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六經證
治
足太陽膀胱經,頭為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為先也。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之至陰也。其證頭疼項強,腰痛骨節痛也。經曰:太陽頭痛脈浮,項背強而惡寒,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為傷風;若脈陰陽俱緊,頭痛惡寒,嘔逆身疼,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名曰傷寒。宜發汗,不可輒下之。
表邪乘虛內陷,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熱入里,其害不淺。若本病煩熱,小便不利者,乃利之,則不為禁也。如小便自利如常,則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發汗,汗多不得利小便,有汗不可服麻黃,無汗不可服桂枝也。
白話文:
治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頭部為諸陽之首,所以它容易率先傳變受病。它的經脈起於眼內角,從頭部向下經過後頸,連接風府穴,沿著背部行進,最終到達足部至陰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頭痛、項強、腰痛、骨節疼痛。經書記載:太陽頭痛時脈象浮現,項部和背部僵硬,伴隨惡寒。如果出現發熱、出汗、惡風,脈象浮緩,則為傷風。如果脈象陰陽俱緊,頭痛惡寒,嘔吐,身體疼痛,或者已經發熱,或者尚未發熱,則稱為傷寒。這時應該發汗治療,不可隨便瀉下。
表邪乘虛內陷,傳變的方式不可勝數,因此不可利小便。利小便會將熱邪引向內部,其危害不可小覷。但如果本病出現煩熱,小便不利,則可以利小便,這不屬於禁忌。如果小便自利如常,則不可利小便。凡是有汗的病人,不可再發汗;汗多的病人,不可利小便;有汗的病人不可服用麻黃;無汗的病人不可服用桂枝。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一曰府者,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頞,上頭額,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之厲兌也。經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又曰:黃柏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證頭額痛,目痛、鼻乾,身熱不得臥,乃標病也。若本病,則身熱汗出而惡熱也。
本實則潮熱大便不行也。在標者,當解肌,在本者,宜清熱。本實者可下。夫陽明有三:一曰太陽陽明,大便難者,小承氣湯主之。二曰正陽陽明,胃家實也,大承氣湯下之。三曰少陽陽明,胃中燥熱,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一曰府者,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
足陽明胃經,是兩條陽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在身體前面交匯的地方。胃經又稱為「府」,因為它位於中土(脾胃之土),是萬物歸宿的地方。
其脈起於鼻頞,上頭額,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之厲兌也。
胃經的經脈起於鼻樑的鼻頞部位,向上走行至頭額,然後與眼睛相連,沿著臉部循行,經過身體前面,最終到達足部的厲兌穴(足陽明胃經的終點)。
經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又曰:黃柏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傷寒論》中記載,傷寒病發三日,陽明經脈就會明顯地跳動,而且如果黃柏(一種中藥)生長得十分茂盛,也代表陽明經受了病邪的侵襲。
其證頭額痛,目痛、鼻乾,身熱不得臥,乃標病也。若本病,則身熱汗出而惡熱也。
陽明經受病時,會出現頭額疼痛、眼睛疼痛、鼻腔乾燥、發熱無法入睡等症狀,這些都是表面的症狀,也就是所謂的「標病」。如果病邪深入,就會出現發熱、出汗,並且怕熱的症狀,這就是「本病」。
本實則潮熱大便不行也。在標者,當解肌,在本者,宜清熱。本實者可下。
如果陽明經實熱,就會出現潮熱(時冷時熱)和便秘的症狀。如果病邪在表,就要使用解肌的藥物治療,如果病邪已經深入,就要用清熱的藥物治療。如果陽明經實熱且便秘,可以使用下瀉的藥物治療。
夫陽明有三:一曰太陽陽明,大便難者,小承氣湯主之。二曰正陽陽明,胃家實也,大承氣湯下之。三曰少陽陽明,胃中燥熱,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主之。
陽明經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太陽陽明,主要表現為便秘,可用小承氣湯治療。第二種是正陽陽明,也就是胃氣實熱,可用大承氣湯瀉下治療。第三種是少陽陽明,主要表現為胃中燥熱,但沒有明顯便秘,可用大柴胡湯治療。
足少陽膽經,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之竅陰也。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半表半裡。經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其證頭痛目眩,口苦耳聾,胸脅滿痛也。或心煩喜嘔,或胸中煩悶而不嘔,或心下病硬,或寒熱往來,或發熱,寅申時尤盛,或身微熱者,皆少陽也。凡治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只宜和之,惟小柴胡湯出入加減,用之神效,凡頭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而鳴,耳之上下前後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其火為之也。若口苦者,少陽之膽熱;脅下硬者,少陽之結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它的經脈起於眼角外側,向上經過頭角,連接到耳中,沿著胸脅行走,行於身體側面,最終到達腳的小指外側。它位於陽明經前方,太陽經後方,處於二陽經之間,所以屬於半表半裡的經絡。
經書記載:「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意思是,當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脈時,就代表足少陽膽經生病了。
它的病症包括:頭痛目眩、口苦耳聾、胸脅滿痛。也可能出現心煩喜嘔、胸中煩悶而不嘔、心下硬結、寒熱往來、發熱(尤其是寅時和申時較為嚴重)、身體微熱等症狀。這些都是足少陽膽經生病的表現。
治療足少陽膽經病症時,有三個禁忌: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利小便。
應該以調和為主,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凡是頭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作響、耳上下前後腫痛,這些都是足少陽膽經所管轄的部位,其病症是由於膽經火氣旺盛導致的。
如果出現口苦,這是膽熱的表現;如果脅下硬結,這是膽經氣血瘀滯的表現。
足太陰脾經,為中宮之坤土也。其脈始於足大指之隱白,上行至腹,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也。若寒邪卒中,直入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宜溫之。如四日而發腹滿嗌乾者,此傳經之邪也,宜和之。若太陽病下之早,因爾腹痛者,此誤下之而傳也。凡治太陰證,自利不渴;脈沉細,手足冷,急溫之。
若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主之。若發熱脈數者,少陽之邪未解,須以小柴胡湯主之。如自利不渴者。臟有寒也,宜理中湯。寒甚加附子。腹痛嘔吐不下食者,宜治中湯。手足冷,脈沉細者,宜四逆湯。若傳經邪熱內陷腹痛,宜桂枝芍藥湯。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中樞的土,經脈起於足大拇指的隱白穴,往上行至腹部,與咽喉相連,連到舌根,沿著身體的前側運行。如果寒邪突然入侵脾經,會立即引起腹痛,或嘔吐或腹瀉,需要溫熱治療。如果四天後才出現腹脹和口乾,這是寒邪傳經的表現,需要調和治療。如果太陽病初期就出現腹痛,可能是因為誤用下瀉藥導致寒邪傳入脾經,需要溫補治療。總之,治療脾經的疾病,如果患者腹瀉但口不渴、脈沉細、手腳冰冷,就要急用溫熱藥。如果脈浮,可以用發汗藥治療,可以用桂枝為主藥。如果發熱脈數,說明少陽經的邪氣尚未解除,需要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腹瀉但口不渴,說明脾臟有寒氣,需要用理中湯治療,寒氣重的話再加附子。如果腹痛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用治中湯治療。如果手腳冰冷,脈沉細,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寒邪傳經後,熱邪內陷引起腹痛,可以用桂枝芍藥湯治療。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也。其脈始於足湧泉,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也。若因欲事腎虛者,寒邪直中之也。其證一、二日便發,故發熱脈沉足冷,或惡寒倦怠,宜溫經而散寒也。若五、六日而發,口燥舌乾者,此傳經之邪熱,宜急下之,恐腎水乾也。
