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痰飲
脈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氣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寒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皂莢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灰煙燻黑者,痰也。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侍開,必費調理。
證
夫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無不知也。
白話文:
脈象解讀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氣為病。 脈象沉而弦,細且滑,大小不均勻,都是痰氣導致的病症。
偏弦為飲。 脈象偏向弦,則為飲證。
雙弦為寒飲。 脈象雙弦,則為寒飲證。
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皂莢也,宜吐而愈。 兩手關脈前浮弦,脈大而實,則膈上積聚了痰飲,像皂莢一樣,需要催吐才能痊癒。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 病人服用許多藥物無效,關上脈象沉伏而大,則為痰證。
眼胞及眼下如灰煙燻黑者,痰也。 眼瞼和眼下方出現像灰煙燻黑一樣的顏色,也是痰證。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侍開,必費調理。 丹溪先生說:長期出現澀脈,表示痰飲粘稠凝固,脈道阻滯,很難一下子疏通,需要長期調理。
痰證概述
夫痰屬濕,乃津液所化。 痰屬於濕邪,是由津液變化而來的。
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 由於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或者七情失調、飲食不節,導致氣逆液濁,津液轉化成痰飲。
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 痰飲可以從口鼻吐出,也可以停留在胸膈,或積聚在腸胃,或沿著經絡流注到四肢,隨著氣的升降,遍佈全身各處。
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 痰飲可以引起喘咳、噁心嘔吐、胸悶氣短、關節疼痛、腹瀉、頭暈、胃痛、心慌心悸、精神失常、寒熱交替、疼痛、胸膈發出咕嚕聲、背部某個部位常感冰冷、四肢麻木等各種病症。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無不知也。 許多疾病都會伴隨著痰飲,這在醫學界是常識。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咯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帶血而出。
治
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乃治痰之要藥也。欲下行,加引下藥,黃柏、木通、防己之類;欲上行,加引上藥,升麻、柴胡、防風之類。又曰: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白話文:
痰有新舊、輕重的區別,新的且輕的,形狀顏色清白稀薄,氣味也淡;舊的且重的,黃濁稠黏凝結,咳嗽難以咳出,逐漸變得難聞,有酸、辣、腥、臊、鹹、苦的味道,甚至帶血咳出。
治療方面,痰生於脾胃,應以健脾燥濕為主,又因痰隨氣而上升,應以順氣為先,分導痰液為次。而氣上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就清熱,濕痰就燥濕,風痰就散風,鬱痰就開鬱,頑痰就軟化,食積痰就消積,在上面的就吐出,在中間的就排泄。此外,中氣虛的人,應該固護中氣來運化痰液,若過度攻擊,則胃氣虛弱而痰液更加旺盛。
常用方劑為二陳湯,能治療全身的痰症,是治療痰的要藥。若想向下行,可加入引導向下藥物,如黃柏、木通、防己等;若想向上行,可加入引導向上藥物,如升麻、柴胡、防風等。又說:二陳湯加上升提藥物,能使大便潤滑而小便量多。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二錢),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朮、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之類。痰厥頭痛,倍半夏。風痰,加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者,加荊瀝,俱用薑汁。熱痰,加黃連、黃芩。
