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6)

1. 小兒死候歌

眼生赤脈貫瞳人,囟門腫起又作坑。指甲黑色鼻乾燥,鴉聲忽作肚青筋。虛舌出口咬牙齒,目多直視不轉睛。魚口氣急啼不得,蛔蟲既出死形真。手足擲搖驚過節,靈丹十救一無生。

白話文:

眼白出現紅色的血絲,穿過瞳孔,囟門腫脹起來,又凹陷下去。指甲變成黑色,鼻子乾燥,突然發出像烏鴉般的叫聲,肚子上出現青筋。舌頭虛弱地伸出口外,咬緊牙關,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不會轉動。嘴巴像魚嘴一樣張開,呼吸急促,想哭卻哭不出來,蛔蟲跑出來,這就是快要死亡的樣子。手腳不停地亂動,並且抽搐,即使有靈丹妙藥,十個也救不活一個。

2. 驚風

總見前。

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也。蓋驚有急驚,有慢驚,有慢脾風。三者之不同,急者屬陽,陽盛而陰虧;慢者屬陰,陰虧而陽盛;慢脾者,亦屬陰,陰氣極盛,胃氣極虛,陽動而躁疾,陰靜而遲緩,其始也。多由小兒氣血怯弱,肌膚軟薄,神氣未備,臟腑未全。在捧抱者,愛護如執玉捧盈之類,不令疏虞可也。

若被掀轟惡逆之音,凶猛怪詫之物,觸犯小兒,則致面青口噤,或聲嘶而厥,發過則客色如故。良久復作,其身熱面赤,口乾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黃赤色,惺惺不睡,牙關緊急,壯熱涎潮,上竄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眨引頻並,其脈浮數洪緊。蓋熱盛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而發耳,則急驚屬於肝木,風邪痰熱有餘之證。

治宜清冷苦寒瀉氣之藥,以敗毒散之類。慢驚之候,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搐,發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麵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晴,目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其脈沉遲散緩。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云:天吊風者,即此候也。

此慢驚屬於脾土,中氣虛損,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溫補氣之劑,以補脾湯之類。慢脾風證,蓋由慢驚傳次而至。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虛風。其病,則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吐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厥冷,其脈沉微。

治法大要,生胃回陽,宜黑附湯之類。俟胃氣漸復,則用異功散溫平而調理之。若其眼半開半合,手足不冷,證候尚在慢驚,則不用回陽。或已入慢脾而陽氣未甚脫者,亦不可用硫黃、附子。凡服回陽湯劑,手足漸暖者,仍以醒脾散等,繼其後以調之。慢驚慢脾逆惡之候,急驚搐搦暴烈之證,大抵急驚易療,而慢驚難痊,至於慢脾危篤之疾,雖神工妙手,莫易治焉。醫者宜分急、慢、脾風三證,要察虛實冷熱四候,慎毋混於一途而治。

故曰:虛則補之,實則利之,冷者溫之,熱者涼之,是為活法。又易曰:化而裁之存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此之謂也。若以一例而施之,豈非刻舟求劍之術耶。

白話文:

[驚風]

總論:

關於脈象,前面已經提過。

病症:

小兒疾病中最危險的,莫過於驚風。驚風有急驚風、慢驚風和慢脾風三種。這三種情況不同:急驚風屬於陽證,是陽氣過盛而陰液虧虛;慢驚風屬於陰證,是陰液虧虛而陽氣偏盛;慢脾風也屬於陰證,陰氣極度旺盛,胃氣極度虛弱,陽氣躁動不安,而陰氣則遲緩。

起初,多是因為小兒氣血虛弱,肌膚嬌嫩,神氣未充,臟腑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在抱持照料時,要像捧著珍貴的玉器一樣愛護,不要有任何疏忽。

急驚風:

如果小兒受到突然的巨大聲響、兇猛駭人的事物驚嚇,就會導致臉色發青、口噤不開,或者聲音嘶啞、昏厥過去,過一會兒就恢復正常。但過不久又再次發作,發作時身體發熱、臉色發紅,口乾想喝水,口鼻呼吸氣熱,大小便顏色黃赤,精神躁動不安、無法入睡,牙關緊閉,高燒流涎,身體上竄反弓,抽搐顫抖,嘴唇、眼睛、眉毛頻繁眨動,脈象呈現浮、數、洪、緊的狀態。

這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生痰,痰多又會生風,偶爾因為驚嚇而誘發。急驚風屬於肝木系統的病變,是風邪、痰熱過盛的實證。治療上應該採用清熱、寒涼、瀉火的藥物,例如敗毒散之類的方劑。

慢驚風:

慢驚風多因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導致長期吐瀉,中氣大虛而引起抽搐。發作時,抽搐不止,身體發冷,臉色發黃,不口渴,口鼻呼吸氣冷,大小便清白,昏昏欲睡、眼睛半睜,眼球向上看,手腳抽搐、筋脈拘攣,脈象呈現沉、遲、散、緩的狀態。

這是因為脾虛生風,風盛則筋脈拘急。俗稱的「天吊風」,就是這種情況。慢驚風屬於脾土系統的病變,是中氣虛損、不足的虛證。治療上應該採用溫和甘甜、補氣的藥物,例如補脾湯之類的方劑。

慢脾風:

慢脾風大多是由慢驚風病情發展而來。慢驚風之後,吐瀉不止,損傷脾臟,病情發展到極點,總體歸於虛損,而脾臟受損最重,所以稱之為慢脾風,也叫做虛風。

病發時,臉色發紅、額頭出汗,舌頭短縮、頭部下垂,眼睛閉合無法睜開,昏睡中搖頭吐舌頭,頻繁嘔吐腥臭的液體,嘴巴緊閉咬牙,手腳輕微抽搐卻不能收回,或者身體冰冷,或者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脈象呈現沉微的狀態。

治療原則最重要的是恢復胃氣,回陽固脫,應該用黑附湯之類的方劑。等到胃氣逐漸恢復,再用異功散之類的方劑溫和調理。如果眼睛半開半合,手腳不冷,病情仍屬於慢驚風的階段,則不可以使用回陽的藥物。如果已經進入慢脾風的階段,但陽氣尚未完全脫失,也不可以使用硫磺、附子等藥物。凡是服用回陽湯藥後,手腳逐漸溫暖的,仍要繼續服用醒脾散之類的方劑來調理。

慢驚風和慢脾風屬於病情惡化的階段,急驚風抽搐來勢兇猛。一般來說,急驚風比較容易治療,而慢驚風則難以痊癒。至於慢脾風,是一種危險的重症,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很難治療。醫生應該區分急驚風、慢驚風、慢脾風這三種病症,觀察虛實、寒熱這四種情況,切忌混淆而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

因此說,虛弱的要補益,實邪要攻洩,寒冷的要溫熱,熱邪要清涼,這才是靈活變通的治療原則。《易經》也說:「變化而裁決,在於把握變化;運用靈活而能明察秋毫,在於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來治療不同的病症,豈不是像刻舟求劍一樣愚蠢嗎?

3. 驚風不治證

急驚眼睛翻轉,口中出血,而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證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鴉聲胃痛,兩脅動氣,口生白瘡,髮直搖頭,眼睛不轉,涎鳴喘嗌,頭軟,大小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不治。

慢脾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背直口噤,搖頭,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唇氣粗者,不治。

探生散,治小兒急、慢驚風,諸藥無效,用此吹鼻,定其生死。

雄黃(一錢),沒藥(一錢),乳香(五分),麝香(一字)

上為末,用少許吹鼻。如眼淚、鼻涕俱下者,可治。

敗毒散,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證,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茯苓,枳殼,桔梗,川芎,天麻,全蠍,殭蠶,白附子,地骨皮,甘草(各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

牛黃抱龍丸,治小兒急、慢驚風,痰嗽潮搐,及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風熱痰實,壅嗽喘急,一切發熱,並宜服之,並痘疹首尾可服。此藥能鎮驚安神,寧心定智,除諸熱,住痰涎,止嗽定喘。壯實小兒,宜時少與服之,則免痰熱驚風之證,神效無比。

南星(為末,臘月納牛膽中陰乾,百日取,研,一兩),天竺黃(五錢),雄黃(二錢半),辰砂(二錢半),麝香(一錢),珍珠(一錢),琥珀(一兩),牛黃(五分),金箔(十片,為衣)

上為細末,水煮甘草膏和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三歲兒服一丸,五歲兒服二丸,十歲兒服三、五丸,滾水待溫磨化服,驚風薄荷湯磨化下。

珍珠丸(海一傳)〔批〕(按此方治急驚風之劑),治急驚風眼上視,筋脈急,擺頭搐搦,涎潮壯熱,風痰氣喘,及臍風撮口,痰嗽壅塞,停乳,肚腹脹硬等證。

南星(泡),半夏(泡),滑石(各一錢半),巴豆(二十五個,去殼,去油),輕粉(五分),硃砂(五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量兒大小加減,驚風薄荷湯下,傷食茶下,一二歲三五丸,以利為度。

補脾湯,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來侮,目晴微動搖,微驚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泄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調理脾胃。