如其脈沉細,足冷者,又不可下,急溫之。脈沉疾有力者,乃可下之。凡少陰飲水小便色白者,下虛有寒,引水自救,非熱也,宜溫之。蓋夾陰傷寒,多因勞傷腎經所致。有緊有慢,其害甚速,不可以寒涼之藥妄投之也。但脈沉足冷,雖發熱者,急宜溫腎以扶元氣。
足厥陰肝經,厥者,盡也,為六經之尾也。其脈始於足大指之大敦,上環陰器,抵小腹,循脅肋,上唇口,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前之側也。若寒邪直中本經,一日便發吐利,少腹痛,寒甚者唇青、厥冷、囊縮,急宜溫之,並著艾灸丹田、氣海以溫之。若六、七日發煩滿囊拳者,此傳經熱邪,厥深熱亦深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是人體的根本。它的經脈從足部的湧泉穴開始,向上貫穿脊柱,沿著喉嚨,連接到舌根,分散到舌頭下方,進入心臟,並行於身體的前方。如果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虛,寒邪就會直接入侵腎經。
如果發病一、兩天就出現症狀,就會發熱、脈沉、足冷,或者惡寒倦怠,應該用溫經散寒的藥物治療。如果發病五、六天,口乾舌燥,這是經脈傳播的邪熱,應該及時用瀉下藥物治療,以免腎水枯竭。
如果脈象沉細、足冷,則不可用瀉下藥物,要趕緊用溫熱藥物治療。只有脈象沉而有力,才可以用瀉下藥物。凡是少陰經病症,喝水少、小便顏色白的人,是下焦虛寒,身體會自行補充水分,而不是熱症,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因為夾陰傷寒,大多是由於勞傷腎經引起的。這種病症發展迅速,有時候病情嚴重,有時候病情緩慢,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亂投。即使是發熱,但脈象沉、足冷,也要趕緊溫腎補元氣。
足厥陰肝經,厥指的是盡頭,是六經的末端。它的經脈從足大拇指的大敦穴開始,向上環繞陰器,到達小腹,沿著脅肋,上至唇口,與督脈在頭頂交匯,行於身體前側。如果寒邪直接入侵本經,就會在一天內出現嘔吐、腹瀉、少腹疼痛等症狀。如果寒邪很重,就會出現嘴唇青紫、手腳冰冷、陰囊縮小等症狀,要趕緊用溫熱藥物治療,並用艾灸丹田、氣海穴來溫暖身體。如果發病六、七天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拳狀等症狀,這是經脈傳播的熱邪,寒邪深入,熱邪也深入。
若脈沉疾有力者,宜急下之。若脈微細者,不可下也。凡傷寒傳至厥陰經,則病熱極矣。此生死在於反掌,其可不謹察之也。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陰寒冷極,亦見舌卷囊縮,在乎仔細消詳,其冷熱之治法,亦微矣。
一調治傷寒之法,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先觀兩目或赤或黃,次看口舌,有無胎狀,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再問其所苦所欲,飲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並服過何藥,曾經汗下不,務使一一明白,脈證相對,然後用藥無瘥。若有一毫疑惑,不可強治。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有力,應該立即使用瀉下藥。如果脈象微弱細小,就不可用瀉下藥。凡是傷寒傳到厥陰經,就代表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此時生死就在一念之間,怎能不仔細觀察呢?總之,熱邪深入,厥陰也深入,就會表現出舌頭捲曲縮進去。陰寒極度嚴重,也會出現舌頭捲曲縮進去的現象,要仔細觀察分析,才能判斷是寒是熱,治療方法也微妙得很。
治療傷寒,首先要辨別證候,觀察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輕重,再根據汗、吐、下、溫、和解等方法治療,這樣才能避免錯誤。首先觀察眼睛,看是紅還是黃,然後看口舌,是否有苔狀物,再用手按壓心胸到小腹,看是否有疼痛或脹滿,接著詢問病人感到哪裡不舒服,想要什麼,飲食起居如何,大小便是否通暢,以及服用過什麼藥,曾經用過汗法或瀉下法嗎?務必把這些情況都弄清楚,脈象和證候相互印證,然後再用藥,這樣才能不至於延誤病情。如果有一絲疑惑,就不可強行用藥。
故君子不強其所不能。或見利妄動,視人命如螻蟻,非君子之用心也。慎之!
一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
一看口舌,黃白色者,邪未入腑,屬半表半裡,宜小柴胡湯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心火也,不治。急用大承氣下之。此邪熱已極也,劫法用井水浸青布片子,舌上洗淨,後以生薑片子浸水,時時刮之,其苔自退。
白話文:
所以君子不會勉強自己去做能力以外的事。有些人看到利益就胡亂行動,把人命當成螻蟻一樣,這就不是君子的用心。要謹慎!
觀察傷寒病人,首先要看眼睛,可能是紅色或黃色。紅色是陽毒,六脈洪大有力。口乾舌燥者,輕則用三黃石膏湯,重則用大承氣湯。
觀察口舌,呈黃白色者,邪氣尚未入腑,屬於半表半裡,宜用小柴胡湯和解。舌頭上佈滿黃苔者,胃腑有邪熱,宜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大便乾燥、脈沉有力且口渴者,才可以瀉下。舌頭上長著黑色的苔且有芒刺者,這是腎水克心火,不可治療。要立即用大承氣湯瀉下。這是邪熱已經達到極點,可用井水浸泡青布片,洗淨舌頭,然後用生薑片浸水,時常刮舌苔,苔自會退去。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
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宜大陷胸湯加枳桔下之。量元氣虛實,緩而治之。反加煩躁者死。
若按之心胸雖滿悶而不痛,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邪氣填塞胸中。尚為在表,只以小柴胡湯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仍加枳桔。
若病人自覺心胸滿悶而不痛者,為痞滿也,宜瀉心湯加枳殼、桔梗。
若按之小腹硬痛,當問其小便通利不。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語燥渴,脈沉實,則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
白話文:
檢查時,先用手按壓患者的心胸部位,一直按到小腹,查看是否有疼痛的地方。
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硬痛,而且手無法靠近,患者還伴隨口乾舌燥、神志不清、大便不通、脈象沉實有力,這就屬於結胸證,需要緊急服用大陷胸湯並加入枳實、桔梗來治療。治療時要根據患者元氣虛實情況,緩慢調理。如果反而出現煩躁不安,則會危及生命。
如果按壓心胸部位雖然感覺滿悶,但不疼痛,而且沒有腹瀉,則不屬於結胸證。這可能是邪氣滯留在胸中,還停留在表層,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來治療胸悶。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小陷胸湯,仍然加入枳實、桔梗。
如果病人自己感覺心胸部位滿悶但不痛,則屬於痞滿,可以用瀉心湯加枳殼、桔梗來治療。
如果按壓小腹部位感到硬痛,要詢問患者小便是否通暢。如果小便自利,大便黑,同時可能伴有身體發黃、神志不清、口乾舌燥、脈象沉實,則說明血瘀在下焦,需要服用桃仁承氣湯,排泄掉黑色便物後即可痊癒。
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痛,小便不利,則知津液留結,即溺澀也,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子利之。亦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
若按之小腹繞臍硬痛,渴而小水短少,大便實者,有燥糞也,大承氣湯下之,劫法治心胸肋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斤,搗渣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勻前汁炒乾,再熨許久,豁然寬快。一方用韭菜如前法熨之。
