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雜病賦
斯先腎之秘妙,啟後進之無傳。所謂夏傷於暑,秋必作瘧。近而暴者,即時可廖;遠而痎者,三日一發。若癉瘧但用清肌,在陰分勿行截藥。人參養胃,治寒多熱少而虛;柴胡清脾,理熱多寒少而渴。自汗陽虧,盜汗陰弱。嗽而無聲有痰兮,脾受濕侵,咳而有聲無痰兮,肺由火爍。
霍亂有寒有暑,何《局方》議乎辛溫?積聚有虛有實,豈世俗偏於峻削?當知木鬱可令吐達;金鬱泄而土鬱奪,水鬱折而火鬱發。泄發即汗利之稱,折奪是攻抑之別。倒倉廩,去陳莝,中州盪滌良方;開鬼門,潔淨府,上下分消妙法。如斯瞑眩,反掌生殺,輒有一失,悔噬臍之莫追,因而再逆,恥方成之弗約。
大抵暴病非熱,久病非寒。臀背生疽,良由熱積所致;心腹卒痛,卻乃暴寒所幹。五泄五癉因濕熱,惟利水為尚;三消三衄為燥火,若滋陰自安。嘔吐咳逆,咎歸於胃;陰㿗疝瘕,統屬於肝。液歸心而作汗,斂之者黃耆六一;熱內熾而發疹,消之者人參化斑。身不安兮為躁,心不寧兮為煩,忽然寒僵起粟,昏冒者名為屍厥,卒爾跌僕流涎,時醒者號曰癲癇。腹滿吞酸,此是胃中留飲。
胸膨噯氣,蓋緣膈上停痰,欲挽回春之力,當修起死之丹。竊謂陰陽二證,療各不同,內外兩傷,治須審別。內傷外傷,辨口鼻呼吸之情;陰證陽證,察尺寸往來之脈,既明內外陰陽,便知虛實冷熱。曰濁曰帶,有赤有白,或屬痰而或屬火。白於氣而赤於血,本無寒熱之分,但有虛實之說,痢亦同然。
瘀積濕熱,勿行淡滲兜澀湯丸,可用汗下寒溫湧泄。導赤散通小便癃閉,溫白丸解大腸痛結,地骨皮散退勞熱偏宜,青礞石丸化結痰甚捷。火鬱者必捫其肌,胎死者可驗其舌。玄胡、苦楝醫寒疝控引於二丸;當歸、龍薈,瀉濕熱痛攻於兩脅。諳曉陰陽虛實之情,便是醫家玄妙之訣。
當以諸痛為實,諸癢為虛。虛者精氣不足,實者邪氣有餘。泄瀉有腸垢、鶩溏,若滑脫則兜澀為當;腹痛有食積鬱熱,倘陰寒則姜附可施。厥心痛者,客寒犯胃,手足溫者,溫散即已。真頭痛者,入連於腦,爪甲黑者,危篤難醫。結陽則肢腫有準,結陰則便血無疑。足膝屈弱曰腳氣,腫痛者濕多熱甚。
腰痛不已曰腎虛,閃挫者氣滯血瘀。巔頂苦疼,藥尊藁本,鼻淵不止,方選莘荑。手麻有濕痰死血,手木緣風濕氣虛,淋瀝似欲通不通。氣虛者清心蓮子。便血審先糞後糞。陰結者平胃地榆。蓋聞溲便不利謂之類,飲食不下謂之格,乃陰陽有所偏乘,故脈息因而復溢。咳血與嘔血不同,咳血嗽起,嘔血逆來。
吞酸與吐酸各別,吞酸刺心,吐酸湧出。水停心下曰飲,水積脅下曰癖。行水以澤瀉、茯苓,攻癖以芫花、大戟。控涎丹雖云峻利,可逐伏痰;保和丸性味溫平,能消食積。溺血則血去無痛,有痛者自是赤淋。短氣乃氣難布息,粗息者卻為喘急。胃脘當心而痛,要分客熱客寒;遍身歷節而疼,須辨屬風屬濕。
白話文:
雜病賦
人體腎臟的奧妙,後世醫家卻未能完全繼承發揚。例如,夏天受暑熱之氣侵害,秋天就容易得瘧疾。瘧疾發作得急的,當下就能治好;發作得緩慢的,則三日發作一次。治療瘧疾時,只能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切勿在陰寒之症時使用峻猛的藥物。人參能滋養胃氣,治療寒證多於熱證、且體虛的症狀;柴胡能清解脾胃之熱,治療熱證多於寒證、且口渴的症狀。自汗是陽氣不足,盜汗是陰氣虧損。咳嗽沒有聲音但有痰,是脾臟受濕邪侵犯;咳嗽有聲音但無痰,是肺臟受熱邪灼傷。
