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咳嗽
脈
咳嗽所因,浮風、寒緊、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其部,沉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證
傷風咳者,脈浮,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咳也。
傷寒咳者,脈緊,憎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寒而咳。
傷暑咳者,脈數,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
傷濕咳者,脈細,骨節煩疼,四肢重著,或自汗,小便澀。
治
白話文:
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浮風、寒緊、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脈濡弱,表示飲食傷脾;左關脈弦緊而短,代表過於疲勞導致肝氣衰弱。脈浮而短,表示肺部受損,通常會引起咳嗽。五臟的咳嗽,要根據各自的部位判斷:沉緊虛寒,表示虛寒;沉數實熱,表示實熱;洪滑多痰,表示痰多;弦澀少血,表示血虛。身體強壯但脈細弱,則氣不足以維持呼吸;脈沉而小,或潛伏難以觸摸,都是死脈。只有脈浮而大,且伴隨咳嗽的,才是生機。
傷風咳嗽的人,脈浮,怕冷發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流清鼻涕,想要說話卻咳出來。
傷寒咳嗽的人,脈緊,怕冷發熱,不發汗,怕冷,煩躁不渴,遇到寒冷就咳嗽。
傷暑咳嗽的人,脈數,煩熱口渴,口乾,可能會吐口水或痰,聲音嘶啞,甚至咯血。
傷濕咳嗽的人,脈細,骨節酸痛,四肢沉重,可能會自汗,小便困難。
咳者,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治以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嗽者,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
白話文:
咳嗽,沒有痰卻有聲音,是肺氣受傷而不能清淨。治療要用防風、桔梗、升麻、杏仁、五味子、生薑、甘草、桑白皮、蘇子、枳殼。
咳痰,沒有聲音卻有痰,是脾臟濕氣升發而形成痰液。治療要用半夏、白朮、五味子、枳殼、防風、甘草、枳實、山楂、蒼朮、橘皮。
咳嗽者,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治以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之類。
風寒嗽者,鼻塞聲重,惡風惡寒,或自汗,或無汗者是也。治當以發散行痰,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
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陳湯,或以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薑汁蒸餅為丸服。
白話文:
咳嗽的人,會咳出痰並發出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受損,導致脾濕運化失常。治療方法是用半夏、白朮、五味子、桔梗、枳殼、桑白皮、麥門冬、甘草等藥材。
風寒咳嗽的人,會鼻塞聲音沉重,怕風怕冷,有的會自汗,有的則不會出汗。治療方法是用二陳湯加上麻黃、桔梗、杏仁,以發散寒邪、行氣化痰。
風寒鬱熱在肺部導致夜間咳嗽的人,治療方法是用三拗湯加上知母。如果脈搏洪大而浮,伴有發熱,則需加黃芩、生薑。
痰嗽的人,咳嗽時會伴隨痰聲,咳出痰後咳嗽就停止。治療方法是豁痰,可以用二陳湯,或用半夏、栝蔞仁各五兩,桔梗、貝母各一兩,枳殼一兩半,知母一兩,薑汁蒸餅為丸服用。
火鬱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乾咳嗽者,系火鬱之甚,難治。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桔梗開之,再用補陰降火之藥。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症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則先治痰而後治火,在乎醫者之隨機變可也。
勞嗽者,痰多盜汗是也。或作寒熱,宜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動而嗽者,四物、二陳,順而下之。加黃柏,知母尤妙。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一方用芩連四物湯。好色之人元氣虛,咳嗽不已者瓊玉膏。
白話文:
火鬱的人,聲音沙啞、痰少,面容發紅。要以清熱降火、化痰的藥物來治療。
乾咳的人,是火鬱症狀嚴重,難以治癒。這是痰火鬱結在肺部,要用桔梗來開通肺氣,再用補陰降火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治好,就會變成勞嗽,需要用倒倉法治療。這種病症多見於鬱郁不得志的人。有痰是因為火逆上衝的,一定要先治火。但也要看痰火哪個更急迫,如果痰比較急迫,就要先治痰後治火,這要靠醫生根據情況靈活調整。
勞嗽的人,痰多並且盜汗。有時會發熱發冷,應該用補陰清金的藥物治療,比如四物湯加竹瀝、薑汁。如果陰虛火動而咳嗽,可以用四物湯、二陳湯,順氣降火。加黃柏、知母效果更佳。陰虛喘嗽,甚至吐血的,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山梔子。咳嗽聲音嘶啞的人,是血虛受熱引起的,可以用青黛、蛤粉,加蜂蜜調服。還有一種方法是用芩連四物湯。好色的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止的,可以用瓊玉膏。
