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7)

1. 驚風不治證

上銼,薑、棗煎服。一方,去天麻、殭蠶,加南星泡、半夏曲、陳倉米二百粒,煎服累驗。

黑附湯

附子(三錢,泡,去皮),白附子(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一錢半)

上銼,每三錢,生薑五片,煎服。若是手暖,而蘇省即止。

異功散,〔批〕(按此方治慢脾風之劑),治小兒吐瀉,不思飲食,此藥溫中壯胃,療虛冷。

人參,茯苓,白朮(炒,各一錢半),橘紅(七分),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紫金錠子,治急、慢驚風,大有神效。

人參,白朮,白茯苓,茯神,赤石脂(醋煅,七次),辰朱(各二錢半),麝香(五分),牛黃(五分),殭蠶(五分),青礞石(煅,一錢),五靈芝(五分)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一粒,薄荷湯磨化服。

保幼化風丹,治小兒四證八候,去風痰,散驚熱。

南星,半夏,川烏,白附子(各一兩,水洗淨),鬱金(五錢)

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百日取出,研,為末,每一兩,入雄黃、硃砂、硼砂、䍯硝各一錢,片腦、麝香各少許,共為末,煉蜜為丸,豌豆大。燈草薄荷湯研化下。

〔批〕(按此方治一切急、慢驚風之劑),夫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發搐。又盛則牙關緊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似怒;視者,睛露不活,是謂八候也。其四證者,即驚、風、痰、熱是也,而化風丹,悉能主之。

治小兒驚風並退,只是聲啞不能言,並諸病後不能言。

天南星去皮、臍,一個,泡,為末。每半字,或一字,三五歲半錢,用豬膽汁,食前調下,即言。

灸小兒驚風,男左乳黑肉上,女右乳黑肉上。周歲灸三壯,二三歲灸五七壯。

灸小兒慢驚、慢脾危證,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太衝脈,即灸之;又百會穴,具穴直取前後髮際,折中橫取兩耳尖,折中在頭之中心。端正旋毛處是也,如有雙旋,及旋毛不正者,非。艾炷約小麥許,但灸三五壯而止,灸後仍以醒脾散等補之。

白話文:

驚風不治證

一種方法是用薑、棗煎煮服用。另一種方法是去除天麻、僵蠶,加入南星泡、半夏曲、陳倉米二百粒煎煮服用,臨床驗證有效。

黑附湯

附子(三錢,泡水,去皮)、白附子(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一錢半)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生薑五片煎煮服用。如果手溫暖且症狀緩解即可停止服用。

異功散

(此方用於治療慢性脾風)治療小兒嘔吐腹瀉、不思飲食,此藥溫中健胃,治療虛寒。

人參、茯苓、白朮(炒,各一錢半)、橘紅(七分)、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紫金錠子

治療急、慢性驚風,療效顯著。

人參、白朮、白茯苓、茯神、赤石脂(醋炙七次)、辰砂(各二錢半)、麝香(五分)、牛黃(五分)、僵蠶(五分)、青礞石(煅,一錢)、五靈芝(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再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粒,用薄荷湯磨化後服用。

保幼化風丹

治療小兒四證八候,祛風痰,散驚熱。

南星、半夏、川烏、白附子(各一兩,水洗淨)、鬱金(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放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一百天後取出,再研磨成粉末。每取一兩藥粉,加入雄黃、硃砂、硼砂、硝石各一錢,冰片、麝香少許,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豌豆大小的丸藥。用燈草薄荷湯研化後服用。

(此方治療一切急、慢性驚風。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則抽搐。嚴重時牙關緊閉,出現八候症狀: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搐:兩手伸縮;搦:十指開合;掣:動作如相撲;顫:頭歪不正;反:仰頭向後;引:手臂像拉弓;竄:眼睛直視似怒;視:眼珠外露,神志不清。這就是八候。四證即驚、風、痰、熱,化風丹都能治療。)

治療小兒驚風伴隨聲音嘶啞不能言語,以及各種疾病後遺症導致不能言語。

天南星去皮、根蒂,一個,泡水,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三到五歲服用半錢,用豬膽汁調服,飯前服用,即可恢復說話能力。

灸法治療小兒驚風

男孩在左乳房的黑肉處灸,女孩在右乳房的黑肉處灸。周歲灸三壯,二到三歲灸五到七壯。

灸法治療小兒慢性驚風、慢性脾胃危證,藥物療效不佳者。

在兩腳中間凹陷處(太衝穴)灸;另外在百會穴灸。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前後髮際連線的中點,與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相交處,頭髮旋渦正中,若有雙旋或旋渦不正則不是百會穴。艾炷約小麥粒大小,灸三到五壯即可。灸後仍需服用醒脾散等補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