白話文:
取陳皮(去掉白色部分,一錢),半夏(用湯泡過,二錢),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五分),將上述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如果濕痰較多,身體感覺倦怠,可以加入蒼朮、白朮。如果寒痰阻塞胸部,可以加倍半夏的用量。情況嚴重者,可以加麻黃、細辛等藥材。痰厥引起頭痛,可以加倍半夏的用量。如果風痰,可以加入天竺黃、天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等藥材。氣虛者,可以加竹瀝;氣實者,可以加荊瀝,兩種情況都用薑汁。熱痰,可以加黃連、黃芩。
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山梔子、黃連、黃芩。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竹瀝、薑汁。滯血者,更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加竹瀝、薑汁、韭汁三五盞,必胸中煩躁不寧後愈。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食積痰,加麥芽、山楂、神麯、炒黃連、枳實。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為丸,大治頑痰。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結痰也。
白話文:
如果是因为火气太旺往上冲,就要先降火,可以用白术、黄芩、石膏等药材。如果头晕眼花,还伴随心烦意乱,是因为火气扰动了痰液,可以用山栀子、黄连、黄芩等药材。如果是血虚又有痰,可以用天门冬、知母、栝蒌仁、香附、竹沥、姜汁等药材。如果是因为血瘀,还可以加黄芩、白芍、桑白皮等药材。如果血瘀不通,中焦有积水,可以用竹沥、姜汁、韭汁各五盏,等胸中烦躁不安的感觉消失后就会好转。
如果是因为气虚有痰,可以用人参、白术等药材。如果是脾虚,要补中益气降痰,可以用白术、白芍、神曲、麦芽等药材,再配合升麻提起气机。如果是食物积滞导致的痰,可以用麦芽、山楂、神曲、炒黄连、枳实等药材。如果是陈年老痰,可以用海石、半夏、栝蒌仁、香附、连翘等药材。可以用五倍子和其他药材制成丸药,可以治疗顽固的痰。如果喉咙里有东西,既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是痰结成块了。
宜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煉蜜和丸噙化,此咸能軟堅也。久得澀脈,卒時難開,必費調理。氣實痰熱結者,吐不出,咽不下,氣滯者難治。痰在膈上,必用吐法吐之。瀉之不去,膠固稠濁者,宜吐之。脈浮,吐之。痰在經絡間,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瓜蒂散。凡吐用布緊勒腹於不通風處行之。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凡痰用利藥過多,脾氣虛則痰易生而轉盛。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開。
白話文:
應該服用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許佐以朴硝、薑汁,用蜂蜜混合製成丸藥含服,這些藥材都能軟化堅硬的結塊。如果長期出現脈搏澀滯,臨終難以張開,必然需要費心調理。氣血充實、痰熱凝結導致的症狀,患者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氣機阻滯難以治療。痰停留在膈膜之上,必須用吐法將它吐出來。如果瀉下藥物不能清除,痰液膠著黏稠,也應該用吐法。脈象浮沉,可以用吐法。痰停留在經絡之間,非吐不可,吐法中也包含著發散的意義。
所有使用吐藥時,應該選擇能升提氣機的藥物,才能順利嘔吐。例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生薑等,或者使用瓜蒂散。使用吐藥時,可以用布條緊緊勒住腹部,在不通風的地方進行。痰停留在腸胃之間,可以用下瀉藥物治療。例如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等。如果過度使用利水藥物治療痰症,脾胃虛弱就會容易產生痰液,使痰症更加嚴重。痰停留在脅肋下方,只有白芥子才能到達。痰停留在皮肉與內膜之間,只有薑汁、竹瀝才能疏通。
