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傷食

氣口脈緊盛為傷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又曰:氣口脈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蓋飲食填塞胸中,太陽之分野,肝木之氣,鬱而不伸,故必吐以達之,然傷有輕重,必甚而至於兩手尺脈絕無者,乃用瓜蒂散吐之。不則或以指,或以鵝翎蘸桐油膽礬探吐之,免致夭枉之患也。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臟腑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氣,如敗卵臭。時復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瘧狀,皆其症也。凡傷食必惡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導之劑。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白話文:

脈象與證候:傷食

脈象:

氣口脈緊而盛,表示傷食。食物未消化,脈象浮滑而快速。經書記載: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此人應該吐,不吐則會死亡。又說: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表示食傷太陰。因為飲食堆積在胸中,太陽經的氣血被阻,肝木之氣鬱結不舒,所以必須嘔吐來疏通。但傷食的程度不同,如果嚴重到兩手尺脈完全消失,則需服用瓜蒂散來催吐。否則,可以使用手指或鵝翎沾桐油與膽礬探吐,避免病情惡化導致死亡。

證候:

《病源》記載:宿食不消化,是因為臟腑虛弱,寒氣停留在脾胃之間,導致穀物無法消化。宿食未消,又吃新食物,脾氣本來就弱,無法磨化食物,導致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中無法消化。患者会出现腹胀气急、胸膈痞塞、咽酸噯气、有如败卵般的臭味,还会伴有畏寒发热,或头痛如疟疾等症状。凡是傷食者,必定厭惡進食,胸中感覺有異物,應該使用消導的藥物治疗。如果伤食伴隨外感,不可單獨治療傷食,應服用行氣香蘇散,同時治療。

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也。五苓散、葛花解酲湯、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如消導。重者,宜吐。宜下,枳朮丸、保和丸、備急丹之類,量輕重擇用。

白話文:

喝水受傷,屬於無形之氣受損,應該發汗利尿,讓水氣上下分開消散。像是五苓散、葛花解酲湯、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都可以用。吃東西受傷,屬於有形之物受損,應該減少進食,其次就是幫助消化。嚴重的話需要催吐或瀉下,像是枳朮丸、保和丸、備急丹等藥物,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行氣香蘇散(三山陳氏方)〔批〕(按此方治內傷、外感、七情、四氣,和解表裡之劑)

治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痠痛,七情氣逆,嘔吐泄瀉,飲食不下等症。

紫蘇(一錢),柴胡(八分),陳皮(八分),香附(醋炒,一錢),烏藥(八分),川芎(八分),羌活(八分),枳殼(八分),蒼朮(八分),麻黃(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行氣香蘇散」是三山陳氏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內傷、外感、七情、四氣,具有和解表裡的作用。適用於因食用生冷厚味、堅硬食物導致的胸腹脹滿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引起的發熱惡寒、全身酸痛,還有七情氣逆、嘔吐腹瀉、飲食不下的症狀。 方劑組成包括:紫蘇、柴胡、陳皮、香附(醋炒)、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外感風寒,加蔥白三根;內傷飲食,加神麯、山楂各一錢。

消滯丸,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聚,消癥瘕。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功效甚妙。

黑牽牛(頭末,二兩),香附(炒,一兩),五靈脂(一兩)

上共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寬中丸,治一切飲食不消,腹脹發熱之症。

白話文:

將生薑切片,三片煎水溫服。如果是外感風寒,可以加蔥白三根;如果是內傷飲食,可以加神麴、山楂各一錢。消滯丸能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聚、消癥瘕,藥性平和,功效顯著。將黑牽牛頭末二兩、香附炒一兩、五靈脂一兩研末,用醋糊做成豆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寬中丸專治一切飲食不消、腹脹發熱的症狀。

山楂(蒸過,去核,曝乾)

上為末,每服五錢,米湯調下。

利氣丸(方見氣門)〔批〕(按此方消導積熱之劑)

備急丸,治胃中停滯寒冷之物,及諸心腹卒痛。

大黃,乾薑,巴豆(去油,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丸數。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痛如刀刺,氣急口噤,屍厥卒死者,以熱酒灌下。或口噤,以木棒撐起牙關,令下咽,須臾瘥,未瘥,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須折齒灌之,令人為妙。忌豬肉、冷水、肥膩之物。

白話文:

將山楂蒸過,去核,曬乾,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米湯調服。此為利氣丸,方劑見於氣門篇。此方主要作用是消導積熱。備急丸用於治療胃中停滯寒冷之物,以及心腹突然疼痛。用大黃、乾薑、巴豆(去油)等份,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溫水送服,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丸藥數量。如果出現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疼痛如刀刺、呼吸急促、口噤、昏迷等症狀,可以用熱酒灌服。如果口噤,可以用木棒撐開牙關,讓藥物吞服。服用後很快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服用三丸,直到腹中鳴轉,吐下後就痊癒。如果口噤,可以用牙齒灌藥,效果最佳。忌食豬肉、冷水、油膩的食物。

化滯丸,〔批〕(按此方通利冷積之劑),理一切氣,化一切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涸,磨之自消;暴積乍留,導之自去。

木香(二錢),丁香(二錢),青皮(二錢),陳皮(二錢),黃連(二錢),半夏(為末,薑汁和餅,陰乾,二錢),三稜(五錢,火煨),蓬朮(五錢,火煨)

以上八味俱為末。

巴豆(六錢,去心膜,以瓦器盛醋,浸一宿,熬至醋乾,研)

白話文:

化滯丸,是通利冷積的藥方,可以理氣化積。它能改變體內環境,通暢阻塞,又能調和陰陽,補瀉兼備。久積難消的,可以慢慢磨去;新積的,可以快速導出。藥方由木香、丁香、青皮、陳皮、黃連、半夏、三稜和蓬朮組成,研為細末;另以巴豆去心膜,浸醋熬乾研末,混合使用。

烏梅(五錢,取肉焙乾為末,用水醋熬膏,調前藥為丸)

烏梅膏和丸黍大,每服五丸,或七丸至十丸,量虛實用。欲通則用熱湯。欲止則用冷水。常服磨積,不欲通泄,津液嚥下,或空心陳皮湯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之物,取本汁飲下。因食吐不止,津液下。小腸氣痛,茴香酒下。食瀉不休,及霍亂吐瀉,新汲水下。

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心痛,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若欲宣通,滾薑湯下,仍加丸子。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即止。

白話文:

烏梅丸的製作與服用方法:

藥方:

  • 烏梅(五錢,取肉焙乾研磨成粉末,用醋水熬煮成膏,再將前述藥物混合製成丸子)

用法:

  • 烏梅膏丸子,每服五丸,或七丸至十丸,依身體虛實狀況調整服用量。
  • 欲通便則用熱湯送服。
  • 欲止瀉則用冷水送服。
  • 長期服用可磨去積聚,不需頻繁通便。
  • 吞服藥丸後,可飲用陳皮湯,或空腹飲用陳皮湯送服藥丸。
  • 停食飽悶時,可飲用枳殼湯送服藥丸。
  • 若有積聚之物,可飲用藥丸的汁液。
  • 食後嘔吐不止,可飲用藥丸的汁液。
  • 小腸氣痛,可飲用茴香酒送服藥丸。
  • 食瀉不止,或霍亂吐瀉,可飲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藥丸。

其他:

  • 赤痢,可飲用冷甘草湯送服藥丸。
  • 白痢,可飲用冷乾薑湯送服藥丸。
  • 心痛,可飲用菖蒲湯送服藥丸。
  • 各種氣痛,可飲用生薑陳皮湯送服藥丸。
  • 若需宣通,可飲用滾薑湯送服藥丸,並同時服用丸子。
  • 若服藥後未排便,可再次服用。若排便次數過多,可立即飲用一口冷水止瀉。

婦人血氣痛,當歸酒下,有孕不宜服。小兒量歲數加減用。疳積常服,不拘時候,米飲下三、五丸。

保和丸,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一切飲食所傷,胸膈滿悶不安;或腹中有食不化;或積聚痞塊,多服日漸消散,大有效驗。

白朮(五兩),陳皮(洗,三兩),半夏(泡,三兩),茯苓(三兩),神麯(三兩,炒),山楂肉(三兩),連翹(二兩),香附(醋炒,二兩),厚朴(姜炒,二兩),蘿蔔子(二兩),枳實(炒,一兩),麥芽(炒,一兩),黃連(姜炒,一兩),黃芩(酒炒,二兩)

白話文:

婦女如果血氣疼痛,可以喝當歸酒,但懷孕的婦女不能服用。小孩服用時要根據年齡加減用量。如果孩子有疳積,可以經常服用,不分時間,用米湯送服三到五丸。

保和丸可以消痰利氣,扶助脾胃,促進飲食消化。各種飲食所引起的傷害,例如胸膈滿悶、不安,或是腹部有食物積滯不消化,或是有積聚痞塊,都可以服用保和丸,多服用一段時間後,積聚就會逐漸消散,療效顯著。

保和丸的藥方是:白朮五兩、陳皮三兩(洗淨)、半夏三兩(泡製)、茯苓三兩、神麴三兩(炒)、山楂肉三兩、連翹二兩、香附二兩(醋炒)、厚朴二兩(薑炒)、蘿蔔子二兩、枳實一兩(炒)、麥芽一兩(炒)、黃連一兩(薑炒)、黃芩二兩(酒炒)。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清送下。

理氣健脾丸(高大尹傳)

白朮(土炒,六兩),歸身(酒洗,六兩),陳皮(洗,三兩),白茯苓(三兩),黃連姜炒,二兩),香附(醋炒,二兩),枳實(麩炒,二兩),桔梗(一兩五錢),山楂(去核,二兩),半夏(姜炒,二兩),神麯(炒,二兩),木香(五錢)

上末,荷葉煮飯為丸,梧子大。每用百丸,白湯下。

三補枳朮丸,〔批〕(按此方半消半補,平和之劑),化痰清熱。健胃補脾,消食順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可以加到七、八十丸,飯後用茶水送服。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煮飯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湯送服。

白朮(土炒,二兩),陳皮(去白,一兩),枳實(麩炒,一兩),黃連(姜炒,五錢),黃芩(酒炒,五錢),黃柏(鹽炒,一兩),貝母(去心,八錢),白茯苓(五錢),神麯(炒,五錢),山楂(去核,五錢),麥芽(炒,三錢),香附(醋炒,五錢),砂仁(一錢),桔梗(二錢),連翹(二錢),甘草(炙,三錢)

上末,荷葉煮飯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薑湯下。

白話文:

藥方:

  • 白朮(土炒,二兩)
  • 陳皮(去白,一兩)
  • 枳實(麩炒,一兩)
  • 黃連(姜炒,五錢)
  • 黃芩(酒炒,五錢)
  • 黃柏(鹽炒,一兩)
  • 貝母(去心,八錢)
  • 白茯苓(五錢)
  • 神麴(炒,五錢)
  • 山楂(去核,五錢)
  • 麥芽(炒,三錢)
  • 香附(醋炒,五錢)
  • 砂仁(一錢)
  • 桔梗(二錢)
  • 連翹(二錢)
  • 甘草(炙,三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荷葉包裹煮飯,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