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9)

1. 㿗疝

枳殼,陳皮,香附,蒼朮,麻黃,香薷,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三稜,莪朮,川楝子,玄胡索,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熱服。

文蛤散,治偏墜氣神效。

五倍子(五、六個,燒存性)

上為末,陳酒調服,以醉為度。

神消散(秘方),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

山梔子(鹽水炒黑色,一兩),益智仁(炒,七錢),橘核(炒,一兩),青皮(香油炒,六錢),檳榔(一錢),荔枝核(八錢),小茴香(鹽水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燒酒調服。如不用酒,以燈心草煎湯,加鹽少許,調服立效。

茴香安腎湯(太醫院傳),治左邊偏墜,丸如雞、鴨子。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澤瀉(七分),茴香(一錢,炒),破故紙(一錢),黃柏(八分),木香(五分),檳榔(一錢),烏藥(一錢),香附(一錢,童便浸經宿),砂仁(一錢),玄胡索(五分),升麻(三分),甘草(炙,五分),荔枝核(一錢)

上銼一劑,飢時服。

三香酒(秘方),治偏墜氣。

南木香(三錢),小茴香(三錢),八角茴香(三錢),川楝肉(三錢)

上合一服,鍋內炒四味,入蔥白、蓮鬚五根,水一碗,淬入鍋,將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陳酒半碗,合和入炒鹽一茶匙,空心熱服,神效。

四聖散(秘方),治疝氣,外腎腫脹。

小茴香(炒),穿山甲(炒),全蠍(炒),南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酒調,一服痛止。

木香金鈴丸(嚴憲副傳),治外腎腫痛,諸般疝氣,一服立效。

木香,乳香,沒藥,大附子(麵裹火煨),小茴香(鹽炒),川楝肉,玄胡索,全蠍,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陳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酒送下。

大小茴香丸(長葛李大尹傳),治疝氣如神。

大茴香(一兩),小茴香(一兩),吳茱萸(一兩),川楝子(一兩),川椒(一兩)

上共為末,連須蔥頭八兩,同藥搗成餅子,曬乾,用黏米五合,同藥餅研碎,微火炒黃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忌發氣物。

茴香丸,治疝氣神效。

茯苓(二兩,炒),白朮(二兩,炒),山楂(二兩,炒),枳實(八錢),八角茴香(一兩,炒),吳茱萸(一兩,炒),橘核(三兩,炒),荔枝核(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重一錢五分大,空心細嚼,薑湯送下。

灸法,治一偏墜氣痛。

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即時上去。

白話文:

㿗疝

以下列出數種古代中醫治療疝氣的方劑:

方劑一: 此方使用枳殼、陳皮、香附、蒼朮、麻黃、香薷、豬苓、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三稜、莪朮、川楝子、玄胡索、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後,以生薑、蔥白煎水沖服。

方劑二(文蛤散): 此方主治疝氣偏墜,使用五倍子(燒存性)研磨成粉末,以陳酒調服,直至微醺。

方劑三(神消散): 此方為秘方,主治各種疝氣及外腎腫脹疼痛,使用鹽水炒黑的山梔子、炒益智仁、炒橘核、香油炒青皮、檳榔、荔枝核、鹽水炒小茴香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少量,以燒酒或加鹽的燈心草煎湯送服。

方劑四(茴香安腎湯): 此方為太醫院傳方,主治左側疝氣偏墜,藥材包含人參、白朮、白茯苓、澤瀉、炒茴香、破故紙、黃柏、木香、檳榔、烏藥、童便浸泡過的香附、砂仁、玄胡索、升麻、炙甘草、荔枝核等,研磨成粉末後,空腹服用。

方劑五(三香酒): 此方為秘方,主治疝氣偏墜,使用南木香、小茴香、八角茴香、川楝肉等藥材,與蔥白、蓮鬚一起煎煮,加入陳酒及炒鹽後空腹服用。

方劑六(四聖散): 此方為秘方,主治疝氣及外腎腫脹,使用炒小茴香、炒穿山甲、炒全蠍、南木香等等分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陳酒送服,一次服用即可止痛。

方劑七(木香金鈴丸): 此方為嚴憲副傳方,主治外腎腫痛及各種疝氣,藥材包含木香、乳香、沒藥、麵裹火煨的大附子、鹽炒小茴香、川楝肉、玄胡索、全蠍、人參等等分藥材,製成丸藥,以陳酒送服。

方劑八(大小茴香丸): 此方為長葛李大尹傳方,主治疝氣,藥材包含大茴香、小茴香、吳茱萸、川楝子、川椒、蔥頭,製成丸藥,以鹽湯或酒送服,忌食發氣食物。

方劑九(茴香丸): 此方主治疝氣,藥材包含炒茯苓、炒白朮、炒山楂、枳實、炒八角茴香、炒吳茱萸、炒橘核、荔枝核,製成蜜丸,以薑湯送服。

方劑十(灸法): 此法主治疝氣偏墜疼痛,使用蓖麻子研末敷貼於頭頂囟門,並將患者雙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雙手中指指縫處,再於此處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