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諸脈相類

微與濡、弱相類。極軟而浮細曰濡;極軟而沉細曰弱;極細而軟,無浮沉之別者,微脈也。微與澀、結何以別?細而短,又遲於微,來往蹇滯曰澀;細而稍大,常有曰細;細稍長,似有似無曰微。

緩與遲二脈相類。緩脈大而慢,遲脈細而衰;緩者衛有餘而營不足,遲者陰氣盛而陽氣衰。二診不同,遲脈一息三至,緩脈一息四至是也。

白話文:

脈象中,微脈、濡脈和弱脈這三種脈象很相似。脈摸起來非常柔軟且漂浮在表面,又細小的稱為濡脈;脈摸起來非常柔軟且沉在底下,又細小的稱為弱脈;脈摸起來非常細小柔軟,而且沒有浮在表面或沉在底下的區別的,稱為微脈。

微脈和澀脈、結脈又該如何區分呢?脈摸起來細而且短,又比微脈更慢,來去之間不流暢,有阻礙感的稱為澀脈;脈摸起來細而且稍微大一點,經常摸得到的稱為細脈;脈摸起來細且稍微長一點,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稱為微脈。

緩脈和遲脈這兩種脈象也很相似。緩脈脈象較大而且慢;遲脈脈象則細而且衰弱。緩脈是身體的防禦功能有餘而營養物質不足的表現;遲脈則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的表現。這兩種脈象的區別在於,遲脈一息之間跳動三次,緩脈一息之間跳動四次。

2. 止脈

諸脈有止者,澀、促、結、代也。脈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者為澀;脈來數,時一止者,為促;脈來緩,時一止者,為結。

白話文:

各種脈象中出現停止跳動的情況,大致有四種:澀脈、促脈、結脈、代脈。脈搏細弱且跳動緩慢、運行不流暢,有時會停止一下的,稱為澀脈;脈搏跳動快速,但有時會停止一下的,稱為促脈;脈搏跳動和緩,但有時會停止一下的,稱為結脈。

3. 分人迎氣口脈訣

《脈贊》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在兩關後。故曰人迎緊盛則傷於寒,氣口緊盛則傷於食,此人迎、氣口所以有內傷、外感之辨也。

左為人迎,以候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者也。人迎浮盛則傷風,緊盛則傷寒,虛弱則傷暑,沉細則傷濕,虛數則傷熱,皆外所因,法當表散滲泄則愈。

右為氣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之邪。其喜則脈散,怒則脈激,憂則脈澀,思則脈結,悲則脈緊,恐則脈沉,驚則脈動,皆內所因。看與何部相應,即知何臟何經受病,方乃不失病機,法當溫順以消平之。其如診按表裡,名義情狀,姑如後說。

但《經》所謂,神者,脈之主;脈者,血之府;氣者,神之御。脈者,氣之使,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文藻雖雅,義理難明。動靜之辭;有博有約。博則二十四字,不濫絲毫;約則浮、沉、遲、數,總括綱紀,辭理粲然。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

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燥。風、寒、濕、熱屬於外,虛、實、冷,燥屬於內,內外既分,三因須別,學者宜詳觀覽,不可憚煩也。

白話文:

《脈訣》說:在寸關尺的關脈前面一分的地方,是關係人生命的重要部位。左手的關脈前是人迎脈,右手的關脈前是氣口脈。神門脈則在左右兩關脈的後面。所以說,人迎脈如果脈象很緊而且強盛,表示身體受到寒邪的侵襲;氣口脈如果脈象很緊而且強盛,表示是飲食積滯造成傷害。這就是人迎脈和氣口脈可以用來區分內傷和外感的原因。

左手的人迎脈,是為了觀察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外感病邪所造成的影響。人迎脈的脈象如果浮而且強盛,表示是感受了風邪;如果脈象緊而且強盛,表示是感受了寒邪;如果脈象虛弱,表示是感受了暑邪;如果脈象沉而且細微,表示是感受了濕邪;如果脈象虛而且快,表示是感受了熱邪。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治療方法應當採用發散、滲濕等方法來疏通,病才會好。

右手是氣口脈,是為了觀察人的七種情緒變化,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波動所造成的內傷病邪。如果情緒喜悅,脈象會呈現散亂;如果情緒憤怒,脈象會呈現激動;如果情緒憂愁,脈象會呈現澀滯;如果情緒思慮過度,脈象會呈現結滯;如果情緒悲傷,脈象會呈現緊繃;如果情緒恐懼,脈象會呈現沉伏;如果情緒驚嚇,脈象會呈現跳動。這些都是內在因素引起的。要觀察是哪個部位的脈象出現變化,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或哪條經絡生病了,這樣才能準確掌握病情發展的關鍵,治療方法應當採用溫和順暢的方式來調和。至於如何診斷表裡、辨別病名、觀察病情的具體方法,稍後會再詳細說明。