一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渴,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止可與一碗,寧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若水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之過也。又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經云: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須教別病生,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按壓腹部感到脹滿不痛,小便不暢,就說明津液停滯積聚,也就是尿液排泄不順,應該服用五苓散加入木通和梔子來利尿。但也不要過度利尿,以免耗竭津液。
如果按壓腹部感到繞臍部位硬痛,口渴且小便量少,大便乾硬,說明有燥熱之邪,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通便。另外,針對心胸肋骨下方有邪氣凝結,導致滿悶硬痛的情況,可以將生薑搗碎去汁,炒至微乾帶潤,用布包好熨貼患處,慢慢熨燙。稍有好轉,再將薑渣與之前榨出的汁液混合,炒乾,繼續熨燙,直到症狀完全消失。也可以用韭菜按照同樣方法熨燙。
治療傷寒時,如果病人煩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想要通過喝水來補充。病人想喝一大碗水,只能給他一小碗,寧可不足,不能過多。如果過量飲水,就會使水停留在心下,導致水結胸。如果水進入肺部,就會出現喘息和咳嗽。如果水停留在胃部,就會出現噎食和呃逆。如果水溢出到皮膚,就會出現腫脹。如果水積聚在下焦,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如果水滲入腸道,就會出現腹瀉。這些都是飲水過量的後果。但也不可以完全不給病人喝水,也不能強迫病人喝水。醫書上說:「如果病人不喝水,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強迫病人喝水,反而會導致其他病症發生。」這就是這個道理。
一治傷寒,若有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膈,大凶之兆,急用炮乾薑理中湯一服,加烏梅二個,川椒十粒,愈服。待蛔定,卻以小柴胡湯退熱。蓋蛔聞酸則靜,得苦則安矣。
一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以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以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若病人出現吐蛔蟲的情況,即使有高燒,也不能服用涼性藥物,否則必死無疑。因為胃中存在寒氣,導致蛔蟲上衝到膈膜,這是十分危險的徵兆,應立即服用炮乾薑理中湯一劑,並加入烏梅兩個和川椒十粒,服下即可。待蛔蟲安定後,再用小柴胡湯退燒。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酸味就會安靜,遇到苦味也會安定。
治療傷寒,若病程超過十天以上,仍有表證需要發汗的,可用羌活沖和湯微汗。超過十天,若有里證需要瀉下的,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因為傷寒病程過長,正氣已虛弱,擔心麻黃、承氣藥性太過猛烈。誤用麻黃會導致陽氣耗損,誤用承氣會造成身體無法承受。如果表證尚未消除,而里證又急需瀉下,不得不瀉下的情況下,只能使用大柴胡湯通達表裡,並緩慢治療。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壯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一治傷寒,若先起頭痛發熱惡寒,以後傳裡,頭痛惡寒悉除,反覺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黃狂亂,或身如塗彩,脈沉有力,此為陽經自表傳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裡之藥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熱,即陽證似陰,名曰陽厥。
外雖厥冷,內有熱邪,三一承氣湯下之。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入深,陽氣獨盛,陰氣暴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純青水,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名陽毒證。輕則消斑青黛飲,重則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下之,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對於年老體弱、氣血虛弱,且出現下痢症狀的人,也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不會傷及元氣。但如果是年富力強的人,就不適用這個方法,要根據病人的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治療傷寒,如果一開始出現頭痛發熱、怕冷,後來病症發展到內裡,頭痛怕冷消失,反而出現怕熱、口渴、神志不清,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脫掉衣服、手腳亂動,或發黃神志不清,或身體像塗了顏料一樣,脈象沉而有力,這些都是陽氣從表層傳入陰經的熱症,需要用攻裡藥來治療。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沒有成功攻下病邪,反而出現手腳忽冷忽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極盛導致發熱,陽證表現出陰證的症狀,稱為陽厥。
雖然表面上出現厥冷,但內裡仍有熱邪,應該使用三一承氣湯來治療。另外,如果治療過程中失誤,用汗法治療,或者本屬於陽證,卻誤用熱藥,導致熱毒深入,陽氣過盛,陰氣突然消失,出現登高唱歌、脫衣奔跑、罵人喊叫、口渴欲死、面色潮紅、眼睛發紅、身體出現斑點發黃,或下痢純粹是青色的水,或下痢黃色或赤色,六脈洪大,這就是陽毒症。輕症可以服用消斑青黛飲,重症則用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豉,加入大黃、芒硝來治療,讓陰氣恢復,並以大量出汗來解毒。
一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腹痛吐瀉,引衣蜷臥不渴,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細無力,此為寒邪直中陰經,即真陰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手足厥冷過肘膝者,因寒極發厥,謂之陰厥,宜四逆湯溫之,凡腹滿腹痛,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難以一概施治。
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者,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滿,小便清白,當溫之,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又有初病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使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疼目痛,嘔吐煩悶,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湯飲不下。
白話文:
疾病初期,沒有頭痛,沒有發燒,卻感到惡寒,四肢冰冷,腹痛腹瀉,喜歡縮著身子蓋衣服,不渴,甚至顫抖、面色蒼白,口吐唾液,脈象沉細無力,這是寒邪直入陰經,也就是真陰證。寒邪沒有從陽經傳來,應該用熱藥溫暖。如果寒氣過重,手腳冰冷超過肘膝,這是寒極發厥,稱為陰厥,可以用四逆湯溫暖。凡是腹脹腹痛,都是陰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腹痛但不排便,可以用桂枝芍藥湯;腹痛嚴重的,可以用桂枝大黃湯;如果腹瀉腹脹,小便清澈,則應該溫暖身體,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根據病情輕重來選擇,輕微的可以用五積散,嚴重的用四逆湯。還有一些病人,疾病初期因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導致體內陰氣積聚,内外皆寒。或者本來體質虛寒,誤服涼藥,使陰氣過盛,陽氣衰竭,而致病。病人會出現手足冰冷、腰背沉重、頭痛眼痛、嘔吐煩悶、全身痠痛,六脈沉細,喝不下湯水。
以後毒氣漸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轉深,心下脹滿,結硬如石,燥渴欲死,冷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此名陰毒。速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或蔥熨臍中,內服回陽救急湯,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看傷寒有口沃白沫,或睡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或用甘溫補元氣,四君子湯加附子。血虛用仲景八味丸,此條雜病亦然。
