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溫疫

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悉由氣運郁發,遷正退位之所致也。

,冬應寒而反溫,春發溫疫,敗毒散主之;春應溫而反涼,夏發燥疫,大柴胡湯主之;夏應熱而反寒,秋髮寒疫,五積散主之;秋應涼而反淫雨,冬發濕疫,五苓散主之。凡溫疫,切不可作傷寒症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

看所中陰陽,而以二方加減和治之,殊為切當。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溫疫。通用羌活沖和湯,治溫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甚速。

凡入溫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則不傳染。出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

一方以雄黃、蒼朮為細末,香油調敷鼻內。或用雄黃末,水調鼻內。雖與病人同臥,亦不相染。

宣聖闢瘟丹,臘月二十四日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者是也。盛淨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歲朝五更時,暖令溫。自幼至長,每人以乳香一小塊,飲水一、二呷嚥下,則一年不患時疫。

神聖闢瘟丹(訣云:聖神闢瘟丹,留傳在世間,正元焚一灶,疫癘自祛蠲)〔批〕(按上方皆預防瘟疫之劑)

蒼朮(為君,倍用),羌活,獨活,白芷,香附,大黃,甘松,三奈,赤箭,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彈子大,黃丹為衣,曬乾,正月初一平旦時焚一炷,闢除一歲瘟疫邪氣。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不正之氣,冬應寒而反熱,夏應熱而反寒,春應溫而反涼,秋應涼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故病者大小無異。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壯熱如火,頭疼身痛,項強睛疼,聲啞腮腫,俗呼浪子瘟,或稱蝦蟆瘟。城市鄉村,家戶相類,悉依本方加乾葛。若寒熱往來,必用小柴胡湯。(二方俱見傷寒條下)

加味柴胡湯,治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其狀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而不能言者,皆由瘀血攻心,毒涎聚胃。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枳殼,大黃,甘草

上銼一劑,薑棗煎,空心服。啞瘴,食後服。

大力子湯,治大頭天行病,腮頰頸項腫脹,頭疼發熱,證似傷寒。兼治啞瘴。

黃芩(酒洗,二錢),黃連(酒炒,二錢),桔梗(一錢五分),甘草(一錢),連翹(一錢),鼠黏子(炒研),玄參(各一錢),大黃(酒蒸,一錢五分),荊芥(三分),防風(三分),羌活(三分),石膏(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眾人一般病者。(孫鈍庵傳),黑砂糖一盞,入薑汁二盞,化開,令病人服之。當時憎寒壯熱,汗出立愈。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治傷寒瘟疫。

大黃(四兩,酒蒸),牙皂(二兩)

上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綠豆湯送下,大汗為效。

白話文:

溫疫

脈象

陽脈浮而柔軟無力,陰脈弦而緊,如果又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轉變成溫疫。左手脈比右手脈大,浮緩而盛,按下去卻無力。

病症

如果眾人得的都是同一種病,那就是流行性的瘟疫。這都是因為氣候運行不暢,該正常運行的氣轉移或退位所導致的。

治療

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熱,春天就會發生溫疫,用敗毒散來治療;春天應該溫和卻反而涼爽,夏天就會發生燥疫,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寒冷,秋天就會發生寒疫,用五積散來治療;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連日陰雨,冬天就會發生濕疫,用五苓散來治療。凡是溫疫,絕對不能當作傷寒來治療,而用大發汗或大瀉下的方法。應該採用中和的方法來治療,使用少陽經和陽明經的藥物,少陽經用小柴胡湯,陽明經用升麻葛根湯。

要觀察病人感染的是陰還是陽,然後根據這兩種藥方加減藥物來調和治療,這樣做最為恰當。人參敗毒散可以用於治療四季的溫疫。也可以通用羌活沖和湯,治療溫疫剛開始發病,一兩天內服用並發汗,效果很快。

藥方

凡是進入有溫疫病人的家裡,可以用麻油塗在鼻孔中,就能避免被傳染。出來後,用紙捻伸入鼻孔深處,讓病人打噴嚏最好。

另一個方法是用雄黃、蒼朮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後塗在鼻孔內。或者用雄黃末用水調和後塗在鼻孔內。這樣即使和病人同睡,也不會被傳染。

宣聖闢瘟丹

臘月二十四日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用乾淨的容器盛裝,根據人數的多少,浸泡乳香到除夕的五更時,把水弄溫。從小孩到老人,每人吃一小塊乳香,喝一兩小口溫水吞下,就能一年不患時疫。

神聖闢瘟丹(訣竅說:神聖闢瘟丹,流傳在世間,只要燒正元,疫病自消散)

(批註:以上方劑都是預防瘟疫的藥劑)

蒼朮(用量加倍,作為主藥),羌活,獨活,白芷,香附,大黃,甘松,三奈,赤箭,雄黃(各等分)

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像彈珠一樣大小,用黃丹裹在外面,曬乾。正月初一早晨燒一炷,可以辟除一整年的瘟疫邪氣。

人參敗毒散

治療四季不正之氣,冬天應該寒冷反而炎熱,夏天應該炎熱反而寒冷,春天應該溫和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溫熱,不是該有的季節出現該有的氣候,所以得病的人不分老少都一樣。大抵會使人痰涎壅盛,高熱如火,頭痛身體痛,脖子僵硬,眼睛疼,聲音嘶啞,腮幫子腫大,俗稱「浪子瘟」或「蝦蟆瘟」。城市鄉村,家家戶戶的症狀都差不多,都按照這個方子,加入葛根。如果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一定要用小柴胡湯。(這兩個方子都可以在傷寒篇找到)

