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1. 卷之四
2. 中濕
脈
經云: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又曰:或澀或細,或緩或濡,皆可得而斷。
證
夫濕之為病,所感不同。有從外感而得之者,有從內傷而得之者。若居處卑濕之地,與夫道途沖斥風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出沾衣,皆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醺酩,多食柑橘瓜果之類,皆濕從內傷也。
濕之中人,入皮膚為頑麻,入氣血為倦怠,入肺為喘滿,入脾為濕痰腫脹,入肝為脅滿而肢節不利,入腎則腰疼胯痛,身如板夾,腳如砂墜,入腑則麻木不仁,入臟則舒伸不得,而肢體強硬。又云:濕本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月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滯而生濕也。
治
因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羌活、防風、酒炒黃芩,去風行濕,蓋風能勝濕故也。大抵宜發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
方
獨活寄生湯,〔批〕(按此方補虛除濕之劑)
治腎氣虛弱,坐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或當風取涼過度,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行步艱辛,及白虎歷節風。
獨活(一兩五錢),桑寄生(三兩,如無,以續斷代之),當歸(一兩五錢),川芎(一兩五錢),白芍(一兩五錢),熟地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茯苓(一兩),牛膝(酒浸,一兩),杜仲(酒炒,一兩),秦艽(去蘆,一兩),細辛(一兩),防風(去蘆,一兩),桂心(一兩),甘草(炙,三錢)
上銼,每服一兩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婦人帶下,作腰腿痛,合平胃散,加附子、小茴香。
羌活勝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獨活(七分),防風(五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藁本(一錢),蒼朮(一錢),川芎(八分),蔓荊子(八分),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升陽除濕湯,治濕鬱在下,此湯升以散之。
升麻(一錢),柴胡(一錢),防風(一錢),茯苓(八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蒼朮(一錢),陳皮(八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一大片,水煎服。
經驗白朮酒(秘方),治中濕遍身疼痛,難以轉側。
白朮(去蘆,一兩)
上銼一劑,無灰老酒一鍾半,煎一鍾,去渣溫服。
白話文:
[中濕]
脈象
醫書上說:脈象浮而且緩,代表濕氣在身體表面;脈象沉而且緩,代表濕氣在身體內部。如果脈象呈現弦而緩,或者緩而浮,都表示是風邪和濕氣互相搏擊的現象。另外,脈象如果呈現澀、細、緩或濡,也都可以作為判斷濕氣的依據。
病症
濕氣導致的疾病,感受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從外感而來的,有些是從內傷而來的。如果居住在潮濕的地方,或是經常在風雨中行走,或從事勞動辛苦的人,汗出沾濕衣服,這些都是從外感受濕氣的情況。如果經常飲酒過量,或是吃太多柑橘瓜果之類的食物,這些都是從內部損傷而導致濕氣的情況。
濕氣侵入人體,如果停留在皮膚,會導致皮膚麻木;如果侵入氣血,會導致身體疲倦無力;如果侵入肺部,會導致喘氣和胸悶;如果侵入脾臟,會導致痰濕和水腫脹大;如果侵入肝臟,會導致脅肋脹滿和肢體關節活動不利;如果侵入腎臟,會導致腰部和胯部疼痛,身體僵硬像被木板夾住一樣,腳像灌了沙子一樣沉重;如果侵入腑,會導致麻木不仁;如果侵入臟,會導致身體無法伸展,肢體僵硬。還有一種說法是:濕氣本來是屬於土氣,火熱能夠產生濕土,所以夏天萬物都濕潤,秋天涼爽萬物就乾燥。濕病本身不是自己產生的,是因為體內有熱而導致濕氣鬱積,無法通過水道正常排出,所以導致脾臟功能停滯而產生濕氣。
治療
因為濕氣會產生痰,所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羌活、防風和用酒炒過的黃芩,來祛風除濕,因為風能夠驅散濕氣。大體上,應該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式,使身體上下都能將濕氣排出,這是治療濕氣的方法。
藥方
- 獨活寄生湯:這個方子是補虛和祛除濕氣的藥方。