白話文:
往後毒素逐漸加深,侵入腹腔並攻心,導致咽喉不適,腹痛加劇,心口脹滿,結塊堅硬如石,口乾舌燥渴求解渴,冷汗不斷流出。同時可能出現呻吟聲,指甲和臉色呈現青黑色,這就是陰毒的表現。應立即灸關元、氣海穴二十到三十壯。也可以用蔥熨臍中,內服回陽救急湯,讓陽氣恢復,並藉由大量出汗來解除病症。
觀察傷寒患者,若出現口吐白沫,或嗜睡流冷涎,都是寒氣入侵的表現。應根據病情輕重,服用吳茱萸湯、理中湯、真武湯等藥物,切忌使用寒涼藥物。也可以使用甘溫補元氣的藥物,例如四君子湯加入附子。若血虛,則可服用仲景八味丸,其他雜病也以此類推。
一傷寒頭痛發熱,惡寒微渴,濈濈然汗出,身作痛,腳腿痠疼,無力沉倦,脈空浮無力,名曰勞力感寒。不可誤作正傷寒,大發其汗。故經云:勞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此之謂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有下證者,大柴胡湯主之。
一傷寒頭痛發熱,口乾,口鼻血出,腹脹,午後昏沉,聲啞耳聾,脅痛,俗云血汗病也,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血盛加茅根、韭汁,汗出如雨隨瘥。
一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之時,用雞子清亦可,正謂赤屬火而黑屬水也。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稍微口渴、冒虛汗、全身疼痛、腿腳酸痛無力、疲倦,脈象虛浮無力,就叫做勞力感寒。不能誤認為是正傷寒而大量發汗。所以經書說:勞累的人要溫補。溫補可以去除過熱,這就是這個道理。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如果出現下焦症狀,大柴胡湯可以治療。
如果患了傷寒,出現頭痛發熱、口乾、流鼻血、腹部脹滿、下午昏沉、聲音嘶啞、耳朵聽不見、肋骨疼痛,俗稱血汗病,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和柴胡湯合用。如果血氣旺盛,可以加茅根、韭菜汁,汗出如雨之後就會病癒。
如果患了傷寒,出現吐血不止,可以用韭菜汁研磨墨汁,吐出來的血液遇黑就會止住。如果沒有韭菜,可以用雞蛋清也可以,因為紅色屬火,黑色屬水。
一傷寒發黃,用生薑渣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
一傷寒熱邪傳裡,服轉藥後,用鹽炒麩皮一升,將絹包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矣。
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宜於病人臥室生火一盆,將好醋一大碗澆於火上,令病人聞之,即安。
一傷寒鼻衄不止,用水紙搭於頂門,再將山梔炒黑,為細末,吹入鼻內,其紅即止。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法。如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除,不必用此法。
一傷寒痰症,擁結胸中,用皂莢末、半夏末,生礬末,入麝少許,用姜水汁調服,其痰立吐。輕者用貝母、皂莢、麝香、薑汁吐之。雜病吐之亦可。
白話文:
傷寒發黃,可以用生薑渣反覆擦拭全身,黃疸自然會消退。
傷寒熱邪侵入體內,服藥後可以用鹽炒麩皮一升,用絹布包好放在病人腹部,慢慢熨燙,讓藥氣受熱後流通,就能促進排便。
傷寒發狂奔走,難以控制,可以在病人臥室生火,將一大碗好醋澆在火上,讓病人聞醋味,就會平靜下來。
傷寒鼻血不止,可以用水紙蓋住頭頂,再將山梔子炒黑磨成細粉,吹入鼻孔,鼻血就會止住。如果鼻血流了很久還止不住,可以用這個方法。但如果只是點滴流血,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就不用這個方法。
傷寒痰症,痰結在胸中,可以用皂莢末、半夏末、生礬末,加少許麝香,用薑汁調服,痰就能立即吐出來。症狀輕者可以用貝母、皂莢、麝香、薑汁催吐。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一傷寒腹皮外痛,用炒麩皮布包,款款烙之,痛止。其自汗不止,亦用此法。如再不止,方可用溫粉撲法。
方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溫疫妄行,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咳嗽喘急。陰陽兩感傷寒,並能調治。
川芎,甘草,麻黃,紫蘇,白芷,升麻,陳皮,赤芍藥,乾葛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煎熱服。欲汗,以被覆之。如發熱頭痛,加蔥白。潮熱,加黃芩、麥門冬。咳喘,加桔梗、桑白皮、半夏。心胸脹滿,加枳實、半夏、枳殼。飲食不進,加炒仁、白豆蔻。嘔逆,加丁香、草果。鼻衄不止,加烏梅、乾葛。冷氣痛,加玄胡索、良薑。大便閉,加大黃、芒硝。痢,加枳殼、當歸。泄瀉,加木通、滑石、肉豆蔻。
白話文:
如果肚子痛,可以用炒过的麩皮包起来,慢慢地用火烙,痛就会止住。如果一直出汗不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还是止不住,就可以用温粉扑在患处。
十神湯可以治时令不正、温疫流行、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咳嗽喘急等症状,还能调理阴阳两感伤寒。
十神湯的配方是:川芎、甘草、麻黄、紫苏、白芷、升麻、陈皮、赤芍、葛根。将这些药材切碎,每次取一两,用生姜煎水服用,服药后用被子盖住,促使发汗。如果发热头痛,可以加葱白;潮热可以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气可以加桔梗、桑白皮、半夏;心胸胀满可以加枳实、半夏、枳壳;饮食不进可以加炒仁、白豆蔻;呕逆可以加丁香、草果;鼻衄不止可以加乌梅、葛根;冷气痛可以加玄胡索、良薑;大便闭塞可以加大黄、芒硝;痢疾可以加枳壳、当归;泄泻可以加木通、滑石、肉豆蔻。
人參敗毒散,〔批〕(按此方治四時感冒,辛平發散之劑)
治傷寒頭痛,壯熱惡風,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四時溫疫熱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諸般瘡毒。
柴胡,甘草,桔梗,人參,羌活,獨活,川芎,茯苓,枳殼,前胡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薄荷煎服,咳嗽,加半夏。熱毒,加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消風散和合,名消風敗毒散。酒毒,加乾葛、黃連。瘡毒,加金銀花、連翹,去人參名連翹敗毒散。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
批註:(按:此方治療四季感冒,屬於辛溫解表散寒的藥物。)
**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怕風,以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音沉重。四季溫疫熱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各種瘡毒。
藥物組成:
- 柴胡
- 甘草
- 桔梗
- 人參
- 羌活
- 獨活
- 川芎
- 茯苓
- 枳殼
- 前胡
用法用量:
- 上述藥物切碎,每次取一兩,用生薑、薄荷煎水服用。
- 咳嗽者,加半夏。
- 熱毒者,加黃連、黃芩、黃柏、山梔。
- 風熱者,加荊芥、防風,名為荊防敗毒散;消風散和合,名為消風敗毒散。
- 酒毒者,加乾葛、黃連。
- 瘡毒者,加金銀花、連翹,去掉人參,名為連翹敗毒散。
雙解散,〔批〕(按此方治內外兩感,發表攻裡之劑)
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以致氣血怫鬱,變成積熱,發為汗病、雜病、非此不除。但覺不快,便可用此通解。小兒瘡疹,用此解去尤快。其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證旋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即防風通聖散、益元散和合)
羌活沖和湯,〔批〕(按此方治太陽膀胱經,辛涼發散之劑)
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惡寒頭痛,發熱無汗,腰脊項強,脈浮而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法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證,亦有神也。可代麻黃桂枝湯,青龍各半等湯,乃太陽經神藥也,又名神解散。
白話文:
雙解散用於治療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導致氣血鬱結,積熱化生,引發汗病、雜病等症。若感覺不適,可使用此方通解。小兒瘡疹,使用此方解去尤快。其中大黃、芒硝、麻黃三味藥物需根據病症對症使用。若自利則去大黃、芒硝,自汗則去麻黃。此方與防風通聖散、益元散相合。