霍亂有寒熱之分,為何《局方》只論述辛溫之法?積聚也有虛實之別,為何世俗醫家偏好用峻猛的瀉法?應該知道,木氣鬱結可以導致嘔吐;金氣鬱結則洩瀉,土氣鬱結則奪氣,水氣鬱結則折傷,火氣鬱結則發熱。洩瀉與發熱就是汗出、利尿的表現,折傷與奪氣則是攻伐、抑制的不同方法。清理腸胃積滯如同倒空糧倉,去除陳腐之物,是治療腸胃疾病的良方;通利大小便如同打開鬼門關,潔淨身體內府,是上下通暢的妙法。但治療疾病如同翻轉手掌般容易造成生死,稍有差錯就會後悔莫及,如果因此再次用錯方法,更是醫術不精的表現。
總體來說,急性病多半不是寒證,慢性病多半不是熱證。臀部和背部生瘡,多半是熱邪積聚所致;心腹突然劇痛,卻是暴寒侵犯所致。五種瀉痢和五種瘧疾都是濕熱所致,治療時應以利水為主;三消(消渴、消瘦、消渴)和三衄(鼻衄、吐血、便血)都是燥熱所致,應以滋陰為宜。嘔吐、咳嗽、逆氣,都是胃病所致;陰部腫痛、疝氣、積聚,都屬於肝病。汗液由心臟支配而產生,黃耆、六一散能斂汗;體內熱盛而發疹,人參能化解斑疹。身體不安靜是躁動,心神不安靜是煩悶,忽然四肢僵硬、起雞皮疙瘩、昏迷不醒的叫屍厥,突然跌倒、流口水、時而清醒的叫癲癇。腹部脹滿、吞酸,是胃中積液。
胸部脹滿、噯氣,是膈膜以上積痰所致。想要挽回生命的力量,就要學習起死回生的妙法。我認為陰陽兩種證候,治療方法不同;內外兩種損傷,治療要仔細辨別。內傷和外傷,要從口鼻的呼吸情況判斷;陰證和陽證,要從脈象的盛衰來判斷。明白了內外、陰陽,就能知道虛實、寒熱。白帶和赤帶,有的屬痰濕,有的屬熱邪。白帶屬氣,赤帶屬血,本無寒熱之分,只有虛實之別,痢疾也是如此。
瘀血、濕熱,不要使用淡滲、收澀的湯藥,可以用發汗、下瀉、寒溫等方法治療。導赤散能通利小便不通,溫白丸能治療大腸絞痛,地骨皮散能治療勞熱,青礞石丸能化解痰飲。熱邪鬱結的人,要摸摸他的肌膚;胎死腹中的,要觀察他的舌頭。玄胡索、苦楝皮治療寒疝,常配伍在二丸之中;當歸、龍薈能瀉濕熱,治療兩脅疼痛。熟知陰陽虛實,是醫家最高的境界。
一般來說,疼痛多是實證,瘙癢多是虛證。虛證是精氣不足,實證是邪氣過盛。泄瀉有腸垢、水樣便,如果滑脫厲害就要收斂;腹痛有食積、熱邪,如果陰寒厲害就要用薑附子。厥心痛是寒邪犯胃,手腳冰冷,溫散的藥物就能治療;真正的頭痛,是邪氣入腦,指甲發黑,是危重難治的徵兆。陽氣鬱結則肢體腫脹,陰氣鬱結則便血。足膝屈弱叫做腳氣,腫痛者是濕熱過盛。
腰痛不止是腎虛,閃挫傷是氣滯血瘀。頭頂劇痛,用藁本;鼻塞不通,用莘荑。手麻是濕痰、死血,手木是風濕、氣虛,小便淋漓不暢,氣虛者用清心蓮子。便血要先觀察大便後再觀察大便。陰部腫痛用平胃散、地榆。小便不通叫做「類」,飲食不下叫做「格」,都是陰陽失調,所以脈象異常。咳血和嘔血不同,咳血是咳嗽時吐血,嘔血是嘔吐時吐血。
吞酸和吐酸不同,吞酸是酸水刺痛心窩,吐酸是酸水湧出。水停留在心下叫做飲,水積聚在脅下叫做癖。治療水飲用澤瀉、茯苓,治療癖證用芫花、大戟。控涎丹雖然峻猛,能逐除伏痰;保和丸性味平和,能消食積。尿血不痛是尿血,有痛的是赤淋。呼吸短促是氣不足,呼吸粗重是喘急。胃脘心窩痛,要區分是寒邪還是熱邪;渾身關節疼痛,要區分是風邪還是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