在經絡中,亦用竹瀝,必佐以薑汁、韭汁。膈間有痰,或癲狂,或健忘,或風痰,俱用竹瀝、荊瀝。氣虛少食,加竹瀝;氣實能食,加荊瀝。凡人上、中、下有塊,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凡人頭面、頸頰、腋下結核,不痛不紅,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隨用藥消之。
清熱導痰湯,〔批〕(按此方治痰迷之劑),治憎寒壯熱,頭目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證類傷寒。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則舍空,舍空則痰聚。
黃連(炒,一錢半),枳實(炒,一錢半),栝蔞仁(一錢),南星(制,一錢半),半夏(制,一錢半),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桔梗(一錢),黃芩(炒,一錢),白朮(炒,一錢),人參(八分),甘草(六分)
白話文:
在經絡治療中,使用竹瀝時,必須配合薑汁和韭汁。如果胸膈間有痰,或出現癲狂、健忘、風痰等症狀,都可以使用竹瀝和荊瀝。體虛少食者,加竹瀝;體壯能食者,加荊瀝。凡是人體上、中、下出現腫塊,大多是痰引起的。詢問病人平時喜歡吃什麼,在用藥前先將痰吐出。人體頭面、頸頰、腋下出現不痛不紅的結核,且有化膿現象,都是痰阻塞造成的,應該用藥消除。
清熱導痰湯,主要用於治療痰迷心竅導致的寒熱交替、頭昏眼花、呼吸急促、口吐涎沫等症狀。此方適用於因七情內傷導致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神氣渙散而痰積的患者。
方劑:黃連(炒,一錢半)、枳實(炒,一錢半)、栝蔞仁(一錢)、南星(制,一錢半)、半夏(制,一錢半)、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桔梗(一錢)、黃芩(炒,一錢)、白朮(炒,一錢)、人參(八分)、甘草(六分)。
上銼一劑,薑棗水煎,入竹瀝薑汁各三匙,同服。
滾痰丸,〔批〕(按此方治諸痰之聖藥),洞虛子曰: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懸飲、流飲、支飲、痰飲、溢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原。或頭風目昏,眩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瘙癢,或四肢遊風腫硬,似痛非痛,或齒頰浮腫,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嘈雜嘔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如煤炱,形如破絮;或如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雪,冷痛時作;或夢寐奇怪鬼魅之類;或足腕痿軟,腰背卒痛,或四肢骨節疼痛,並無常處,乃至手麻臂痛,狀若挫閃;或脊中每有一掌,如冰凍之寒痛者;或渾身習習如蟲行者,或眼沿澀癢,口糜舌爛,甚為咽腫喉閉;或繞項結核,似癧非癧。腫塊初起,色白不紅者,皆痰也。或胸脅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或如煙氣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癲狂;或為中風癱瘓;或為勞瘵荏苒之疾;或為風痹腳氣,或心下怔忡驚悸,如畏人將捕;或喘嗽嘔吐,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其為內外奇怪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蓋津液既凝,為痰為飲。而洶湧上焦,故口燥咽乾;流滯於下,則大小便閉塞,面如枯骨,毛髮焦乾;婦人則經閉不通;小兒則驚癇搐搦。治法以此先逐去敗痰,然後調理。括曰:甑里翻身甲掛金,子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煆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梧子意常斟。千般怪症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白話文:
上銼一劑,薑棗水煎,入竹瀝薑汁各三匙,同服。
這是古方「滾痰丸」的使用方法。
洞虛子認為,對於痰證的病因古今都不太清楚,醫書中雖然有懸飲、流飲、支飲、痰飲、溢飲等不同類型的描述,但都不明確是何種病源。
