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中寒

大抵中寒,脈虛而微細。

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節,沖斥道途,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後用理中湯。

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加藿香正氣散同服。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湯。

一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

白話文:

一般來說,體內寒氣重的人,脈象會虛弱而細小。寒氣入侵,會直接影響到三陰經脈。寒氣是天地間的殺氣,容易侵犯體質虛弱的人,或是因為調養不當,導致體內正氣不足,寒氣趁虛而入。一旦被寒氣入侵,就會昏迷不醒,嘴巴緊閉不能說話,四肢僵硬疼痛,这时應該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服,待稍清醒后,再服用理中湯。如果寒氣侵犯太陰經,會出現胃脘疼痛,可用理中湯,或加藿香正氣散一起服用。如果寒氣嚴重,脈象沉細,手脚冰冷,可用附子理中湯。如果寒氣侵犯少陰經,會出現臍腹疼痛,可用五積散加吳茱萸。如果寒氣嚴重,脈象沉細,手脚冰冷,可用四逆湯加吳茱萸。

一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倍附子。此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一冷極唇青,厥逆無脈。陰囊縮者,急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熨法,並艾灸臍中與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佳。

一中寒雖燥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頓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涼治之。立死。

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證。

白芷(七分),陳皮(一錢),厚朴(八分),桔梗(八分),枳殼(八分),川芎(七分),白芍藥(八分),甘草(八分),白茯苓(八分),蒼朮(二錢),當歸(八分),半夏(七分),肉桂(七分),乾薑(八分),麻黃(一錢)

白話文:

如果身體極度寒冷,導致厥陰經受寒,就會出現少腹疼痛,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入吳茱萸,症狀嚴重者可以加倍附子。這種內寒比傷寒更嚴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很快死亡。

如果因為寒冷而嘴唇發青,出現厥逆無脈,陰囊縮小的情況,要立即用蔥或吳茱萸熨貼患處,並用艾灸臍中、氣海、關元穴,灸二十到三十壯效果最佳。

虽然中寒患者可能出現口渴、燥熱等症状,但仍然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疗,而且要趁熱服用,才能發揮寒治寒的效果。如果用寒凉的藥物治療,就会立刻死亡。

治療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證的藥方是五積散,由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白芍、甘草、白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組成。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頭三莖,水煎熱服。冒寒,用煨姜。挾寒,加吳茱萸。婦人調經,用醋艾。足浮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攣急,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蔥白頭三莖,用水煎煮熱後服用。如果畏寒,可用煨過的薑;如果夾雜寒氣,可以加吳茱萸;如果婦女調經,可用醋和艾葉;如果足部浮腫,可以加五加皮、大腹皮;如果患風痹,可以加羌活、獨活、防風;如果腰痛,可以加牛膝、杜仲、小茴香;如果手足攣急,可以加檳榔、木瓜、牛膝;如果咳嗽,可以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如果遍身疼痛,可以加乳香、沒藥、細辛。

難產,加麝香、交桂。老人手足痛,合和順氣散。手足風緩,加烏藥平氣散。濕痹,加烏藥順氣散。有濕,加檳蘇散。按是方氣味辛溫,開鬱行氣,發表溫里,大有回生起死之功,溫寒燥濕之聖藥也。夫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之有病,不過二者而已。善用藥者,以苦寒而泄其陽,以辛溫而散其陰,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余常用防風通聖散治熱燥之藥,生料五積散治寒濕之藥。

白話文:

難產的時候,可以加入麝香和交桂。老人手腳疼痛,可以服用順氣散。手腳風寒,可以加入烏藥平氣散。濕痺,可以加入烏藥順氣散。如果有濕氣,可以服用檳蘇散。這個方子氣味辛溫,可以開鬱行氣、發表溫里,有起死回生之效,是治療溫寒燥濕的聖藥。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體生病,不外乎這兩種原因。善用藥物,用苦寒來泄去陽氣,用辛溫來散去陰氣,病症就一定能治癒。我常用防風通聖散治療熱燥,用生料五積散治療寒濕。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唇青身冷,口噤失音。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寒濕所中者,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各一錢,名治中湯。乾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探吐,後進此藥。嘔吐,於治中湯加丁香、半夏各一錢,生薑七片。泄瀉,加陳皮、茯苓各一錢,名補中湯。溏泄不已,於補中湯加附子一錢;不喜歡飲食,米穀不化,加砂仁一錢,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厥冷,於本方中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傷寒結胸,先於枳桔等藥,服過不愈,加枳實、茯苓各一錢,名枳實理中湯。

白話文:

理中湯適用於五臟寒氣,症狀包括嘴唇發青、身體冰冷、嘴巴緊閉失聲。藥方由人參、白朮、炮製過的乾薑和炙甘草各兩錢組成,將藥材切碎,用薑棗水煎服。如果寒濕入侵,可加入附子一錢,稱為附子理中湯。若出現霍亂嘔吐腹瀉,可添加青皮和陳皮各一錢,稱為治中湯。對於乾霍亂,伴隨心腹疼痛,應先以鹽水催吐,之後再服用此藥。若有嘔吐症狀,在治中湯中加入丁香、半夏各一錢,生薑七片。若出現腹瀉,則添加陳皮和茯苓各一錢,稱為補中湯。如果腹瀉持續,可於補中湯中加附子一錢;如果食慾不振,米飯不消化,可加入砂仁一錢。對於霍亂吐瀉,伴隨心腹疼痛、手腳冰冷,可在原方中去除白朮,加入熟附子,稱為四順湯。若是傷寒結胸,之前服用枳桔等藥無效,可以加入枳實、茯苓各一錢,稱為枳實理中湯。

亂轉筋,加石膏一錢。

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一錢。悸,加茯苓一錢。苦寒加附子一錢。腹痛,去白朮,加附子一錢。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物,發為鼻衄,加川芎一錢。

回陽救急湯,〔批〕(按此方治虛寒溫補之劑)

治傷寒初起,無頭疼,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冷涎,或戰慄面如刀亂,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者。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肉桂,附子,五味子,甘草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亂轉筋,就加一錢石膏。如果病症是臍上築,表示腎氣有問題,就去除白朮,加一錢桂枝。如果病人心悸,就加一錢茯苓。如果病症屬寒性,就加一錢附子。如果病人腹痛,就去除白朮,加一錢附子。如果病人因為喝酒過多或食用辛辣炙熱的食物而導致鼻出血,就加一錢川芎。

回陽救急湯,是溫補的方劑,用來治療傷寒初期,沒有頭痛,沒有發燒,但有惡寒、四肢冰冷、甚至冰冷到肘膝,或者腹痛、嘔吐、腹瀉,或口吐白沫冷涎,或身體發抖,臉色蒼白,蜷縮在床上,不渴,脈象沉遲無力,這都是直中陰經寒氣入侵的表現,不是從陽經傳來的。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肉桂、附子、五味子、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倉卒無藥,可用蔥熨法,或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稍得甦醒。灌入生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救急湯。

四逆湯,治寒邪直入三陰,自利不渴等症。

附子(一枚,去皮臍,切作八片,生用),甘草(炙,六錢),乾薑(五錢)

上銼作二劑,水煎溫服,取微汗為度。

白話文:

服用一劑藥方,加入三片生薑,水煎服下。如果出現嘔吐涎沫或小腹疼痛,則加鹽炒吳茱萸。若患者脈搏微弱,則加入一匙豬膽汁。若出現腹瀉不止,則加入黃耆和升麻。如果嘔吐不止,則加入生薑汁。若急需救治,可用蔥熨法,或灸關元、氣海穴各二三十壯。讓熱氣通達內部,驅除外邪,使陽氣恢復。灌入生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救急湯。

四逆湯用於治療寒邪直入三陰,導致自利不渴等症。

藥方:附子(一枚,去皮臍,切成八片,生用)、甘草(炙,六錢)、乾薑(五錢)

將藥方分成兩劑,水煎溫服,以微微出汗為宜。

姜附湯,〔批〕(按此方治中寒溫熱之劑),治體虛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手足厥冷,臍腹疼痛,霍亂轉筋,並宜調治。

乾薑(五錢),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上銼一劑,水煎服。肢節痛加桂。挾氣攻刺痛,加木香。挾風不仁,加防風。挾濕重著,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

熨法,治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疼身熱,惡寒腹痛,下利清白,唇青面黑,吐沫口噤,或身痛如被杖,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及一切虛寒,並能治之。

蔥(切細,三升),麥麩(三升),鹽(一斤)

白話文:

姜附湯

[批註] (按:此方用於治療中寒溫熱的藥物) 治體虛中寒,昏迷不醒,身體僵硬,口不能言,手腳冰冷,臍腹疼痛,霍亂抽筋,皆可調治。

藥材:

  • 乾薑 (五錢)
  • 附子 (一枚,去皮臍,生用)

用法: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一劑,水煎服。肢節疼痛者,加桂枝。夾氣攻刺痛者,加木香。夾風麻木者,加防風。夾濕沉重者,加白朮。筋脈拘急者,加木瓜。

熨法: 治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疼發熱,惡寒腹痛,瀉下清稀,嘴唇發青,面色黑,流口水,口不能言,或全身疼痛如被杖擊,四肢冰冷,上達肘部,下達膝蓋,裹衣蜷臥,不渴,脈象沉遲無力,及一切虛寒症,皆可治療。

藥材:

  • 蔥 (切碎,三升)
  • 麥麩 (三升)
  • 鹽 (一斤)

上用水和勻,分作二處,炒令極熱,重絹包之,乘熱熨臍,冷更易一包。其蔥包既冷,再用水拌炒熱,依前用之,如大小便不通,亦用此法。

白話文:

將水與藥物混合均勻,分成兩份,然後炒至極熱,用重疊的絹布包裹好,趁熱敷在肚臍上,等它冷卻後再換一個新的包。若蔥包冷卻後,則再次用水拌炒至熱,依照之前的步驟使用。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的情況,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