《黃帝內經》中說:神是脈搏的主導,脈是血液的住所,氣是神的護衛。脈搏是氣的使者,脈象如果長,表示氣機運行順暢;脈象如果短,表示氣機有問題;脈象如果跳動快速,表示心煩;脈象如果粗大,表示病情正在加重。這些文字雖然優美,但義理不容易理解。用動靜來描述脈象,有廣泛和簡略的區別。廣泛的說有二十四種脈象,沒有絲毫的遺漏;簡略的說則用浮、沉、遲、數四種脈象來概括所有的綱要,這樣說理就很清晰了。浮脈表示有風邪或身體虛弱;沉脈表示有濕邪或身體實證。遲脈表示有寒邪或身體寒冷;數脈表示有熱邪或身體燥熱。風、寒、濕、熱屬於外感病因,虛、實、冷、燥屬於內傷病因。內外病因既然已經區分開,就要將三種病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區別開來,學習醫術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不要怕麻煩。

4. 內因脈

(喜怒憂思悲恐驚,內應氣口)

喜則傷心脈必虛,思傷脾結脈中居,因憂傷肺脈必澀,怒氣傷肝脈便濡,恐則於腎脈沉是,緣驚傷膽動相須,脈緊因悲傷胞絡,七情氣口內因之。

白話文:

情緒的喜悅會傷害心,導致脈象虛弱;思慮過度會傷害脾,使脈象結滯於中;憂愁會傷害肺,使脈象變得澀滯;憤怒會傷害肝,使脈象變得軟弱無力;恐懼會使腎受損,脈象會沉伏;驚嚇會使膽受損,脈象會呈現動搖不穩的狀態;悲傷會傷害心包絡,使脈象呈現緊繃。以上這七種情緒變化,都與脈象的氣口變化相關,是屬於內在因素造成的。

5. 外因脈

(風寒暑濕燥火,外應人迎)

緊則傷寒腎不移,虛因傷暑向胞推,澀緣傷燥須觀肺,細緩傷濕要觀脾,浮則傷風肝部應,弱為傷火察心知,六部各脈須當審,免使將寒作熱醫。

白話文:

外在因素引起的脈象,與人迎脈相應:

脈象如果很緊,代表是外感寒邪,且病邪沒有深入腎臟;如果脈象虛弱,代表是傷於暑熱,病邪會向腹部(胞宮)推移;脈象如果澀滯,代表是傷於燥邪,必須觀察肺部的狀況;脈象如果細而緩慢,代表是傷於濕邪,必須觀察脾臟的狀況;脈象如果浮在表面,代表是傷於風邪,且與肝部有關;脈象如果軟弱無力,代表是傷於火邪,要仔細檢查心臟的狀況。

對於身體各處的脈象,都必須仔細審視,避免將本來是寒邪引起的疾病,誤診為熱病來治療。

6. 不內不外因脈

勞神役慮定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勞役陰陽傷腎部,忽然緊脈必相侵。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宜忖度。疲極筋力便傷肝,指下尋之脈弦虛。飲食飢飽並傷脾,未可輕將一例推。飢則緩弦當別議,若然滑實飽無疑。叫呼損氣因傷肺,燥弱脈中宜熟記。能通不內外中因,生死吉凶都在是。

白話文:

過度勞累思慮,必定會損傷心臟,在虛弱澀滯的脈象中仔細尋找。勞動過度耗損陰陽,也會損傷腎臟,忽然出現脈象繃緊,必定是外邪入侵。性生活過度,會損傷心脈絡,在微弱澀滯的脈象中要仔細推測。過度疲勞使筋骨無力,就會損傷肝臟,指下摸到的脈象會是弦而且虛弱。飲食不規律,飢餓或飽食都會損傷脾胃,不能輕易地用同一種脈象來判斷。如果是飢餓造成的,脈象會是緩和且帶有弦的感覺,需要另外考慮;如果脈象是滑而有力,那必定是吃飽了。大聲喊叫會耗損氣,會損傷肺臟,脈象會是乾燥虛弱,要熟記於心。以上這些可以貫通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的脈象,生死吉凶的判斷都在其中。

7. 死絕脈

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點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亦似無,蝦游靜中跳一躍,寄語醫家仔細看,六脈見一休下藥。

白話文:

脈搏像小鳥啄食般連續出現三五下,又像屋簷漏水一樣,時有時無,非常緩慢。摸起來像彈到硬石頭一樣,隨即又消失散開。手指搭上去感覺脈象散亂,就像繩索解開一般。又像魚在水中游動,似有似無,或是像蝦子在靜止的水中突然跳動一下。奉勸各位醫師要仔細觀察,如果六種脈象中只出現一種這種脈象,就要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