此方可以治療多種痰證相關的症狀,包括頭風、目眩、耳鳴、口眼顫動、眉稜、耳輪瘙癢、四肢遊風、腫硬、似痛非痛、齒頰浮腫、痛癢不一、噯氣吞酸、嘈雜嘔噦、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如煤炱、形如破絮、如桃膠、蜆肉之狀、心下如停冰雪、冷痛時作、夢寐奇怪鬼魅之類、足腕痿軟、腰背卒痛、四肢骨節疼痛、手麻臂痛、脊中寒痛、全身如蟲行、眼沿澀癢、口糜舌爛、甚為咽腫喉閉、繞項結核、似癧非癧等症狀。
腫塊初起,色白不紅的,都是痰症。
或有胸脅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或如煙氣上衝;頭面烘熱,或失志癲狂;或中風癱瘓;或為勞瘵荏苒之疾;或為風痹腳氣;或心下怔忡驚悸,如畏人將捕;或喘嗽嘔吐,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等症狀。
這些內外奇怪的疾病,多由痰引起。
津液凝結後,會形成痰或飲。
上焦的痰液泛濫,導致口燥咽乾;痰液在下部阻塞,則大便小便閉塞,面色枯槁,毛髮焦乾;婦女則經血不通;小孩則驚癇搐搦。
治療方法是先去除敗痰,再進行調理。
總結:
使用滾痰丸的方法是將藥材上銼成細末,用薑棗水煎煮,加入竹瀝薑汁各三匙,一起服用。這是一個可以治療多種痰證的古方,主要針對痰引起的各種症狀進行治療。
大黃(酒拌,蒸,半斤),黃芩(去梗,半斤),沉香石(五錢),青礞石(一兩,捶碎,焰硝一兩,同入砂罐內,瓦片蓋之,鐵錢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煅紅,候冷取出)
上為細末,淨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虛實加減,各隨引下。一切喪心失志,或癲癇狂妄等症,每服百丸。人壯氣實,能飲食,狂甚者,一百二十丸,以上至二三百丸,以效為度。一切中風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閉者,每服八十丸。人壯氣實者百丸,常服三二十丸。
白話文:
將大黃用酒拌勻後蒸熟,取半斤;黃芩去梗,取半斤;沉香石五錢;青礞石一兩,捶碎,加入焰硝一兩,一同放入砂罐中,用瓦片蓋住,以鐵錢捆綁固定,再用鹽泥封好,曬乾後煅燒至紅色,待冷卻後取出。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淨水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根據體質虛實增減劑量,並配合適當引導藥物下行。對於各種喪失心志、神志不清,或癲癇狂妄等症狀,每次服用百丸。體壯氣實、能飲食,狂症嚴重者,每次服用一百二十丸,最多可服用二三百丸,以療效為準。各種中風癱瘓、痰涎阻塞,大便或通或閉的症狀,每次服用八十丸。體壯氣實者服用百丸,平常可服用三、二十丸。
無大便不利之患,自然上清下潤之妙。一切陽症風毒腳氣,遍身遊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再加丸數。一切走刺氣痛,每服七八十丸、未效隨症再加,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平白疼痛,不能明狀者,每服七八十丸,以效為度。一切頭痛,非頭風證牙疼,或浮或癢,非風蛀牙者,每服八十丸。
一切因風因寒,鼻塞身重,身體不疼,非傷寒症者,每服八九十丸。一切噯氣吞酸及噎膈反胃,痞塊攻心,嘔吐痰沫者,每服八九十丸。進退加減,存乎病者元氣之虛實。一切心下怔忡恍惚,如畏人將捕之狀,怵惕不安,陰陽關格,變生乖症,每服七八十丸。一切傷飢失飽。
白話文:
沒有便秘的問題,自然就能達到上清下潤的功效。所有陽症、風毒、腳氣、全身遊走疼痛的病症,每次服用八九十丸,如果沒有效果就再加丸數。所有刺痛、氣痛的病症,每次服用七八十丸,如果沒有效果就根據症狀再加,所有沒有病但全身筋骨莫名疼痛,無法明確描述病因的人,每次服用七八十丸,以見效為度。所有頭痛,不是頭風症牙疼,或浮或癢,不是風蛀牙的人,每次服用八十丸。
所有因風因寒、鼻塞身重、身體不痛,不是傷寒症的人,每次服用八九十丸。所有噯氣吞酸、噎膈反胃、痞塊攻心、嘔吐痰沫的病症,每次服用八九十丸。藥量可以根據病人的元氣虛實來加減。所有心下怔忡恍惚,像是害怕被人捉住一樣,心悸不安,陰陽關格,出現奇怪病症的,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所有傷飢失飽的病症。
憂思過慮,至於心下嘈雜,飢不能食,每服七八十丸。一切新久痰氣喘嗽,或嘔吐涎沫,或痰結實熱,或頭目眩暈;每服八九十丸。虛羸者五六十丸,未效再加十丸。一切急慢喉閉天麻,每服八九十丸。一切頸項腮頰腫硬,環繞結核,成瘰癧者,正服此藥。若年深歲久,宜多服之。
