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0)

1. 出痘三朝方藥例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以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助血歸附氣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五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為氣血少,寒不能制,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而收濟惠之偉功,斯為治矣。

七八日,毒雖化漿而不滿,為血氣有疑,不能大振,以保元湯加官桂、糯米發陽助漿,斯可以保全生命矣。

(一至此專主貫膿,膿已滿,雖有他證,亦不壞事。若痘無膿灰暗,雖無他證,亦死。)

八九日,漿不沖滿,血附線紅,氣弱而危也,以保元湯加糯米,以助其氣而駕其血,斯漿成矣,於此可見施治者之妙道也。

十一二日,氣血沖滿,血盡漿足。濕潤不斂者,內虛也,以保元湯,血亦有力,加白朮、茯苓助其收斂而結痂也。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痂之際,或有雜證相仍,以保元湯隨證加減,不可峻用寒涼大熱之劑,恐致內損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以使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渴甚,以參苓白朮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證去之後,多有內損,或餘毒未解,此則尤為難治也。

凡痘疹發渴者,為氣弱而津液枯竭也,以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參苓白朮術散一二劑即止。

凡痘瘡不起發,膿漿不厚,以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加好酒、人乳各半盞同服。

若頭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若面部不起脹,加桔梗四分為引。若腰膝不起脹,加牛膝四分為引。若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

白話文:

出痘三朝方藥例

發疹第五、六天,氣盛血虛,面色昏暗發紅發紫,用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幫助血液回歸、滋養氣血,使氣血調和。

第五、六、七天,氣血交合不足,血液雖已回歸,但不能化為膿漿,因氣血不足,寒邪無法控制,需急用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幫助形成膿漿,達到治療效果。

第七、八天,痘毒雖已化為膿漿,但膿漿不足,氣血運行仍有問題,無法充分恢復,用保元湯加官桂、糯米,促進陽氣,幫助膿漿形成,以保全性命。

(此時主要以膿液是否充盈為準,膿液已充滿,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必擔心。但如果痘瘡沒有膿液,顏色灰暗,即使沒有其他症狀,也會有生命危險。)

第八、九天,膿漿未充滿,痘疹處皮膚發紅,氣虛危重,用保元湯加糯米,幫助氣血運行,使膿漿形成,體現治療的精妙之處。

第十、十一天,氣血充盈,膿漿充足。如果濕潤不收斂,是體內虛弱,用保元湯,並加入白朮、茯苓幫助收斂結痂。

第十三、十四天,痘毒雖已消解,膿漿已老化結痂之際,可能出現其他併發症,此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保元湯的藥物,不可使用寒涼或大熱的藥物,以免造成內損。

第十四、十五、十六天,痂脫落,出現潮熱、口唇紅腫、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使用使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果口渴嚴重,則用參苓白朮散;如果熱症持續不退,則用大連翹飲去黃芩。症狀消除後,常會出現內損或餘毒未解的情況,這就更加難以治療。

凡是出痘疹後口渴的,都是氣虛津液枯竭所致,用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可止渴;如果仍不能止渴,則用參苓白朮散一到兩劑即可。

凡是痘瘡發疹不旺盛,膿漿稀薄的,用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枯草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煮後,加入等量的好酒和人乳一起服用。

如果前額腫脹不起來,加川芎六分引導;如果面部腫脹不起來,加桔梗四分引導;如果腰膝腫脹不起來,加牛膝四分引導;如果雙手腫脹不起來,加桂枝二分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