羌活沖和湯用於治療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惡寒頭痛,發熱無汗,腰脊項強,脈浮而緊等症。此為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屬表證,宜發散,治療方法不同於冬時正傷寒。此法不僅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療雜症亦有奇效。可替代麻黃桂枝湯、青龍湯等方劑,是治療太陽經的良藥,又名神解散。
羌活(三錢,治太陽肢節痛,大無不通,小無不入,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一錢五分,治一身盡痛,聽君將命令而行,隨所使引而至)
蒼朮(一錢,米泔制,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氣,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脾經)
川芎(一錢五分,治厥陰頭痛在腦),白芷(一錢五分,治陽明頭痛在額)
黃芩(一錢,治太陽肺熱在胸),生地黃(一錢,治少陰心熱在內)
細辛(三分,治少陰腎經苦頭痛),甘草(三分,緩裡急,和諸藥)
上銼,作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發汗熱服,止汗溫服。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地黃。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作渴亦加之。如再不汗,加紫蘇。喘加杏仁、桔梗。汗後不解,宜汗下兼行,加大黃,為釜底抽薪法。如欲止汗,去蒼朮,加白朮,再不止,加黃耆、桂枝、芍藥立止。
白話文:
羌活三錢,用來治療太陽經引起的肢節疼痛,無論病症多麼嚴重都能治癒,無論病灶在哪都能滲透,是矯正失衡的主藥。防風一錢五分,用來治療全身疼痛,就像士兵服從命令,可以引導藥力到達病灶部位。蒼朮一錢,用米泔水浸泡後,藥力雄壯,能上行驅散濕氣,下安太陰,防止邪氣入侵脾經。川芎一錢五分,用來治療厥陰經引起的頭疼,痛在腦部。白芷一錢五分,用來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頭疼,痛在額頭。黃芩一錢,用來治療太陽經引起的肺熱,熱在胸部。生地黃一錢,用來治療少陰經引起的心熱,熱在內部。細辛三分,用來治療少陰經腎經引起的苦頭痛。甘草三分,用來緩解裡急,調和各種藥性。以上藥材磨成粉末,製成一劑,用生薑、蔥白水煎煮,發熱時服用可發汗,出汗後服用可止汗溫暖身體。如果胸中飽悶,可以加入枳殼、桔梗,去掉生地黃。夏季服用可以加入石膏、知母,稱為神術湯。口渴也可以服用。如果再次不出汗,可以加入紫蘇。咳嗽氣喘可以加入杏仁、桔梗。出汗後症狀未解,可以採用汗下兼行的方法,加入大黃,稱為釜底抽薪法。如果想要止汗,可以去掉蒼朮,加入白朮。如果仍然無法止汗,可以加入黃耆、桂枝、芍藥,即可止汗。
麻黃,〔批〕(按此方治太陽膀胱經無汗,辛溫發表之劑)
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腰脊項強,遍身骨節痠疼,脈浮緊而無汗。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為表實證,當發表散邪。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方。
麻黃(去節,二錢),桂枝(一錢三分),杏仁(十四個),甘草(六分)
上銼,作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熱服,被覆取汗。如再不汗,加麝香半分,汗如雨注。若服二三劑,汗不出者,死。
桂枝湯,〔批〕(按此方治太陽膀胱經有汗,辛溫實表之劑)
白話文:
冬天正值傷寒,患者頭痛發熱畏寒,腰背僵硬,全身骨節痠痛,脈象浮緊無汗。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寒邪入侵,屬於表實證,需要用發散寒邪的藥物治療。如果頭部像被斧頭劈開一樣疼痛,身體像著火一樣發熱,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將麻黃(去節,兩錢)、桂枝(一錢三分)、杏仁(十四個)、甘草(六分)一起研磨成粉,製成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蔥白三根、豆豉一小撮,用清水煎煮熱服,蓋好被子,促進出汗。如果服用後仍然不出汗,可以再加入麝香半錢,汗水就會像雨一樣流下來。如果服用了兩三劑藥,還是不出汗,那就很危險了。
桂枝湯,治療足太陽膀胱經有汗的症狀,它屬於辛溫解表藥,可以溫補陽氣,固護肌表。
治冬月正傷風,發熱頭痛惡風,腰脊項強,渾身肢節疼痛,脈浮緩而自汗,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為表虛證,當實表散邪,此湯無汗不可服。
桂枝(二錢五分),芍藥(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如汗不止,加黃耆。
葛根解肌湯,〔批〕(按此方治陽明胃經,解肌之劑)
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痛鼻乾不眠,微頭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府病,別有治法。
乾葛,柴胡,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甘草
白話文:
冬天容易受風寒,出現發熱頭痛、怕風、腰背僵硬、全身關節疼痛,脈象浮緩且自汗,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氣入侵,屬於表虛證,應該用實表散來散邪。這個湯方如果沒有出汗就不能服用。
藥方:桂枝二錢五分、芍藥二錢五分、甘草一錢。將藥材切碎,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如果出汗不止,可以加黃耆。
葛根解肌湯,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陽明胃經受邪,症狀包括眼睛疼痛、鼻乾、失眠、輕微頭痛,脈象微洪,需要解肌,屬於陽明經病。至於正陽明府的病症,則有其他治療方法。
藥方:乾葛、柴胡、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甘草。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棗一枚,石膏末一撮,水煎熱服。
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小柴胡湯,〔批〕(按此方治少陽膽經和解之劑)
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此膽經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小便不利,加茯苓。嘔,加陳皮、竹茹、薑汁。脅痛,加青皮。左脅痛,加枳殼、赤芍藥、牡蠣、桑白皮;右脅痛;加枳實、薑黃。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渴,加知母,天花粉。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
白話文: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膽經的方劑,適用於耳聾、脅痛、寒熱嘔吐口苦、脈弦數等症狀,屬於半表半裡證,需要和解。膽經無出入,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藥方: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每服一兩,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煎服。
小便不利,加茯苓。嘔吐,加陳皮、竹茹、薑汁。脅痛,加青皮。左脅痛,加枳殼、赤芍藥、牡蠣、桑白皮;右脅痛,加枳實、薑黃。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口渴,加知母、天花粉。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咳嗽,加五味子、金沸草。
如果沒有汗、惡寒,去掉黃芩,加上麻黃。
飽悶,加枳殼,桔梗。虛煩類傷寒證,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經合病,加葛根、芍藥。熱入血室,男子加生地黃,女人加當歸、紅花。壞證,加鱉甲。若腹痛惡寒者、加芍藥、桂,去黃芩。心下痞滿,加黃連、枳實。若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合黃連解毒湯。若脈弦數,無外證,內熱甚,惡熱煩渴飲水者,合白虎湯。
若發熱煩渴,脈浮弦而數,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加四苓散。內熱多者,此名協熱,加炒黃連、白芍藥。若脈弦虛,發熱口渴,不飲水者,去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若脈弦虛,發熱口渴,不飲水者,去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若脈弦虛發熱,或兩尺脈浮而無力,此必先因房事,或曾遺精,或病中精不固者,加黃柏、知母,酒炒各二錢,牡蠣二錢,名滋陰清熱飲。若脈弦虛,發熱口乾,或大便不實,胃弱不食,加白朮、茯苓、白芍藥各一錢半。