一切口糜舌爛,咽喉生瘡者,每服六七十丸,同蜜少許一處嚼破噙睡,徐徐嚥下。些小口瘡,如此噙二三夜,即瘥。一切遍身無故遊走疼痛,或腫或攣,或無常痛,無定所,腫不在一處,痠軟沉滯者,每服七八十丸,量虛實加減。一切心氣冷痛,如停冰塊、或通身散入腹中絞痛,上攻頭面腫硬,遍身四肢痿軟,或痛或癢,或潰或不潰,或穿而復閉,或此消而彼長,漸成篤疾,皆系痰毒內攻。或使爛痰臭,或作腸癰內疽,服之以下惡物立效。
白話文:
擔心過度,導致心煩意亂、食慾不振,每次服用七八十丸藥。無論是新舊的痰氣喘咳,或嘔吐唾沫,或痰結實熱,或頭昏眼花,每次服用八九十丸。體虛者服用五六十丸,若無效可再加十丸。各種急慢性喉嚨閉塞,每次服用八九十丸。所有脖子、臉頰腫硬,周圍有結核形成瘰癧的,都適合服用此藥。若病程久遠,宜多服用。
各種口腔潰爛、舌頭潰爛、咽喉生瘡者,每次服用六七十丸,與少許蜂蜜一起嚼碎含著睡覺,慢慢吞下。輕微的口腔潰瘍,如此含著二三夜即可痊癒。各種全身莫名遊走疼痛,或腫或攣,或無固定疼痛部位,腫脹部位不定,痠軟沉重者,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根據體虛程度加減藥量。各種心氣冷痛,如停冰塊、或全身散入腹中絞痛,上攻頭面腫硬,全身四肢痿軟,或痛或癢,或潰爛或未潰爛,或潰爛後又癒合,或此處消退彼處增長,逐漸發展為頑疾,都是痰毒內攻所致。可能導致臭痰流出,或形成腸癰內疽,服用此藥後惡物立即可排出。
日淺膿近者,刻日全安。一切胃脘作痛,下連小腹,面黃羸瘦,痛陣日發,必嘔吐綠水黑汁冷涎,乃至氣絕,心下溫暖者,每服八九十丸,立見生意。然後續續服之,以瘥為度。一切痢疾,不拘赤白相雜;或帶血塊惡物者,每服八九十丸。次日熱退,再進二三十丸,即服止痢藥,萬無一失。
若兼寒熱痰涎者,並用倉廩散。一切荏苒之疾,男子女人日久之患,非傷寒內外之證。或酒色過度;或月水愆期,心煩志亂;或腹脹脅痛,目瞀耳聵鼻窒,骨節疼痛,嘔吐噁心,百藥無效。病者莫能喻其狀,方書未嘗載其疾,醫人不能辨其症。並依前法,加減服之,無有不效之理也。
白話文:
如果膿瘡出現時間不久,很快就能痊癒。對於所有胃脘疼痛,並向下延伸至小腹,伴隨面黃消瘦,疼痛發作時會嘔吐綠色水、黑色汁液和冷涎,甚至昏迷,但胸口卻感到溫暖的病人,每次服用八九十丸藥,就能馬上看到好轉跡象。之後持續服用,直到病癒為止。對於所有痢疾,不論是赤白混雜,還是帶有血塊和惡物,每次服用八九十丸。隔天發熱退去,再服用二三十丸,即可服用止痢藥,萬無一失。
如果伴隨寒熱痰涎,則同時服用倉廩散。對於所有纏綿難癒的疾病,無論是男人或女人,長期患病,並非傷寒內外之症。可能是因為飲酒過度、月經不調、心煩意亂,或是腹脹脅痛、目眩耳聾鼻塞、骨節疼痛、嘔吐噁心,各種藥物都無效。病人無法形容自己的病狀,醫書也沒有記載這種病,醫生也無法辨別病症。按照上述方法,加減服用藥物,便能藥到病除。
凡服此藥者,必須臨睡臥床,用熟水一口送,只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之間,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飲食湯水,及不可起身行坐言語。直候藥丸徐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
每次須連進兩夜,先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次夜減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數;下五、七次,或只二、三次,而病勢頓減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並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壯人病實者,多至百丸。惟狂疾勁實及暴卒惡候,多服無妨。其或服罷仰臥,咽喉沉滯稠黏,壅塞不利者,乃痰氣從上,藥病相攻之故也。
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帖。又或百中有一,稍稍腸痛,腰背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惡物滯殢,閉氣滑腸,裡急後重,狀如痢疾,片晌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快利不可勝言,頓然滿口生津,百竅爽快,間有片時倦怠者,蓋連日病苦不安,一時為藥所勝,氣體暫和,如醉得醒,如浴初出,如睡方起,即非虛倦也。此藥並不洞泄,刮腸大瀉,但能取痰積惡物,自腸胃次第穿鑿而下。
白話文:
服用此藥時,必須睡前躺平,用溫水一口送藥,只送過喉嚨,馬上仰躺,讓藥丸留在喉嚨與食道交界處,慢慢地往下滑,半日內不可吃任何食物或喝湯水,也不可起身走動、坐著、說話。等到藥丸慢慢地把上焦的痰滯、惡物推過食道進入肚子裡,才能活動,這樣才能治好病。