主治腎氣虛弱,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導致腰背拘急,筋脈攣縮,骨頭疼痛。或是因為感受風寒過度,導致風邪侵入腳和膝蓋,引起半身不遂、冷痛麻痹、肢體軟弱無力、疼痛。或腰痛牽引、行走困難,以及白虎歷節風(類似關節炎)。
藥材包括:獨活、桑寄生(如果沒有可以用續斷代替)、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去除蘆頭)、茯苓、牛膝(用酒浸泡過)、杜仲(用酒炒過)、秦艽(去除蘆頭)、細辛、防風(去除蘆頭)、桂心、炙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五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婦女有白帶、腰腿疼痛的情況,可以合併使用平胃散,再加入附子和小茴香。
- 羌活勝濕湯:主治風邪和濕氣相互搏擊,導致全身疼痛。
藥材包括:羌活、獨活、防風、升麻、柴胡、藁本、蒼朮、川芎、蔓荊子、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後溫服。
- 升陽除濕湯:主治濕氣鬱積在下,用這個方子可以升發陽氣來散開濕氣。
藥材包括:升麻、柴胡、防風、茯苓、豬苓、澤瀉、蒼朮、陳皮。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加入一大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 經驗白朮酒(秘方):主治濕氣侵入全身,導致疼痛難以翻身。
藥材包括:白朮(去除蘆頭)。
將白朮切碎成一劑,用沒有灰的老酒一杯半,煎煮剩下一杯,去除藥渣後溫服。
3. 燥證
脈
燥脈澀而緊,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證
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故燥氣在裡,耗其津液,則大便秘結,消渴生焉,血脈枯而氣亦滯也。或過食辛辣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燥結有時。或風燥於表,鍾於皮膚,皮毛燥澀,乾疥爪枯,勁強緊急,口噤善伸數欠。或時惡寒,筋惕而搐,涎溢胸膈,燥爍瘛瘲,昏冒僵仆,皆由陰血衰少,不能制火,火熾剋金,金受邪則不能平木,以致肝氣獨盛,風邪內生,而成此疾矣。
治
治之之法,以辛潤之,以苦泄之。因虛者,滋陰養血,因火者,瀉火軟堅;因風者,消風散結。此三者,乃治燥證之大法也。
方
四物湯,治燥氣在裡,津液枯涸,便閉消渴等症。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川芎(八分),生地黃(二錢),加桃仁(二錢),大黃(煨,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通幽湯,治燥熱內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閉結。
當歸(一錢五分),熟地黃(二錢),升麻(八分),紅花(一錢),甘草(一錢),桃仁泥(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調檳榔末一錢下。
白話文:
脈象
燥證的脈象表現為脈搏澀而緊,或者浮在表面而像琴弦一樣繃緊,也可能中間空虛而兩邊有力。
病症
醫書上說:「凡是乾澀、枯竭、乾硬、皮膚像開裂一樣的情況,都屬於燥證。」所以,燥氣在身體內部,會消耗身體的津液,導致大便乾結、口渴等症狀,同時血液也會枯竭,氣的運行也會受到阻礙。有時因為過量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助長體內的火邪,潛伏在血液中,消耗身體的陰液,使得津液減少,導致燥結的情況時常發生。或者因為風燥之邪侵襲體表,停留在皮膚上,導致皮膚乾燥粗糙,出現乾瘡、指甲枯槁、筋骨強硬,肌肉緊張,甚至出現牙關緊閉,頻繁地伸懶腰和打哈欠等症狀。有時候會感到怕冷,筋脈跳動抽搐,口水過多,胸膈不適,嚴重時會出現抽搐、昏迷、僵硬倒地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體內陰血不足,無法制約火氣,火氣旺盛而剋制肺金,導致肝氣過於旺盛,產生內風,最終形成此類疾病。
治療
治療燥證的方法,可以用辛味藥來滋潤,用苦味藥來瀉火。對於因虛引起的燥證,要滋養陰血;對於因火引起的燥證,要瀉火潤燥;對於因風引起的燥證,要祛風散結。這三種方法是治療燥證的主要原則。
藥方
四物湯,用於治療燥氣在身體內部,津液枯竭,大便不通暢,口渴等症狀。
藥材:當歸(1.5錢),白芍(1錢),川芎(8分),生地黃(2錢),加入桃仁(2錢),大黃(煨過,2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溫服。
通幽湯,用於治療燥熱內盛,血液耗損,導致大便閉結。
藥材:當歸(1.5錢),熟地黃(2錢),升麻(8分),紅花(1錢),甘草(1錢),桃仁泥(2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煎好後加入檳榔末1錢一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