肺脹而嗽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斂肺氣,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之類。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斂而補之;若肺實有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散而瀉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若有外邪而驟用之,恐閉住邪氣,必先發散,然後可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風寒,然形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者當戒。馬兜鈴去肺熱而補肺也。生薑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肺部脹滿導致咳嗽,活動時會喘不過氣,呼吸急促,氣息沉重,這是肺氣外泄的表現。應該收斂肺氣,可以使用訶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蔞仁等藥物。如果肺部脹滿鬱結,無法入睡,則難以治療。
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區分肺虛和肺實。如果是肺虛久咳,應該用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藥物收斂補肺;如果是肺實有邪,應該用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等藥物散邪瀉肺。
治療咳嗽時,使用五味子是為了收斂肺氣,是治療火熱必用的藥物。如果有外邪,就不要急著使用五味子,以免閉住邪氣,應該先發散外邪,才能使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的作用。杏仁散肺中風寒,但如果體質偏實且有熱,只有因為寒氣引起的咳嗽才適合使用。桑白皮瀉肺氣,但藥性不純,使用時要謹慎。馬兜鈴可以去除肺熱,同時滋補肺氣。生薑辛辣,可以發散風寒。
罌粟殼不可驟用,乃後收功藥也。人參以其氣虛,或新咳挾虛者可用。若風寒邪盛,或久嗽肺有鬱火者,不可用也。栝蔞仁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自降。
凡咳嗽口燥咽乾有痰者,不可用南星、半夏,宜用栝蔞仁、貝母。若飲水者,又不宜栝蔞,恐泥膈不鬆快耳。
方
參蘇飲,治四時感冒,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此藥大解肌熱潮熱,將欲成勞瘵之證,神效。
紫蘇(一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乾葛(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七分),人參(七分,實熱者去之),木香(五分,氣盛去之)
白話文:
罌粟殼不能急著使用,是慢慢見效的藥物。人參適合氣虛的人或新咳嗽且體虛的人使用,但如果風寒邪氣盛或久咳導致肺部有鬱火,就不能用人參。栝蔞仁甘甜能補肺,潤滑能降氣,胸中有痰的人服用後痰液自然會下降。
咳嗽、口乾舌燥、有痰的人,不能用南星和半夏,應該用栝蔞仁和貝母。如果經常喝水的人,也不適合用栝蔞仁,可能會讓痰液粘在喉嚨不舒服。
參蘇飲用於治療四季感冒,發熱頭痛,咳嗽聲音沉重,鼻涕和唾液稠黏,胸悶腹脹,嘔吐痰液等症狀。可以舒緩胸悶,不傷脾胃。此藥能有效緩解發熱潮熱,對於快要轉化為虛勞的症狀,效果顯著。
藥材包括紫蘇、前胡、桔梗、枳殼、乾葛、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人參(實熱者去掉)、木香(氣盛者去掉)。
上銼作一劑,生薑三片,黑棗二枚,水煎食後溫服。若天寒感冒,惡寒無汗,咳嗽喘促;或傷風自汗,鼻塞聲重,咳嗽,並加麻黃二錢,去皮杏仁一錢,金沸草一錢,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實有熱,加杏仁、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烏梅七個。胸滿痰多,加栝蔞仁一錢。氣促喘嗽,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肺寒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七分。心下痞滿,或胸中煩熱,或停酒不散,或嘈雜噁心,加黃連、枳實各一錢,乾葛、陳皮倍用之。鼻衄,加烏梅五個,麥門冬、茅根各一錢。心盛發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細辛八分。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
白話文:
先用上銼做成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黑棗兩枚,用水煎煮,飯後趁溫熱服用。如果遇到天冷感冒,畏寒無汗、咳嗽喘不過氣,或者傷風出汗、鼻塞聲音沉重、咳嗽,就再加麻黃兩錢、去皮杏仁一錢、金沸草一錢,用藥汗來散寒。若是剛開始感冒,肺部實熱,就加杏仁、桑白皮、黃芩各一錢,烏梅七個。胸部滿脹痰多,就加栝蔞仁一錢。氣喘咳嗽,就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如果肺寒咳嗽,就加五味子、乾薑各七分。心下痞滿,或者胸中煩熱,或者喝了酒一直沒散,或者胃口不好想吐,就加黃連、枳實各一錢,乾葛、陳皮加倍。鼻子流血,就加烏梅五個、麥門冬、茅根各一錢。心火旺盛發熱,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頭痛,就加川芎一錢、細辛八分。咳嗽吐血,就加升麻、牡丹皮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