白話文:
如果覺得飽脹悶痛,可以加枳殼、桔梗;如果是虛煩類傷寒症狀,可以加竹葉、炒粳米;如果同時涉及本經和陽明經,可以加葛根、芍藥;如果熱氣入侵血室,男子可以加生地黃,女子可以加當歸、紅花;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病症,可以加鱉甲。如果伴隨腹痛怕冷,可以加芍藥、桂枝,並去除黃芩。如果心下痞滿,可以加黃連、枳實。如果內熱嚴重,出現神志錯亂、心煩意亂、失眠,可以配合黃連解毒湯。如果脈象弦數,沒有外在症狀,內熱嚴重,感到惡熱口渴想喝水,可以配合白虎湯。
如果發熱口渴,脈象浮弦而數,小便不利,大便稀瀉,可以加四苓散。如果內熱比較多,可以加炒黃連、白芍藥。如果脈象弦虛,發熱口渴,卻不想喝水,可以去除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如果脈象弦虛,發熱口渴,不想喝水,可以去除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如果脈象弦虛,發熱,或者兩尺脈浮而無力,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遺精、病中精氣不固等原因,可以加黃柏、知母,酒炒各二錢,牡蠣二錢,稱為滋陰清熱飲。如果脈象弦虛,發熱口乾,或者大便不成形,胃氣虛弱不思飲食,可以加白朮、茯苓、白芍藥各一錢半。
血虛發熱,至夜尤甚,加四物湯各一錢。口燥舌乾,津液不足,去半夏,加天花粉,麥門冬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
桂枝大黃湯,〔批〕(按此方治太陽脾經腹痛之劑)
治足太陽脾經受症,腹滿而痛,手足溫,脈要沉而有力。此因邪熱以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柴胡,枳實
上銼,生薑三片,棗二枚,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
大柴胡湯,〔批〕(按此方解表攻裡之劑)
治傷寒表證未除,里證又急,內實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宜此藥通表裡而治之。
白話文:
患者血虛發熱,尤其夜間加重,醫生開了四物湯,並根據患者口燥舌乾、津液不足的情況,去掉了半夏,加了天花粉、麥門冬和五味子。
桂枝大黃湯是用於治療太陽脾經腹痛的藥方,適用於足太陽脾經受症,表現為腹滿疼痛、手足溫、脈沉而有力。這是因為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所致。藥方包含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柴胡、枳實,配合生薑、大棗服用,臨服前加入磨成水的檳榔。
大柴胡湯則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未除,裡證又急,內實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的藥方,能通表裡而治之。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五分),半夏(二錢),大黃(二錢),芍藥(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
上銼,作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以大便通利為度。如未利,再投。
黃連解毒湯,〔批〕(按此方大解表裡,清涼之劑)
治傷寒大熱不止,煩躁口渴,乾嘔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後,其熱尚未退者。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二錢),加柴胡、連翹(各一錢半)
上銼,一劑,水煎服。
六一順氣湯
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並皆治之。可代大小承氣、謂胃承氣、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
白話文: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五分,半夏二錢,大黃二錢,芍藥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將這些藥材切碎,作為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直到大便通暢為止。如果大便仍然不通,可以再次服用。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傷寒發熱不止,患者感到煩躁口渴,乾嘔喘滿,陽氣虛衰,體內積熱嚴重,或者發汗、嘔吐、腹瀉後,體內的熱氣仍然沒有退去的情況。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二錢,再加入柴胡、連翹各一錢半,將這些藥材切碎,作為一劑藥,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傷寒熱邪入侵內臟,導致大便乾燥,口乾舌燥,怕熱神志不清,脫衣服胡言亂語,手腳亂舞,出現黃疸、陽氣虛衰、發熱盜汗,胸腹脹滿堅硬,繞著肚臍疼痛等症狀。這個藥方可以代替大小承氣湯、胃承氣湯、三一承氣湯、大柴胡湯、大陷胸湯等藥方,堪稱治療這些病症的神藥。
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
上銼一劑,先將水二碗,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臨服入鐵鏽水二、三匙。如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衣狂妄,斑黃便實,但屬正陽明府症,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實者,屬少陰,依本方。如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屬少陰,依本方。如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屬厥陰,依本方。
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若譫語發渴,大便實,繞臍硬痛,有燥糞也,依本方。熱病目不明,此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急下之,依本方。如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妄,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草,加桔梗、甘遂。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
白話文:
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一劑,先用兩碗水煮沸三次,再加入藥材煎煮至八分滿,臨服用前加入兩三匙鐵鏽水。如果患者出現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衣狂妄、斑黃便實等症狀,屬於正陽明府症,可以使用此方。如果患者口燥咽乾、大便實,屬於少陰,可以使用此方。如果患者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屬於少陰,可以使用此方。如果患者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屬於厥陰,可以使用此方。
舌頭捲縮者難治,必須緊急下藥。如果患者譫語發渴、大便實、繞臍硬痛,有燥糞,可以使用此方。熱病導致目不明,說明神水已經枯竭,無法照物,病情已經嚴重,必須緊急下藥,可以使用此方。如果患者出現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妄、大便實,可以使用此方,去除甘草,加入桔梗、甘遂。傷寒過經,以及年老體弱、血氣虛弱之人,或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裡證又急迫,不得不下藥,去除芒硝。
蜜煎導法
治自汗,大便閉結不通,及老弱之人,日久燥硬,又難服峻利之劑者。煉蜜如飴,乘熱拈如指大,長二寸許,兩頭如銳,納入穀道中,良久下結糞,加皂莢末少許更效。如無蜜,以香油代之,效。
豬膽汁導法,〔批〕(按此方治表裡實熱。通利之劑)
治陽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結,不可攻者。豬膽一枚,和醋少許,以竹管灌入穀道中,一時許通。
桃仁承氣湯,〔批〕(按此方治發狂便血之劑)
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膽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如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必服。
白話文:
蜜煎導法
