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青筋

夫青筋之證,原氣逆而血不行,俾惡血上攻於心也。多由一切怒氣相沖,或憂鬱氣結不散,或惱怒復傷生冷,或房勞後受寒濕,以致精神恍惚,心忡氣喘,噎塞上壅,嘔噦噁心,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絞刺,脅肋腰背頭腦疼痛,口苦舌乾,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節痠疼。

或憎寒壯熱,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顫掉,默默不已,不思飲食等症,皆惡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來,無人論此,但有患此疾者,無方可治。惟以砭針於兩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紫血不勝其數,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變為大患者。常慣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兩三次者,屢患屢刺,莫之能愈。

愚惟慮人之生命以氣血為主。故丹溪曰:氣血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況此病先傷於氣,而後復損其血,不致於夭枉者,蓋亦鮮矣。雖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則惡血攻心,須臾不救。

予制一方,屢獲效驗,名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謂也;青筋者,東方肝木之屬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惟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後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婦人崩漏、帶下,並一切打撲內損,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響也。(按:此青筋之病,北人多患之,南方有即痧症也)

白虎丸(雲林制),歌曰:

白虎丸丹古石灰,穀神子制救人災,柏中為末水飛過,手上成丸日曬來。引宜燒酒一二盞,每服須吞五十枚。保全世患青筋證,廣積陰功遍九垓。

千年古石灰(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杵為末,水飛過)

上曬,勿令太燥,量可丸即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此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治青筋初覺頭疼噁心,或腹痛,或腰痛,或遍身作痛,不思飲食,即進一服,當時血散。若過三五日,青筋已老,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帶下,或因氣惱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撲內損,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大公丸(宋杏川傳),治緊陰青筋,心腹疼痛。

乾薑(二兩),白礬(枯過,二兩)

上為末,用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滾水下。如不止,再飲滾水三口。

治婦人因氣打青筋,後即心慌發熱,口乾腹脹,噁心嘔噦等症。宜服分心氣飲,加麥門冬、黃連、生地。

白話文:

青筋

這種青筋的病症,是因為身體的元氣逆亂,導致血液運行不順暢,使得不好的血向上衝擊心臟。多半是因為各種怒氣衝撞,或是憂愁鬱悶之氣積結不散,或是生氣發怒後又吃了生冷食物,或是性生活後受了寒濕之氣,導致精神恍惚、心悸氣喘、喉嚨阻塞、噁心想吐、頭暈目眩、胸口悶脹、心腹絞痛、脅肋腰背頭腦疼痛、口苦舌乾、臉色發青嘴唇發黑、四肢沉重困乏、全身關節痠痛。

有時還會出現怕冷發熱、全身麻木不仁、手腳冰冷顫抖、默默不語、沒有食慾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不好的血衝擊心臟所造成的。自古以來,沒有人專門討論過這種病,但有患這種病的人,卻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只能用砭石或針在兩手肘彎曲處的青筋上刺,放出很多紫黑色的血,有些病能立刻好轉,有些則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常常患這種病的人,有時一個月發作一次,有時兩三次,屢次發作屢次刺血,卻都無法治好。

我認為人的生命是以氣血為主,所以朱丹溪說:「氣血調和,就不會生病;氣血虧虛,就會產生各種疾病。」何況這種病是先傷了氣,然後又損了血,能夠不因此而夭折的人,實在是很少了。雖然沒有退血的方法,又不得不刺血,不刺血的話,不好的血衝擊心臟,很快就會沒命。

治療

我製作了一個藥方,多次使用都很有效果,叫做白虎丸。「白虎」指的是西方的肺金,「青筋」屬於東方的肝木。用白虎來治療青筋,是因為金可以剋木,這樣病怎麼會治不好呢?這個藥方的妙處,不僅可以代替刺青筋的痛苦,治好青筋的病,還可以避免日後的後患,這恩惠不是很大嗎?這個藥方還可以治療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婦女的崩漏、帶下,以及各種跌打損傷內傷,導致瘀血不能散開,心腹痛得要死的人,服用後效果非常好。這個青筋的病,北方人比較多,南方人有類似的痧症。

藥方

白虎丸(雲林製),歌訣說:

白虎丸用古石灰,搭配穀神子救人災, 柏樹炭末水飛過,手上搓丸曬乾來。 配上燒酒一二盞,每服吞下五十枚。 保全世上青筋病,廣積陰德遍九垓。

千年古石灰(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搗成粉末,用水飛過) 放在太陽下曬乾,不要太乾,可以搓成丸子時就收起來,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根據病情輕重增減,用燒酒送服。這個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治療青筋病剛開始時出現頭痛噁心,或是腹痛,或是腰痛,或是全身疼痛,沒有食慾,立刻服用一劑,當時就能散開瘀血。如果過了三五天,青筋已經很嚴重,多服用幾次也能見效。還可以治療心腹疼痛,以及婦女的崩漏帶下,或是因為生氣發怒導致的疾病,或是久患赤白痢疾,或是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無法散開,服用後效果都非常好。

大公丸(宋杏川傳),治療陰部緊縮的青筋,以及心腹疼痛。

乾薑(二兩),白礬(燒乾,二兩) 把上面的藥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丸子,像綠豆一樣大。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滾燙的開水送服。如果疼痛不止,再喝三口熱開水。

治療婦女因為生氣導致的青筋,之後出現心慌發熱、口乾腹脹、噁心想吐等症狀。應該服用分心氣飲,再加上麥門冬、黃連、生地。

2. 痞滿

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夫「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土邪之為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內脹而外亦有形也。前人皆指誤下而致之,蓋誤下則裡氣虛,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於心下;雜病則所受之邪氣,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