勞熱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貝母、麥門冬各一錢。吐血,加阿膠、牡丹皮、赤芍藥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烏梅七個。咳嗽痰中見血,以本方加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妊娠傷寒,去半夏,加香附。
清金降火湯,瀉肺胃中之火,火降則痰消嗽止。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泡,一錢),茯苓(一錢),桔梗(一錢),枳殼(麩炒,一錢),貝母(去心,一錢),前胡(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黃芩(炒,一錢),石膏(一錢),栝蔞仁(一錢),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勞累上火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的,可以加知母、貝母、麥門冬各一錢。如果出現吐血,就加阿膠、牡丹皮、赤芍藥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烏梅七個。咳嗽痰中帶血的,可以用這個方子加四物湯,稱為茯苓補心湯。懷孕期間的傷寒,去掉半夏,加香附。
清金降火湯可以瀉去肺胃中的火氣,火氣降了,痰就會消,咳嗽就會止住。
處方:陳皮(一錢五分),半夏(泡製,一錢),茯苓(一錢),桔梗(一錢),枳殼(麩炒,一錢),貝母(去心,一錢),前胡(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半),黃芩(炒,一錢),石膏(一錢),栝蔞仁(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遠臨臥服。
二母寧嗽湯,〔批〕(按此方治四時一切痰嗽,無問新久,肺氣有餘者宜之),治因傷酒食,胃火上炎,沖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經旬不愈,一服即瘥。
知母(去毛,錢半),貝母(去心,錢半),黃芩(一錢二分),山梔仁(一錢二分),石膏(二錢),桑白皮(一錢),茯苓(一錢),栝蔞仁(一錢),陳皮(一錢),枳實(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臨臥時,細細逐口服。
潤肺豁痰寧嗽湯(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兼陰虛者宜之)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飯後臨睡前服用。
此方名為二母寧嗽湯,主治四季各種痰嗽,無論新舊,適合肺氣旺盛者。本方針對因傷酒食,胃火上炎,衝擊肺金,導致咳嗽吐痰,經久不愈的病症,一劑即可痊癒。
藥材包括:知母(去毛,半錢),貝母(去心,半錢),黃芩(一錢二分),山梔仁(一錢二分),石膏(二錢),桑白皮(一錢),茯苓(一錢),栝蔞仁(一錢),陳皮(一錢),枳實(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
將藥材切碎,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睡前細細地一口一口服用。
此方名為潤肺豁痰寧嗽湯,為雲林所制,適合痰嗽兼有陰虛者。
陳皮(五分),半夏(薑製,五分),白茯苓(四分),甘草(炙,三分),黃柏(酒炒,五分),黃芩(酒洗,三分),知母(酒炒,五分),貝母(去心,五分),天冬(去心,三分),麥冬(去心,三分),紫菀(酒洗,三分),款冬花(酒洗,三分),桔梗(三分),熟地黃(五分),當歸(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吸藥如神散(陳太醫傳)〔批〕(按此方治久年痰嗽專攻之劑),治風入肺中,久嗽不愈。
白話文:
陳皮、半夏(用薑汁炮製)、白茯苓、甘草(炙)、黃柏(酒炒)、黃芩(酒洗)、知母(酒炒)、貝母(去心)、天冬(去心)、麥冬(去心)、紫菀(酒洗)、款冬花(酒洗)、桔梗,各取五分;熟地黃五分,當歸三分。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劑量,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溫熱服用。此方專治久年痰嗽,尤其有效於風寒入侵肺部導致的久咳不愈。
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青礞石(煅過),白附子,枯礬,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細末,紙燃燒煙,令病人吸之。
灸法,治久患咳嗽,百藥無效,可用此法。
將病者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直骨穴。其婦人即按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也。艾灸三壯,其艾圓如小豆大。男左女右不可差,其咳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矣。
白話文:
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煅過)、白附子、枯礬、孩兒茶(各等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紙燃燒煙,讓病人吸入。
這種灸法可以用來治療久患咳嗽,百藥無效的病症。
找到病者乳房下方,大約離乳頭一指頭的位置,觀察低陷的地方,與乳頭垂直且不偏斜的穴位,稱為直骨穴。女性則直接按住乳頭所指向的位置,也就是直骨穴。用艾灸三壯,艾條的大小如小豆般大小。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不可搞錯。這樣咳嗽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那這病就無法再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