每次服用藥丸需連續兩晚,第一天晚上服用後,第二天痰物如果排出三到五次,第二天晚上就減少十顆藥丸;只排出一次或兩次,就維持之前的數量;排出五到七次,或只排出兩到三次,而且病情明顯減輕,第二天晚上就減少二十顆藥丸;第一天晚上服用後,沒有排出任何惡物,第二天晚上就增加十顆藥丸;身體強壯、實證的患者,可以服用到一百顆藥丸。只有狂疾、勁實症狀或暴卒惡候,可以多服用藥丸。如果服用完藥後,仰躺著,喉嚨沉重、黏膩,阻塞不通,這是痰氣從上往下,藥物和疾病相互作用造成的。
過一會兒,藥力就會勝過,自然就會舒服。也可能一百個人中會有一個人,稍微出現腹痛、腰背緊繃的情況,這是因為有一些頑固的痰惡物停留在腸道,阻塞氣機,導致腸滑、裡急後重,症狀類似痢疾,但很快就會好轉。如果痰涎很容易排出,就會感到暢快無比,瞬間口中生津,全身百竅舒暢,偶爾會有一段時間感到疲倦,這是因為連日以來病苦不安,一下子被藥物制服,氣體暫時協調,就像醉酒醒來、剛洗完澡出來、剛睡醒一樣,並不是真正的虛弱疲倦。這種藥不會導致腹瀉、刮腸大瀉,只會把痰積、惡物從腸胃中逐漸清除排出。
腹中糟粕,並不相傷,惟下部䐈腸之糞,乃藥力不到之處,是故先去其餘,余不備述耳。
導痰小胃丹,〔批〕(按此方治濕痰峻攻之劑),治中風眩暈,喉痹,頭風,哮吼等症。上可取胸膈之頑痰,下可利胃腸之堅結。
天南星,半夏(二味,用白礬、皂莢,薑汁,水煮透熟,各二兩半),陳皮,枳實(二味,用白礬、皂莢,水泡半日,去白礬,曬乾,炒,各一兩),白朮(炒,一兩),蒼朮(米泔,白礬、皂莢,水浸一宿,去黑皮,曬乾,炒,一兩),桃仁,杏仁(二味,同白礬、皂莢水,泡去皮、尖,各一兩),紅花(酒蒸,一兩),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乾,一兩),白芥子(炒,一兩),芫花(醋拌一宿,炒黑,一兩),甘遂(麵裹煨,一兩),黃柏(炒褐色,一兩),大黃(酒蒸,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一兩半)
白話文:
肚子裡的糟粕,並不會互相傷害,只有下方的直腸裡的糞便,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所以先去除其他部分,剩下的就不再贅述了。導痰小胃丹專治中風眩暈、喉嚨閉塞、頭痛、哮喘等症狀,能上達胸膈去除頑痰,下可暢通胃腸的積結。方劑組成包括:天南星、半夏(兩味用白礬和皂莢,薑汁水煮透熟,各二兩半)、陳皮、枳實(兩味用白礬和皂莢,水泡半日,去除白礬,曬乾再炒,各一兩)、白朮(炒,一兩)、蒼朮(米泔水泡,加入白礬和皂莢,水浸一宿,去除黑皮,曬乾再炒,一兩)、桃仁、杏仁(兩味與白礬、皂莢水一起泡,去除皮和尖,各一兩)、紅花(酒蒸,一兩)、大戟(長流水煮一個時辰,曬乾,一兩)、白芥子(炒,一兩)、芫花(醋拌一宿,炒至黑色,一兩)、甘遂(麵裹煨,一兩)、黃柏(炒至褐色,一兩)、大黃(酒蒸,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一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竹瀝煮,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極甚者,五七十丸,量虛實加減。再不可太多,恐損胃氣也。一切痰飲,臥時白湯下,一日服一次。一中風不語,癱瘓初起,用濃薑湯下三十五丸,少時即能言語一切風頭痛,多是濕痰上攻,臨臥薑湯下二十一丸。
一眩暈多屬痰火,食後薑湯下二十五丸,然後二陳湯、四物湯、加柴胡、黃芩、蒼朮、白芷,倍川芎。熱多加知母、石膏。一痰痞積塊、臨臥白湯送下三十丸,一日一次。雖數年久患,亦不過五七服見效。一哮吼,乃痰火在膈上。臨睡薑湯下二十五丸,每夜一次,久久自然取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和竹瀝煮成糊狀,再加入蒸餅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情況嚴重者可服用五十到七十丸,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用量,不可過多,以免損傷胃氣。所有痰飲症狀,睡前用白湯送服,每天服用一次。中風不語、癱瘓初起,用濃薑汁送服三十五丸,不久就能說話。各種風頭痛多為濕痰上攻,睡前用薑汁送服二十一丸。
眩暈多屬痰火,飯後用薑汁送服二十五丸,然後服用二陳湯、四物湯,再加入柴胡、黃芩、蒼朮、白芷,川芎加倍。若熱症明顯,再加入知母、石膏。痰痞積塊,睡前用白湯送服三十丸,每天服用一次。即使是多年痼疾,服用五到七次也能見到效果。哮吼是痰火在膈膜上引起的,睡前用薑汁送服二十五丸,每晚服用一次,久而久之自然會見效。
一喉痹腫痛,食後白湯送下。
