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傷酒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氣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

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乃助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葛花解酲湯主之。

白話文:

酒性溫熱且帶毒性,氣味都偏陽性,而且是無形的。如果喝醉了,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讓身體出汗,汗出之後就能痊癒。這是最好的方法。其次,就是利尿,這兩種方法可以分別從上往下、從下往上消解濕氣,這樣就不會有酒病了。現在很多喝醉的人,都會服用用酒蒸成的丸藥,再用性溫熱的藥物來幫助排泄。也有些人用牽牛、大黃來瀉下,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酒氣是無形的元氣受損,卻用有形的陰血來瀉下,這樣就錯了。酒性本來就很溫熱,已經傷了元氣,再用瀉藥就更加損傷元氣。

而且還會損傷腎水的真陰,以及有形的陰血,導致這些都變得不足。這樣一來,陰血就更加虛弱,真水就更加不足,陽毒的熱氣就更加旺盛,反而助長陰火。這樣就會導致元氣消亡,七神無處依附,最終折損壽命。就算不死,也會造成虛損的疾病。《金匱要略》中說:「酒疸用瀉藥治療,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千萬不能犯這個忌諱。不如讓身體從上往下、從下往上消解濕氣,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葛花(五錢),白豆蔻(五錢),砂仁(五錢),青皮(三錢),白朮(二錢),神麯(二錢),澤瀉(二錢),乾薑(二錢),陳皮(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五分),木香(五分)

白話文:

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飲酒過度,導致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抖、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狀。方劑包括葛花、白豆蔻、砂仁、青皮、白朮、神麴、澤瀉、乾薑、陳皮、人參、豬苓、白茯苓、木香等藥材。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按此方,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痛飲。此藥性味辛溫,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故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

治傷酒食法,心中酒食停積,一切腹下脹滿不消,用鹽花擦牙,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

葛黃丸,治飲酒過度,酒積蘊於胸中,以致吐血衄血;及時令酷暑,上焦積熱,忽然吐血垂死者。

葛花(即上好白粉葛,一兩),黃連(四兩)

上末,用大黃熬膏作丸,桐子大。每百丸,溫水下。

解酒化毒丹(雲林制),治飲酒過多,遍身發熱,口乾煩渴,小便亦少。

白話文: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將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只需微微發汗,就可以去除酒醉的症狀。

「按此方,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痛飲。此藥性味辛溫,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故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 這段話表示,這個方法是為了不得已的情況而使用的,不能依靠它來天天酗酒。這藥物性質溫暖辛辣,偶然因為酒醉而服用,不會損傷本元。這是因為酒醉的緣故。如果經常服用,會影響人的壽命。

「治傷酒食法,心中酒食停積,一切腹下脹滿不消,用鹽花擦牙,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 這段話表示,對於飲食過量造成的腹部脹滿不消,可以使用鹽花擦牙,再用溫水漱口,這樣進行三次,效果如同熱湯潑在雪上,能快速消腫。

葛黃丸,治飲酒過度,酒積蘊於胸中,以致吐血衄血;及時令酷暑,上焦積熱,忽然吐血垂死者。葛花(即上好白粉葛,一兩),黃連(四兩)」 這段話表示,葛黃丸能治療過度飲酒導致的胸中積聚的酒毒,可能引起吐血或鼻血。在炎熱的季節,上焦積熱,也可能突然吐血。配方包括一兩上等的白粉葛葛花和四兩黃連。

「上末,用大黃熬膏作丸,桐子大。每百丸,溫水下。」 這段話表示,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大黃熬製的膏狀物,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顆,用水溫熱後吞服。

「解酒化毒丹(雲林制),治飲酒過多,遍身發熱,口乾煩渴,小便亦少。」 這段話表示,解酒化毒丹能夠治療過度飲酒引起的全身發熱、口乾、口渴和尿量減少的症狀。

白滑石(水飛,一斤),白粉葛(三兩),大粉草(三兩)

上為末,不拘時,冷水調下三錢,日進兩三次。

又方,治酒後傷風,身熱頭痛。以防風通聖散,加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水煎溫服。

白話文:

將滑石(研磨成細粉,一斤),白粉葛(三兩),大粉草(三兩)混合研磨成粉末。不分時間,用冷水調和三錢服用,一天服用兩到三次。

另外,治療飲酒後傷風,身體發熱頭痛,可用防風通聖散,再加入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水煎溫服。

2. 郁證

脈多沉伏,或澀或芤。

《內經》曰:木鬱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金鬱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蓋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

此為傳化失常。六郁者,氣、濕、熱、痰、血、食是也。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氣鬱,胸脅痛,脈沉澀,用香附(童便浸炒)、蒼朮、撫芎。

白話文:

脈證治

脈象多沉伏,或澀或虛弱。

《黃帝內經》說:木氣鬱結,要疏通它,可用吐法,讓氣機條達。火氣鬱結,要發散它,可用汗法,讓火氣疏散。土氣鬱結,要瀉泄它,可用下法,讓土氣不致壅滯。金氣鬱結,要滲泄它,可用利尿解表法,使金氣宣通。水氣鬱結,要抑制它,可用抑法,制止水氣上逆。這是治療五氣鬱結的要旨。