加味柴胡湯

治療夾雜瘴氣和溪流蒸發的毒氣引起的疾病,症狀是血氣上湧,病發作前會讓人昏迷,嚴重時會發狂胡言亂語,也有人會啞口說不出話,這些都是由於瘀血攻心,毒涎聚集在胃部。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枳殼,大黃,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薑和棗煎煮,空腹服用。如果是啞瘴,要在飯後服用。

大力子湯

治療大頭瘟,症狀是腮幫子、臉頰、脖子腫脹,頭痛發熱,症狀像傷寒。也可以治療啞瘴。

黃芩(用酒洗過,二錢),黃連(用酒炒過,二錢),桔梗(一錢五分),甘草(一錢),連翹(一錢),鼠黏子(炒過研磨,一錢),玄參(一錢),大黃(用酒蒸過,一錢五分),荊芥(三分),防風(三分),羌活(三分),石膏(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煎煮後服用。

治療四季瘟疫,症狀是頭痛發熱,眾人都得一樣的病。(孫鈍庵傳),用黑砂糖一碗,加入薑汁兩碗,化開後讓病人服用。當時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出汗後就會立刻痊癒。

二聖救苦丸(萬左川傳),治療傷寒和瘟疫。

大黃(四兩,用酒蒸過),牙皂(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綠豆湯送服,大汗就會有效。

2. 中暑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

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雙解散加香薷。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痛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飲之類。在半表半裡,泄瀉須渴,飲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熱甚煩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等丸。

或人平素虛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冷服。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若誤用之,乃致斑毒發黃,小便不通,悶亂而死矣。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暑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主之。天時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湯主之。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一人避暑熱於深堂大廈而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內傷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主之。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吐瀉脈沉微,不可用涼藥,宜附子大順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湯水濕,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一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白扁豆;熱加黃芩。

治暑風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香薷飲,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起居不時,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或憎寒壯熱,或頭痛眩暈,或轉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煩悶昏塞,燥亂欲死,並能治之。

香薷(四錢),厚朴(二錢,姜炒),白扁豆(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冷服。

挾風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澀濁,加茵陳、車前。霍亂吐利,加木瓜、薷香、薑汁。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藥、烏梅。小便血,加瞿麥、車前子。壯熱大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腳氣作痛,行步艱辛,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挾痰,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劑)

治四時感冒寒暑,嘔吐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姜炒),扁豆(一錢),紫蘇(一錢),香附(二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蔥姜煎服,加木瓜一錢更妙。

五苓散,治中暑傷寒濕熱,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心神恍惚,腹中氣塊,黃疸發渴等症。

豬苓(二錢五分),澤瀉(二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或用滑石同為末,每服二錢,白沸湯調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利,亦治積聚、食黃、酒疸,量人虛實用之,陽毒,加升麻、芍藥,去桂。狂言妄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

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陳皮、半夏。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氣塊,加三稜、蓬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疼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烏梅、乾葛。眼黃酒疸及五疸,加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

五心熱如勞,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疝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薑汁。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劑)治中暑身熱嘔吐,煩躁不寧,小水赤黃,大便泄瀉,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時,雖不病,亦宜散。

白滑石(六兩,水飛),大粉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飲食不思,身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因不出於暑濕二氣也。宜以清燥之藥治之,此湯為的。

黃耆(炒,一錢),蒼朮(炒,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神麯(五分),澤瀉(五分),甘草(炙,三分),黃柏(酒炒,三分),當歸(三分),青皮(三分),麥門冬(三分),乾葛(三分),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暑和中散(介石伯傳),治中暑諸證。

黃連(酒炒,一兩),香薷(浮穗,二兩),厚朴(一兩),白扁豆(炒,四錢),豬苓(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白朮(七錢),赤茯苓(去皮,七錢),木通(去皮,一兩),滑石(一兩五錢),枳殼(炒,一兩),車前子(炒,一兩),陳皮(去白,七錢),砂仁(炒,一兩),木香(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甘草(炙,三錢),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隨病用引。伏暑,冷水調下。腹痛,酒調下。嘔吐泄瀉,霍亂轉筋,百沸湯調,熱服出汗。嘔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湯和薑汁調下。傷寒作瘧者,蔥白湯調下取汗。

清暑六和湯,〔批〕(按此方清暑養元氣,除溫熱之劑),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下,中酒煩渴,畏食,婦人妊娠產後,皆可服。

砂仁(五分),半夏(湯泡,五分),杏仁(泡,五分),人參(去蘆,五分),赤茯苓(五分),藿香(一錢),白扁豆(姜炒,一錢),木瓜(一錢),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二錢),黃連(麩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生脈散,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脈,止煩渴,養元氣,健脾胃,益精神。

人參(去蘆),五味子(去梗),麥門冬(去心)

上煎湯代茶,此一盞,可當茶三盞。

千里水(葫蘆秘方),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藥備之,俟渴時,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寧嗽。

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

上等分,搗爛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蘆丸,〔批〕(按此方養氣清熱,生津止渴之劑),治冒暑毒,解煩渴,生津液。

川百藥煎(三兩),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五錢),人參(去蘆,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