竹瀝達痰丸,〔批〕(按此方治虛痰平和之劑),此藥能運痰如神,不損元氣,其痰從大便中出。丹溪云: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半夏(二兩,湯泡七次,生薑汁浸透,曬乾切片,瓦上微炒熟用之),橘紅(二兩),人參(一兩五錢),茯苓(二兩),大黃(二兩,酒蒸曬乾),黃芩(二兩,酒炒),沉香(五錢),甘草(炙,一兩半),礞石(一兩,煅法見前)
上為細末,竹瀝二大碗,生薑自然汁三鍾,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白話文:
喉嚨腫痛,吃飯後用白開水送服藥丸。此藥方專治虛痰,能有效化解痰液,不傷元氣,使痰從大便排出。丹溪先生說過,四肢的痰非竹瀝不可化解。藥方包含半夏、橘紅、人參、茯苓、大黃、黃芩、沉香、甘草和礞石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竹瀝和生薑汁,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粒,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清氣化痰丸(劉少保傳),治一切痰飲咳嗽,頭旋目眩,胸膈痞悶氣滯,食積酒積,嘔吐噁心。
天南星,半夏,白礬,牙皂(不銼),生薑(各二兩)
上先將南星、半夏、牙皂、生薑,用水浸一宿,將星、半、姜銼作粗片,入白礬同煮至南星無白點,去皂,不用余者,曬乾入後藥。
青皮(麩炒,五錢),陳皮(去白,一兩),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一兩),乾葛(五錢),白茯苓(一兩),蘇子(炒,一兩),萊菔子(炒,一兩),栝蔞仁(一兩),黃連(五錢),黃芩(八錢),海粉(七錢),香附(一兩),神麯(炒,二兩),麥芽(炒,二兩),山楂肉(一兩)
白話文:
「清氣化痰丸」是劉少保流傳下來的方子,專治各種痰飲咳嗽,包括頭昏眼花、胸悶氣滯、飲食積滯、嘔吐反胃等症狀。
藥材包括:天南星、半夏、白礬、牙皂(不磨碎)、生薑(各二兩)。
首先,將天南星、半夏、牙皂、生薑浸泡一夜,然後將天南星、半夏、生薑切成粗片,加入白礬一起煮,直到天南星沒有白色點點為止。之後去除牙皂,不要剩下的水,曬乾後加入其他藥材。
其他藥材包括:青皮(麩炒,五錢)、陳皮(去白,一兩)、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一兩)、乾葛(五錢)、白茯苓(一兩)、蘇子(炒,一兩)、萊菔子(炒,一兩)、栝蔞仁(一兩)、黃連(五錢)、黃芩(八錢)、海粉(七錢)、香附(一兩)、神麴(炒,二兩)、麥芽(炒,二兩)、山楂肉(一兩)。
氣滯加白豆蔻(一兩)。一方去海粉、黃連,加人參、乾薑各五錢,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調蒸餅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清火豁痰丸(高塚宰傳),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鯁狀。
大黃(酒蒸,三兩),礞石(煅,五錢),沉香(二錢),黃芩(酒炒,二兩),黃連(酒炒,二兩),梔子(炒,二兩),連翹(一兩),天南星(制,二兩),半夏(制,二兩),白朮(炒,二兩),枳實(炒,二兩),貝母(去心,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神麯(炒,一兩),青黛(五錢),玄明粉(七錢),甘草(五錢),白芥子(炒,二兩)
上末,薑汁竹瀝,丸梧子大,每服薑湯下四十丸。
白話文:
氣滯者,加白豆蔻一兩。另一方去除海粉、黃連,加入人參、乾薑各五錢,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竹瀝和薑汁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此方名為清火豁痰丸,主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鯁狀。
取大黃(酒蒸,三兩),礞石(煅,五錢),沉香(二錢),黃芩(酒炒,二兩),黃連(酒炒,二兩),梔子(炒,二兩),連翹(一兩),天南星(制,二兩),半夏(制,二兩),白朮(炒,二兩),枳實(炒,二兩),貝母(去心,一兩五錢),天花粉(一兩),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神麯(炒,一兩),青黛(五錢),玄明粉(七錢),甘草(五錢),白芥子(炒,二兩)等藥材研末,用薑汁竹瀝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丸,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