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8)

1. 諸疳

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脈紋白色為疳。

夫諸疳者,謂肥甘飲食之所致也。蓋小兒脾胃懦弱,多為母之舐犢之愛,不知調養之法,遂令恣食甘肥瓜果生冷之物,一切烹飪調和之味,以其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而不為疳者鮮矣。或嬰幼缺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者。又或因久患瘧痢吐瀉,乃生諸病,誤以下藥,致損脾胃,亡津液而然者,皆能致身熱體瘦,面黃肚大,青筋蟲痛,瀉痢等證。

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為五疳?心、肝、脾、肺、腎也。

如疳在心,則面赤口乾,咬牙舒舌,口舌生瘡,身熱體瘦,以安神丸主之;疳在肝,則面青,筋膜遮睛,搖頭揉目多淚,頭焦發豎,筋青腦熱,瘦弱,以補肝湯主之;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肚脹腹大,好食泥土,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肌瘦,以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面白咳嗽,喘逆,口鼻生瘡,咽喉不利,壯熱惡寒,鼻流清涕,以清肺湯主之;疳在腎,則面黑肌肉瘦,而體生瘡,身熱尿澀,手足冰冷,口臭乾渴,以地黃丸主之。

內疳則目腫脹,利色無常,或沫清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木香丸主之;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目而生,當用蘭香散治之。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用黃連丸,臨證宜審治焉。

肥兒丸(劉尚書傳),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代肝補脾,進食殺蟲,養元氣。

人參(去蘆,三錢半),白朮(去蘆,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黃連(薑汁炒,三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半),神麯(炒,三錢半),麥芽(炒,三錢半),山楂肉(三錢半),甘草(炙,三錢),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土坑中,四面穀糠火煨透用之)

上為細末,黃米糊為餅,米湯化下。或作小丸亦可。每服二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疳積餅(毛惟中傳),治小兒五疳諸積,肚大青筋,面黃肌瘦,飲食少進,或瀉,或痢,或腹痛。

青皮(去穰,五錢),陳皮(五錢),山楂肉(五錢),神麯(炒,五錢),麥芽(炒,五錢),砂仁(炒,五錢),白朮(去蘆,六錢),三稜(煨,五錢),莪朮(煨,五錢),木香(五錢),檳榔(四錢),甘草(炙,四錢),小茴(炒,三錢),使君子(去殼,二兩),川楝子(酒蒸,去核,三錢),肉豆蔻(煨,四錢),訶子(去核,四錢),夜明砂(炒,三錢,另研),乾蟾蜍(一大個),川黃連(去毛,淨,六錢,清水浸,取汁和藥末)

白話文:

[諸疳]

脈象

小兒的脈象如果細弱,通常是得了疳勞。虎口處的脈紋如果呈現白色,也表示有疳病。

病因

所謂的各種疳病,大多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所導致的。這是因為小兒的脾胃功能還很虛弱,加上父母過於溺愛,不懂得正確的調養方式,放任孩子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瓜果、生冷的食物,以及各種烹調過的美味佳餚。這樣早晚不停地吃,漸漸地就會在體內形成積滯,堆積固結而導致疳病。另外,有些嬰幼兒因為缺乏母乳,太早開始吃粥飯,也會耗傷身體的精氣。還有些是因為長期患有瘧疾、痢疾、嘔吐、腹瀉等疾病,又因為誤用瀉藥,導致脾胃受損,津液虧乏,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身體發熱、體重減輕、臉色發黃、肚子脹大、青筋暴露、腹部蟲痛、腹瀉等症狀。

治療

治療疳病應該調理脾胃,消除積滯,驅除蟲積,清熱止瀉。主要使用的藥方是肥兒丸和疳積餅,這兩方不論疳病屬於寒性或熱性,服用後都有很好的效果。一般來說,疳病都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脾臟積滯,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蔓延到其他臟腑,形成五疳。所謂五疳,指的是心疳、肝疳、脾疳、肺疳和腎疳。

如果疳病在心,會出現臉色發紅、口乾舌燥、磨牙伸舌、口舌生瘡、身體發熱、體重減輕等症狀,可以用安神丸來治療;如果疳病在肝,會出現臉色發青、眼睛被筋膜遮蓋、搖頭揉眼、多淚、頭髮焦黃豎起、筋脈青紫、腦部發熱、身體瘦弱等症狀,可以用補肝湯來治療;如果疳病在脾,會出現臉色發黃、身體發熱、肚子脹大、喜歡吃泥土、消化不良、腹瀉酸臭、嗜睡、食慾減退、肌肉消瘦等症狀,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如果疳病在肺,會出現臉色蒼白、咳嗽、氣喘、口鼻生瘡、咽喉不適、發熱怕冷、流清鼻涕等症狀,可以用清肺湯來治療;如果疳病在腎,會出現臉色發黑、肌肉消瘦、身體長瘡、發熱、小便不暢、手腳冰冷、口臭口渴等症狀,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

內疳則會出現眼睛腫脹、腹瀉顏色不固定、或拉出清白色的泡沫,逐漸變得瘦弱,這屬於寒性病症,應該用木香丸來治療;外疳則會出現鼻子下方紅腫潰爛、經常揉鼻子、瘡瘍不結痂、在眼睛周圍生長,應該用蘭香散來治療。總而言之,治療疳病要區分寒熱、肥胖、消瘦的情況,剛發病的通常是肥熱性的疳病,久病的則是瘦寒性的疳病。寒性的用木香丸,熱性的用黃連丸,臨床上需要仔細辨證施治。

藥方

肥兒丸 (據說是劉尚書傳授的方子),功效是:消除疳積,化解積滯,磨除痞塊,清熱解毒,代替肝臟的功能,補益脾臟,增進食慾,驅殺寄生蟲,滋養元氣。

藥材組成:人參(去除蘆頭,10.5克),白朮(去除蘆頭,9克),白茯苓(去除外皮,9克),黃連(用薑汁炒過,10.5克),胡黃連(15克),使君子(去除外殼,13.5克),神麯(炒過,10.5克),麥芽(炒過,10.5克),山楂肉(10.5克),甘草(炙烤過,9克),蘆薈(7.5克,將蘆薈放在碗中,用泥土密封固定,放在土坑中,用穀糠火煨透使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黃米糊做成餅,用米湯送服。也可以做成小藥丸服用。每次服用二三十顆,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適當加減劑量。

疳積餅 (據說是毛惟中傳授的方子),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疳積、肚子脹大、青筋暴露、臉色發黃、肌肉消瘦、食慾不振、腹瀉、痢疾或腹痛等症狀。

藥材組成:青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15克),陳皮(15克),山楂肉(15克),神麯(炒過,15克),麥芽(炒過,15克),砂仁(炒過,15克),白朮(去除蘆頭,18克),三稜(煨過,15克),莪朮(煨過,15克),木香(15克),檳榔(12克),甘草(炙烤過,12克),小茴香(炒過,9克),使君子(去除外殼,60克),川楝子(用酒蒸過,去除內核,9克),肉豆蔻(煨過,12克),訶子(去除內核,12克),夜明砂(炒過,9克,另外研磨成粉末),乾蟾蜍(一隻大個的),川黃連(去除絨毛,淨化後,18克,用清水浸泡,取汁與藥末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