陳皮(五分),白朮(一錢三分),半夏(七分),黃耆(蜜炙,五分),人參(五分),白茯苓(七分),當歸(酒洗,五分),川芎(五分),白芍(酒炒,一錢),黃連(炒,四分),肉豆蔻(煨,五分),乾葛(五分),神麯(炒,五分),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驚風不治的徵兆

  • 急驚風: 眼睛向上翻轉,口中出血,腳不停地擺動跳動,肚子抽搐,或者精神遲緩、伸手摸索衣服,或是病情嚴重到神智不清、呼吸急促,餵藥也吞不下去,用藥通鼻竅卻打不出噴嚏,心中發熱疼痛,突然大聲尖叫的,都是無法治癒的。
  • 慢驚風: 四肢冰冷,出現嘔吐、腹瀉、咳嗽,臉色黯淡、精神萎靡,發出像烏鴉叫的聲音,胃部疼痛,兩側脅部有氣在跳動,口中長出白色瘡口,頭髮直立、頭部搖晃,眼睛不再轉動,喉嚨有痰鳴、呼吸喘不過氣,頭部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手腳單側出現抽搐的,都是無法治癒的。
  • 慢脾風: 身體冰冷、皮膚黏膩出汗,僵直地躺著像死屍一樣,呼吸急促、咳嗽、頭部軟弱,背部僵直、嘴巴緊閉,頭部搖晃,痰的聲音像拉鋸子一樣,臉色沒有光澤、嘴唇緊縮、呼吸粗重的,都是無法治癒的。

藥方

  • 探生散: 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可用此藥吹入鼻中,以判斷生死。
  • 成分:雄黃(約3.75克),沒藥(約3.75克),乳香(約1.9克),麝香(少許)
  •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取少量吹入鼻孔。如果流出眼淚和鼻涕,表示可以治療。
  • 敗毒散: 用於治療急驚風初期,出現發熱、手腳抽搐、眼睛向上看等症狀,以及各種感冒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體沉重,或是麻疹將出時出現抽搐的情況。
  • 成分: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茯苓、枳殼、桔梗、川芎、天麻、全蠍、殭蠶、白附子、地骨皮、甘草(各等量)
  • 製法:將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 牛黃抱龍丸: 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慢驚風、痰多咳嗽、潮熱抽搐,以及感冒、瘟疫引起的身熱昏睡、呼吸急促、痰熱壅塞、咳嗽喘急等各種發熱症狀,也可用於麻疹初發或恢復期。此藥能鎮驚安神、寧心定智、消除各種熱症、化解痰液、止咳定喘。體質強壯的小孩,可以經常少量服用,就能避免痰熱驚風,效果非常好。
  • 成分:南星(磨成粉末,在臘月放入牛膽中陰乾一百天,取出研磨,約37.5克),天竺黃(約18.75克),雄黃(約9.38克),辰砂(約9.38克),麝香(約3.75克),珍珠(約3.75克),琥珀(約37.5克),牛黃(約1.9克),金箔(十片,用來包裹藥丸)
  • 製法: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水煮甘草膏調和製成丸子,約像芡實大小,外裹金箔。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一丸,五歲小孩每次服用二丸,十歲小孩每次服用三至五丸,用溫開水磨開後服用,治療驚風時可用薄荷湯磨開後服用。
  • 珍珠丸(海一傳): 用於治療急驚風,出現眼睛向上看、筋脈緊張、頭部搖晃抽搐、口涎多、發熱、風痰氣喘,以及臍風(新生兒破傷風)導致的嘴巴緊閉、痰多咳嗽、乳汁停滯、腹部脹硬等症狀。
  • 成分:南星(泡過)、半夏(泡過)、滑石(各約5.6克),巴豆(25個,去殼、去油),輕粉(約1.9克),硃砂(約1.9克)
  • 製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子,約像黍米大小。每次服用的量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增減,治療驚風時用薄荷湯送服,治療消化不良時用茶送服。一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到五丸,以排便順暢為度。
  • 補脾湯: 用於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導致肝木乘脾土,出現眼睛輕微晃動、輕微驚厥抽搐,或是出現潮熱、脾胃受損、食慾不振,或是腹瀉嘔吐、臉色發黃、脈搏無力等情況,需要調理脾胃。
  • 成分:陳皮(約1.9克),白朮(約4.9克),半夏(約2.6克),黃耆(蜜炙,約1.9克),人參(約1.9克),白茯苓(約2.6克),當歸(酒洗,約1.9克),川芎(約1.9克),白芍(酒炒,約3.75克),黃連(炒,約1.5克),肉豆蔻(煨,約1.9克),葛根(約1.9克),神麯(炒,約1.9克),甘草(炙,約1.5克)
  • 製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