防風(一兩),火麻仁(二兩),大黃(酒蒸,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六七十丸,用淡薑湯送服。此方治療翻胃、大便閉結。

配方:沉香五錢、木香三錢、當歸一兩(酒浸)、白茯苓一兩、山藥一兩、郁李仁二兩、檳榔二兩、菟絲子一兩(酒製)、牛膝二兩(酒浸)、枳殼一兩(麵炒)、獨活一兩、防風一兩、火麻仁二兩、大黃五錢(酒蒸)。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白滾湯下。

定生丹(秘方)〔批〕(按此方治定翻胃之生死者),治噎膈翻胃。

雄黃(三錢),硃砂(三錢),阿魏(五分,箬焙),硇砂(五分),乳香(三錢),半夏(三錢),木香(三錢),沉香(一錢),肉豆蔻(三錢),綠豆(四十粒),烏梅(四十個),百草霜(三錢,為衣)

上為末,將烏梅以熱湯泡令軟,剝去核,研極爛,入藥搗為丸,如彈子大,百草霜為衣,陰乾。每用一粒,噙化嚥下,以薑湯嗽口,復以陳麥餅火燒熟,細嚼壓之。噙藥即燃官香一炷,如香盡藥未化者,難治;藥先化香未盡者,可愈。按此方用之以定吉凶生死者。

白話文:

定生丹,這是一個祕方,專門用來治療翻胃和噎膈等症狀。

主要成分如下:

  • 雄黃:三錢
  • 硃砂:三錢
  • 阿魏:五分(需在箬葉上烘焙)
  • 硇砂:五分
  • 乳香:三錢
  • 半夏:三錢
  • 木香:三錢
  • 沈香:一錢
  • 肉豆蔻:三錢
  • 綠豆:四十粒
  • 黑梅:四十個
  • 百草霜:三錢(用作外衣)

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然後將黑梅放入熱水中浸泡至軟化,去核後研磨成糊狀,加入藥物一起研磨成丸,大小如彈子,用百草霜包裹並陰乾。

使用方法是每次服用一顆,含在口中慢慢溶解,接著用薑湯漱口,再取一個陳年麥餅燒熟後細細咀嚼,用以輔助藥效。含服藥丸時點燃一炷香,若香盡藥丸仍未溶解,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癒;若藥丸先於香盡前溶解,則表明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此方針對吉凶生死的定義和治療,具有一種特殊的療效。

養血助胃丸(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翻胃收功保後之劑),治嘔吐翻胃,愈後用此養元氣,健脾胃,生血脈,調榮衛,清鬱氣,收功保後。

當歸(酒洗,一兩),川芎(一兩),白芍(鹽酒炒,一兩二錢),熟地黃(薑汁浸炒,八錢),人參(五錢),白朮(土炒,一兩三錢),白茯苓(六錢),甘草(炙,三錢),山藥(炒,一兩),蓮肉(去皮心,一兩),扁豆(薑汁炒,六錢)

上為末,姜打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滾水下。

白話文:

雲林制的養血助胃丸,主要用來治療嘔吐翻胃,尤其適合在病癒後服用,以滋養元氣,健脾胃,生血脈,調和氣血,清解鬱氣,巩固療效。配方包括: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鹽酒炒)、熟地黃(薑汁浸炒)、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甘草(炙)、山藥(炒)、蓮肉(去皮心)、扁豆(薑汁炒)。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神麴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服用六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