總之,鬱結是指氣機凝聚,不能宣泄。應該升的升不上去,應該降的降不下來,應該變化的也不能變化。這是氣機傳化失常的表現。

六種鬱結包括:氣、濕、熱、痰、血、食。

丹溪翁說:氣血調和,百病不生,一旦出現鬱結,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氣鬱則胸脅疼痛,脈象沉澀,可用香附(童便浸炒)、蒼朮、川芎治療。

濕鬱,周身走痛,或關節病,遇陰寒則發,脈沉緩,用蒼朮、川芎、白芷、茯苓、羌活、防風、柴胡。

熱鬱,目瞀,小便赤,脈沉數,用梔子、青黛、香附、蒼朮、撫芎、黃芩、天花粉。

痰鬱,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用海石、南星、香附、栝蔞仁、貝母、竹瀝、薑汁。

白話文:

濕氣鬱結,全身痠痛,或患有關節疾病,遇冷則加重,脈象沉緩,可用蒼朮、川芎、白芷、茯苓、羌活、防風、柴胡。

熱氣鬱結,視力模糊,小便赤黃,脈象沉而數,可用梔子、青黛、香附、蒼朮、川芎、黃芩、天花粉。

痰濕鬱結,活動就喘,寸脈沉而滑,可用海石、南星、香附、栝蔞仁、貝母、竹瀝、薑汁。

血鬱,四肢無力,能食,便紅或黑,脈沉而澀,用桃仁泥、紅花、牡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

食鬱,噯酸,飽悶,畏聞食氣,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用蒼朮、香附、山楂、神麯、枳實。

六郁湯,開諸郁之總司也。

香附(童便浸炒),蒼朮(米泔浸炒),神麯(炒),山梔仁(炒黑),連翹,陳皮,撫芎,貝母(去心),枳殼(炒),白茯苓,蘇梗(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如果血液鬱結,會導致四肢無力,雖然能吃,但排泄物呈紅色或黑色,脈象沉而澀,可以用桃仁、紅花、牡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來治療。

如果飲食鬱結,會出現噯氣泛酸、飽脹、聞到食物味道就反胃等症狀,脈象人迎平和,氣口脈緊而有力,可以用蒼朮、香附、山楂、神麴、枳實來治療。

治療這兩種情況的藥方叫做「六郁湯」,可以治療各種鬱結症狀。

六郁湯的藥材包括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制)、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制)、神麴(炒制)、山梔仁(炒至黑色)、連翹、陳皮、川芎、貝母(去掉心)、枳殼(炒制)、白茯苓、蘇梗(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熱,加柴胡、黃芩。血鬱,加桃仁泥、紅花。濕鬱,加白朮、羌活。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山楂、砂仁。

加味越鞠丸,解諸鬱火痰氣,開胸膈,進飲食。

蒼朮(米泔浸,薑汁炒,四兩),撫芎(四兩),香附(童便浸炒,四兩),神麯(炒,四兩),梔子(炒黑,四兩),橘紅(一兩五錢),白朮(炒,一兩半),黃芩(炒,一兩半),山楂(去核,蒸熟,一兩半)

白話文:

先將藥方煎煮服用一劑,如果有痰,就加入南星、半夏;有熱,就加入柴胡、黃芩;血瘀,就加入桃仁泥、紅花;濕鬱,就加入白朮、羌活;氣鬱,就加入木香、檳榔;食積,就加入山楂、砂仁。

加味越鞠丸能解鬱火、痰、氣,開胸膈,促進食慾。

藥方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用薑汁炒,四兩)、川芎(四兩)、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四兩)、神曲(炒,四兩)、梔子(炒至黑色,四兩)、橘紅(一兩五錢)、白朮(炒,一兩半)、黃芩(炒,一兩半)、山楂(去核,蒸熟,一兩半)。

上為末,稀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越鞠保和丸,〔批〕(按此方治諸郁之妙劑也),扶脾開鬱,行氣消食,清熱化痰。

蒼朮(米泔浸三宿,炒,一兩),撫芎(酒洗,一兩),神麯(炒,一兩),香附(童便浸炒,一兩),梔子(炒,五錢),陳皮(一兩),半夏(炮,一兩),白茯苓(一兩),連翹(五錢),萊菔子(炒,五錢),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三兩),黃連(酒炒,一兩),山楂(去核,二兩),木香(五錢),當歸(酒洗,一兩)

白話文:

製成末狀,用稀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湯送服。這方子是治療各種鬱結的妙方,可以扶助脾胃,開解鬱氣,行氣消食,清熱化痰。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浸泡三夜後炒,一兩)、撫芎(酒洗,一兩)、神麯(炒,一兩)、香附(童便浸泡後炒,一兩)、梔子(炒,五錢)、陳皮(一兩)、半夏(炮製,一兩)、白茯苓(一兩)、連翹(五錢)、萊菔子(炒,五錢)、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三兩)、黃連(酒炒,一兩)、山楂(去核,二兩)、木香(五錢)、當歸(酒洗,一兩)。

上為末,薑汁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或酒下亦可。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草藥配方需研磨成粉末狀,然後用薑汁浸泡。再使用蒸餅作為丸狀藥物的基底,使丸子大小類似桐子。每次服用時,應取五十顆這樣的丸子,並搭配清淡的薑湯飲用;若偏好,亦可用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