治療自汗、大便閉結不通,以及老弱體虛,久病導致大便乾硬,又難以服用峻猛瀉藥的人。將蜂蜜煉製成像飴糖一樣的狀態,趁熱取出一塊,大小像手指頭粗細,長約兩寸,兩端削尖,插入肛門中,過一會兒便能排出宿便。如果在蜂蜜中加入少許皂莢末,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蜂蜜,可以用香油代替,效果一樣。
豬膽汁導法
(批註:此方治療表裡實熱,具有通利的作用)
治療陽明經熱證表現出的自汗、小便不利、大便結實,但不可用攻伐藥物的患者。取一個豬膽,加入少量醋,用竹管灌入肛門中,約一小時後便能通便。
桃仁承氣湯
(批註:此方治療發狂、便血的藥物)
治療熱邪侵入內部,熱氣蓄積於膀胱,患者如狂躁,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小腹脹痛,身體和眼白發黃,說話語無倫次,口渴,為蓄血症,脈象沉而有力,宜用此方治療,將黑色宿便排出即可痊癒。服用此方之前,如果已經出現便血,則表示病症將要痊癒,不必再服用。
桃仁(十個,去皮),桂枝(一錢半),大黃(三錢),芒硝(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血盡為度。
白虎湯,〔批〕(按此方治發渴之劑)
治身熱而渴,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上銼一劑,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如口燥煩渴,或發赤斑,依本方加人參,名化斑湯。如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後,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濕溫證,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蒼朮、人參,一服如神。無汗脈浮,表不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汗後脈洪而渴,里有熱,乃可用。
白話文:
桃仁十個去皮,桂枝、芒硝各一錢半,大黃三錢,甘草一錢,一起研磨成粉,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渣,再放入芒硝,煮沸一、二次,溫熱服用,直到血止為止。這方叫做「白虎湯」,主治發熱口渴、出汗不止、或汗出過多但仍口渴的症狀。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一起研磨成粉,水煎,待米煮熟後,去渣溫服。若口乾舌燥、煩渴,或出現紅斑,可以在此方中加入人參,稱為「化斑湯」。若因秋燥引起的熱病,或陽明經病後,大便失禁,熱度不退,或濕溫病熱度不退且大便稀溏,可以在此方中加入蒼朮、人參,效果顯著。無汗、脈浮、表症未解,但陰氣盛,即使口渴也不宜服用白虎湯;汗出後脈洪、口渴,內有熱邪,則可以服用白虎湯。
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發斑發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而赤,齒燥,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熱病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有發汗後三焦大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狂叫欲走。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麻黃,石膏,豆豉
上銼一服,生薑三片,細茶一撮,水煎溫服。
三白飲,治傷寒時氣,熱極狂亂者,及發熱不退。
雞子(一個,用清),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錢)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發黃,身體像塗了朱砂般紅,眼珠像火一樣,病人狂叫想跑,脈搏洪大有力,口渴得要命,鼻子乾燥發紅,牙齒乾燥,病症持續很久還沒好轉,已經變成嚴重的疾病。這種情況既有表熱又有裡熱,想要發汗退熱,但又怕熱病不退而繼續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大便頻繁,小便不暢。也有可能是錯誤治療溫病而導致這種情況。另外,也有人在發汗之後,三焦部位出現極度高熱,脈搏洪大,神志不清,說話胡言亂語,晝夜不停地喘息,鼻子經常流鼻血,狂叫想跑。
藥方: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麻黃、石膏、豆豉,將藥材切碎,一劑量,加入生薑三片和少量茶葉,水煎溫服。
三白飲用於治療傷寒時氣,熱症嚴重導致神志不清,以及發熱不退。
藥方:雞蛋一個(取蛋清),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錢。
上合作一處,用涼水和下。如心不寧者,北人謂之心慌也,加珍珠末五分。
地龍水,〔批〕(按此方治發狂之劑)
治陽毒傷寒,藥下雖通,結胸硬痛,或發狂亂。大白頸地龍四條,洗淨研爛,入生薑汁一匙,白蜜一匙,薄荷汁一匙,再入片腦半分,研勻,徐徐灌令盡。良久漸快,穩睡少頃,即與揉心下片時,再令睡,當有汗則愈。若不應,再投一服。
柴胡連翹湯,〔批〕(按此方治傷寒譫語之劑),治傷寒大熱,譫語呻吟,睡臥不得。
白話文:
將藥材混合在一起,用涼水調和。如果患者心神不寧,北方人稱之為心慌,可以加入珍珠末五分。
地龍水,這個方子用於治療發狂。
用於治療陽毒傷寒,藥物雖然服下後通暢,但胸部仍然結實疼痛,或者出現發狂亂語的症狀。取大白頸地龍四條,洗淨後研磨成泥狀,加入生薑汁一匙、白蜜一匙、薄荷汁一匙,再加入片腦半分,研磨均勻,慢慢灌入患者口中,使其服下。過一會兒,患者的脈搏會逐漸變快,然後安然入睡一小會兒。這時候,要揉按患者心窩部位,再讓患者睡覺,如果能出汗,就表示病好了。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服用一劑。
柴胡連翹湯,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傷寒譫語。用於治療傷寒症患者出現高燒、譫語呻吟、無法安睡的症狀。
柴胡,黃芩,枳殼,赤芍藥,桔梗,連翹,山梔,栝蔞仁,黃連,黃柏,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瀉心導赤飲,〔批〕(按此方治不語之劑)
治傷寒心下不疼,腹中不滿,大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唇焦,將水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俗醫不識,呼為死證,遂以針灸誤人多矣,殊不知邪熱傳入少陰心經也。因心火上炎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證。
山梔子,黃芩,麥門冬,滑石,人參,犀角,知母,茯神,黃連(薑汁炒),甘草
白話文:
柴胡、黃芩、枳殼、赤芍藥、桔梗、連翹、山梔、栝蔞仁、黃連、黃柏、甘草,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這個方子叫做「瀉心導赤飲」,可以治療傷寒導致心下不痛、腹中不滿,但大便正常,身體也沒有寒熱,只是逐漸變得神志不清、不說話,或者在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紅腫、嘴唇乾裂,想要喝水但只咽一下,不給水就不想喝,整個人看起來像喝醉了酒一樣。很多不懂醫術的人會誤以為是死亡徵兆,就用針灸來治療,結果反而害了病人。其實這是因為熱邪侵入少陰心經,導致心火上炎逼迫肺部,所以才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状,稱為「越經證」。治療這個病症可以使用山梔子、黃芩、麥門冬、滑石、人參、犀角、知母、茯神、黃連(用薑汁炒過)、甘草。
上銼一服,生薑一片,棗二枚,燈心二十莖煎。臨服。人生地黃汁三匙。
消斑清黛飲,〔批〕(按此方治發斑之劑)
治熱邪傳裡,表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短氣,燥糞不通,斑如墨,皆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關前陽脈洪大,便是發斑之候。
柴胡,玄參,黃連,知母,石膏,生地黃,山梔子,犀角,青黛,人參,甘草
白話文:
消斑清黛飲
方劑:
- 上銼一服,生薑一片,大棗兩枚,燈心二十莖,煎煮服用。
- 服用前,加入生地黃汁三匙。
註解:
- 此方用於治療發斑。
病因:
- 熱邪入侵人體內,表證實或虛,血熱難以散去,熱氣乘虛而出,從皮膚表面表現為斑點。
- 斑點輕微者如疹子,嚴重者如錦紋,最嚴重者則會導致皮膚潰爛。
- 可能是原本體質偏陽,誤服溫熱藥物,或當汗不出、當瀉不下,或汗出後病症未解等原因所致。
- 忌用發汗藥物,否則會加重斑爛。
- 如果大便自利、胸悶氣短、大便乾結不通、斑點如墨色,則不可用此方。
發斑的徵兆:
- 汗出後病症未解,足部冰冷、耳聾、煩悶、咳嗽嘔吐,關元穴附近陽脈搏動有力,都是發斑的徵兆。
藥材:
- 柴胡、玄參、黃連、知母、石膏、生地黃、山梔子、犀角、青黛、人參、甘草
上銼一服,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入醋一匙服,大便實,去人參,加大黃。治赤斑,用獨腳烏桕根研酒服,神效。