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者,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

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濕痰,宜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鬱熱,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

如飲食後因感風寒,以致飲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吳茱萸以溫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為痞者,當消導其胸中窒塞,宜陳皮、白朮、神麯、麥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主之。

有傷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湯、小陷胸湯主之;有傷寒下多則亡陽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柴胡、升麻,少佐陳皮、枳殼以疏之;有大病後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者,補中益氣湯、橘皮枳朮丸主之。又有虛實之殊焉,實痞大便閉而能食者,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

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謂亡陰之意也。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鬱氣結於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當歸梢(四兩),枳實(炒,四兩),陳皮(六分),乾薑(六分),木香(六分),柴胡(七分),草豆蔻(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紅花(少許),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煎,食遠服。

黃連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氣鬱實痞專消之方),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喘促不安。

黃連(一兩),黃芩(二兩,炒),枳實(七錢,麩炒),半夏(九錢,湯泡),陳皮(五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豬苓(五錢),澤瀉(一錢),薑黃(一錢),乾薑(二錢),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任下。

加減益氣湯(即補中益氣加減,方見內傷),治內傷元氣痞滿。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乏力,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心下痞,劣悶,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藥、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乾薑,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

白話文:

[痞滿]

脈象

胸口痞塞的脈象滑動,表示體內有痰結聚。如果脈象呈現弦緊且沉伏,也表示有痞塞;如果脈象澀滯,則表示氣虛衰弱。

病症

「痞」和「否」的意思相同,都是指不通暢,與「泰」相反。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伏藏而陽氣蓄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的。它發生在心窩處,也就是身體的中間部位,會有填滿痞塞的感覺,這些都是因為土邪所引起的疾病,與脹滿之間有輕重之分。痞的感覺是內心感到痞悶,但外表沒有脹急的形狀;而脹滿則是內部脹滿,外表也有明顯的脹大形狀。前人認為痞的發生多是由於誤用攻下藥物所導致,因為誤用攻下藥會使體內正氣虛弱,因此傷寒表邪會趁虛侵入心窩,而雜病所受的邪氣也會蓄積在心窩,因而形成痞。

但也有不是因為誤用攻下藥而得的,像是中氣虛弱,無法運化食物精微而形成痞;或是因為飲食痰積,無法正常消化而形成痞;又或者因為體內濕熱太盛,土邪侵入心窩而形成痞。

治療

古人治療痞證,會用黃連、黃芩、枳實等苦味藥來疏泄,用厚朴、半夏、生薑等辛味藥來發散,用人參、白朮等甘苦味藥來補益,用茯苓、澤瀉等淡味藥來滲濕。大體上是與治療濕氣同時進行,使體內上下通暢就可以。另外,還有人說:肥胖的人多是因為體內有濕痰,應該用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等藥來燥濕;瘦的人多是中焦有鬱熱,應該用枳實、黃連等藥來導滯,用葛根、升麻等藥來發散。

如果是在飲食後因為感受風寒,導致飲食不消化而形成痞,應該用藿香、砂仁、草豆蔻、吳茱萸等藥來溫化;如果是因為脾氣虛弱,運轉失調,飲食無法消化而形成痞,應該消除胸中的阻塞,用陳皮、白朮、神麯、麥芽、山楂等藥來幫助消化,也可以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等方劑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傷寒初期就過早攻下而形成痞,可以用桔梗湯、小陷胸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傷寒攻下太多而導致陽氣虛脫而形成痞,可以用四物湯加入人參、茯苓、白朮、柴胡、升麻,再稍加陳皮、枳殼來疏理;如果是大病之後元氣尚未恢復,而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橘皮枳朮丸來治療。痞證還有虛實之分,實證的痞會大便不通但能吃東西,可以用厚朴枳實湯來治療;虛證的痞會大便溏泄,可以用芍藥、陳皮來治療。如果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就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在上者因而越之」。

現在的人常常因為痞塞而感到痛苦,喜歡用瀉下的藥物來求快速的效果,雖然暫時可以通暢,但如果痞塞再發作,反而會更加嚴重,這都是因為不了解攻下太多反而會導致陰氣損傷的道理。

方劑

木香化滯湯,治療因為憂鬱導致氣結在中脘,腹部輕微疼痛,心窩痞滿,沒有食慾的症狀。

組成:當歸梢(四兩),枳實(炒,四兩),陳皮(六分),乾薑(六分),木香(六分),柴胡(七分),草豆蔻(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紅花(少許),甘草(炙,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加入生薑,在飯後服用。

黃連消痞丸,(批註:這個方劑是專門用來消除氣鬱實痞的方子),治療心窩痞滿,壅滯不散,呼吸急促不安的症狀。

組成:黃連(一兩),黃芩(二兩,炒),枳實(七錢,麩炒),半夏(九錢,湯泡),陳皮(五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豬苓(五錢),澤瀉(一錢),薑黃(一錢),乾薑(二錢),甘草(炙,三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加減益氣湯(也就是補中益氣湯的加減方,方子在內傷篇),治療因為內傷元氣虛弱而導致的痞滿症狀。

如果脈象緩慢且有痰導致的痞,加入半夏、黃連。如果脈象弦緊,四肢乏力,大便困難且心窩痞塞,加入黃連、柴胡、甘草。如果大便閉結乾燥,加入黃連、桃仁,少量加入大黃、當歸。如果心窩痞塞,感覺煩悶,加入白芍藥、黃連。如果心窩痞塞,腹部脹滿,加入白芍藥、砂仁、五味子,天氣寒冷時,少量加入乾薑,或加入肉桂。如果心窩痞塞,並且有中焦虛寒的症狀,加入附子、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