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4)
1. 病機賦
竊謂臣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里、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熱、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清溫失度,頃刻人亡。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熔。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臟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泄、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症或盪滌而或銷熔。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當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陰虛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白話文:
我認為醫學雖然是小道,卻關係著生死,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變通,不應該固執。要明白藥、脈、病、治療的道理;仔細觀察、聽聞、詢問、把脈的情況。藥物推究寒、熱、溫、涼、平和的屬性,辛、甘、淡、苦、酸、鹹的滋味,上升、下降、浮散、沉降的藥性,以及宣散、疏通、瀉下、補益的功能;脈象要研究浮、沉、遲、數、滑、澀的形狀,以及代表表、裡、寒、熱、實、虛的反應,並注意平和的脈象和弦、鉤、毛、石等脈象的順逆。用藥要考慮君、臣、佐、使的配伍,診脈要區分老人、小孩、瘦人、胖人的差異。
藥物是天地精華,用藥要切合病情,脈象是氣血的外在表現,脈象貴在有神氣。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有風、寒、暑、熱、燥、火的病機,治療則運用宣散、疏通、瀉下、補益、滑利、澀滯、濕潤、乾燥、厚重、輕靈的藥物,外感和內傷的病因不同,寒證和熱證的表現也不一樣。外感適合用瀉法,而內傷則適合用補法,寒證可以用溫法,而熱證則可以用清法。補瀉得當,很快就能治好病;清溫失調,頃刻間就可能致命。
外感風寒,應該根據經絡來疏散病邪;內傷飲食,可以用調理脾胃的方法來消化積滯。胃的陽氣主管氣的運行和食物的納入,陽氣常常有餘;脾的陰液主管血液的運行和運化,陰液常常不足。胃是六腑的根本,脾是五臟的源頭。胃氣虛弱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脾陰充足則能抵禦各種邪氣。調理脾胃是醫學的王道,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疾病多因為寒冷、氣鬱而引起,氣鬱會發熱,或者因為七情激動而引發火氣,火氣會產生痰,也可能因為活動或靜止的方式不當而感受暑邪,或者因為淋雨而感受濕氣,也可能因為飲食不當而產生濕熱,還可能因為房事過度而引動相火。要制伏相火,就要滋養體內的真陰;要去除濕熱,就必須用燥濕健脾胃的方法。
外在的濕邪適合用發散的方法,內在的濕邪適合用滲濕的方法。陽暑可以用清熱的方法,陰暑可以用散寒的方法。要尋找火和痰,根據多少來治療;要辨別表證和裡證,選擇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痰因火而生,所以治療要先清火;火因氣而生,所以理氣是根本。治療火,輕微的可以降火,嚴重的則要順應火的特性而用升散的方法消除;理氣,輕微的要調理,嚴重的要追溯根源並用發散的方法。實火可以用瀉法,可以瀉表,也可以瀉里;虛火適合用補法,可以補陰,也可以補陽。
突然發生的病叫做火,奇怪的病叫做痰。寒、熱、濕、燥、風五種病邪引起的痰不一樣;溫、清、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不同。有的因為火而生痰,有的因為痰而生火。有的因為鬱結很久而變成病,有的因為生病很久而導致鬱結。金、木、水、火、土五種鬱結要區分清楚;疏泄、挫折、通達、發散、奪取五種方法要仔細審查。鬱結會產生火和痰而導致疾病,也會耗氣耗血而導致虛弱。疾病有輕有重,治療有順有逆。
輕微的病可以逆向治療,嚴重的病則要順應病勢攻邪。疾病有本有標,急的時候先治標,緩慢的時候再治本。治療方法分攻補,虛弱的時候用補法,實證的時候用攻法,年輕力壯新發的病,主要用攻法;年老體衰久病的,則要考慮兼顧補法。久病的人既要補虛,也要解鬱,陳年的積病,要用盪滌或消磨的方法來治療。積滯在胃腸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癒,腫塊在經絡的,可以用消散的方法痊癒。婦女氣滯於血,適合用開血行氣的方法;男子陽氣多於陰氣,可以補陰來配合陽氣。
肉蓯蓉、山藥是男子補益的佳品;香附、砂仁是婦女的至寶。氣病和血病要分清楚;陽虛和陰虛不要搞混。陽虛引起的氣病,白天病情較重,晚上較輕;血病引起的陰虛,白天病情較輕,晚上較重。陽虛會產生寒,寒會產生濕,濕會產生熱;陰虛會產生火,火會產生燥,燥會產生風。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會產生火,火逼迫血液而使經脈錯亂運行;陰液過盛而陽氣不足會產生寒,寒使氣滯而導致全身浮腫。
陽虛的人怕冷,陰虛的人身體內發熱。補陽氣用甘溫的藥物,滋陰血用苦寒的藥物。調氣適合用辛涼的藥物,和血必須用辛熱的藥物。陽氣是陰血運行的引導,陰血是陽氣所依賴的根本。陽虛要補陽,陰虛要滋陰;氣病要調氣,血病要和血。陰陽兩虛的時候,要先補陽,陽氣產生了陰液也會隨之增長;氣血都有病的時候,只要調理氣,氣運行了血液也會隨之流動。要藏冰來防止陽氣過盛,要滋養水來抑制心火過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