茵陳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通利大小便,立效。
茵陳(去梗,五錢),大黃(二錢五分),山梔子(五個)
上銼一劑,水煎服,以利為度。
治傷寒發黃。目不識人。(黃賓江傳)
生蔥火煨熟,去粗皮,扭出汗,蘸香油,點目兩眥。
白話文:
服用一劑藥方,加入一片生薑、兩枚棗,用水煎煮後再加一匙醋服用。如果大便乾燥,就去除人參,加入大黃。
治療赤斑,可以用獨腳烏桕的根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效果顯著。
茵陳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熱氣極度旺盛,患者感到煩躁口渴、熱氣鬱結、體內水分停滯不散,導致濕熱相互交結,進而出現全身發黃的黃疸症狀。患者雖然頭部有汗,但身體沒有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或米湯,身體一定會發黃,就應該用茵陳湯調配五苓散來服用,通利大小便,效果顯著。
藥方如下:茵陳(去除莖部,五錢)、大黃(二錢五分)、山梔子(五個)。
將以上藥材一起煎煮服用,以大便通暢為度。
治療傷寒引起發黃,患者眼睛看不清人的情況。黃賓江傳中記載,將生蔥放在火上烤熟,去除外皮,擰出汁液,沾上香油,點在眼角處。
三川劉尚書方,治濕熱發黃,死在旦夕。
用烏骨白雄雞一隻,干撏去毛,破開,刳去腸雜,刀切爛,鋪心胸間,黃退病愈,神效神效。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心下痞滿而軟,按之則痛。
黃連(二錢,炒),半夏(五錢),栝蔞仁(三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開胸散,治結胸。
柴胡,黃芩,半夏,枳實,枯梗,黃連,栝蔞仁,山梔子,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玄參升麻湯,〔批〕(按此方治咽痛之劑)
白話文:
三川劉尚書方可以治療濕熱發黃,病情危急,眼看就要沒命。方法是用一隻烏骨白雄雞,先把毛去掉,再剖開去除內臟,切碎後鋪在病人胸口,黃疸退去病就好了,效果神奇。
小陷胸湯可以治療小結胸,症狀是心口悶脹,按壓會痛。方子用黃連、半夏、栝蔞仁,加生薑,水煎服,不限時間。
開胸散可以治療結胸。方子用柴胡、黃芩、半夏、枳實、枯梗、黃連、栝蔞仁、山梔子、甘草,加生薑,水煎溫服。
玄參升麻湯可以治療咽喉疼痛。
治傷寒失下,熱毒在胃,發斑咽痛,甚則譫語。
玄參,升麻,甘草(炙,三錢),加石膏、知母。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梔豉湯,〔批〕(按此方治懊憹之劑)
治汗、吐、下後,心煩滿悶或痛,頭微汗,虛煩不得眠,又復顛倒。心中懊憹,乃燥熱怫鬱於內也。
山梔子,淡豆豉
上銼一劑,水煎服。煩躁者,不得眠也,懊憹者,鬱悶不舒之貌也;煩者,火入肺也;躁者,火入腎也,故用梔子以治肺煩,豆豉以治腎躁。嘔噦加生薑,陳皮。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下後腹滿而煩躁,加枳實、厚朴。下後身熱而煩,加乾薑、甘草。瘥後勞復,加枳實。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腹瀉,熱毒積聚在胃部,出現發斑、咽喉疼痛,嚴重時會神志不清。用玄參、升麻、甘草(炙,三錢)、石膏、知母,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治療出汗、嘔吐、腹瀉後,感到心煩、胸悶、疼痛,頭部微微出汗,虛弱煩躁、失眠,並且出現神志恍惚。這是因為內熱燥鬱導致心煩意亂。用山梔子、淡豆豉,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心煩意亂,鬱悶不舒,這些都是內熱上炎的表現。煩躁是因為火氣入肺,不安是火氣入腎,因此用梔子治療肺火,用豆豉治療腎火。如果伴有嘔吐,可以加入生薑、陳皮;如果伴有宿食導致煩躁,可以加入大黃;如果腹瀉後腹脹並伴有煩躁,可以加入枳實、厚朴;如果腹瀉後身體發熱並伴有煩躁,可以加入乾薑、甘草;如果病癒後勞累復發,可以加入枳實。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並宜治之。
石膏(二錢),半夏(一錢五分),麥門冬(去心,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粳米百餘粒,煎服。熱極發狂,倍石膏、知母。嘔,加生薑汁。
溫膽湯,〔批〕(按此方治不眠之劑),治虛煩不得眠。
陳皮(去白),半夏(制),茯苓,枳實(炒,各二錢),竹茹(一錢),甘草(五分),加酸棗仁(炒,二錢)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主治: 傷寒病已發汗、瀉下,表裡俱虛,津液耗損,心煩發熱。氣逆欲吐,以及各種煩熱,皆可服用此方。
藥物: 石膏(二錢),半夏(一錢五分),麥門冬(去心,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製法: 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取一劑,加入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粳米一百餘粒,煎煮服用。
加減: 熱極發狂,可加倍石膏、知母。嘔吐,可加生薑汁。
溫膽湯
主治: 虛煩不得眠。
藥物: 陳皮(去白),半夏(制),茯苓,枳實(炒,各二錢),竹茹(一錢),甘草(五分),酸棗仁(炒,二錢)
注: 此方為治療失眠的良方。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如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加麥門冬、柴胡、人參、桔梗。
柴胡升麻湯,〔批〕(按此方治聲嘶之劑),治傷寒咳嗽聲嘶,或咽喉痛。
柴胡,黃芩,半夏,升麻,乾葛,枳實,桔梗,知母,貝母,玄參,桑皮,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柴胡竹茹湯,治傷寒潮熱作渴,嘔逆不止。
柴胡,黃芩,半夏,竹茹,知母,甘草
上銼,生薑一片,水煎服。
柴胡枳桔湯,〔批〕(按此方治喘咳之劑),治傷寒胸脅痛,潮熱作渴,痰氣喘。
白話文:
煎藥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煮開後溫熱服用。如果出現心膽虛怯、容易受驚的情況,可以再加入麥門冬、柴胡、人參、桔梗。
柴胡升麻湯主治傷寒咳嗽聲音嘶啞,或咽喉疼痛。
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半夏、升麻、乾葛、枳實、桔梗、知母、貝母、玄參、桑皮、甘草。
煎藥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煮開後溫熱服用。
柴胡竹茹湯主治傷寒發熱,口渴,嘔吐不止。
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半夏、竹茹、知母、甘草。
煎藥一劑,加入生薑一片,用清水煮開後服用。
柴胡枳桔湯主治傷寒胸脅疼痛,發熱口渴,痰多喘咳。
麻黃,杏仁,桔梗,枳殼,柴胡,黃芩,半夏,知母,石膏,乾葛,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解熱下痰湯(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之劑),治結胸痰熱氣滯,咳嗽失聲。
紫蘇子,白芥子,枳實,黃連,黃芩,黃柏,栝蔞仁,石膏,杏仁,烏梅,桔梗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瓜蒂散,〔批〕(按此方治痰喘上吐之劑),治傷寒痰壅腦膈,昏不知人,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一錢),赤小豆(一錢)
白話文:
麻黃、杏仁、桔梗、枳殼、柴胡、黃芩、半夏、知母、石膏、乾葛、甘草,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可以治療因痰熱氣滯導致的胸悶、咳嗽、失聲等症狀。
紫蘇子、白芥子、枳實、黃連、黃芩、黃柏、栝蔞仁、石膏、杏仁、烏梅、桔梗,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可以治療因痰壅塞腦部和膈肌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可用此方來催吐。
炒過的甜瓜蒂和赤小豆,各一錢,可以一起服用。
上為末,每服一錢,豆豉煎湯調服,以吐為度。
定心湯(秘方)〔批〕(按此方治心慌之劑),治傷寒瘥後心下怔忡。
生地汁、童便各半盞,二味和合,重湯煮數沸服。
治傷寒瘥後交接,復發欲死,眼不能開,口不能語。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至一升服,
白話文:
藥方末端,每次服用一錢,用豆豉煎湯調服,以吐出為止。此秘方名叫定心湯,專治心慌,適用於傷寒痊癒後心下驚悸不安。取生地汁與童便各半盞,混合後用大火煮沸數次服用。另外,若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病,危及生命,眼睛無法睜開,口不能說話,可用三十枚梔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