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4)

1. 附,魚口瘡,下疳瘡

夫便毒者,生於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寒熱相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以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為便毒矣。況其所,乃精氣所出入之道路也。或觸物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腫結也。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而不得宣散,反成大患。

惟當發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自然愈矣。

陰頭腫痛生瘡者,名為下疳也。乃督、任、沖三脈之屬,督脈屬陽,任脈屬陰,衝脈屬厥陰。陽脈主氣,陰脈主血,皆由氣血大熱,有毒有風,故生此瘡。其瘡一生,則便毒、厲風瘡、次第而發也。先宜升麻葛根湯發出,其發後;服涼血解毒丸即愈,不必用輕粉之類。

白話文:

便毒與下疳的中醫解釋

便毒

所謂便毒,指的是發生在小腹下方,兩腿交合處的病症。起初,便毒會出現寒熱交替、腿間腫脹疼痛的症狀。腎臟是人體強壯之源,負責儲藏精氣和意志。當男女慾念強烈,卻無法正常釋放時,就會導致精血在中途阻塞凝結,形成便毒。

更何況,病發部位正是精氣出入的通道。若遇到刺激而心緒波動,或是夢中沒有排解,既不能順應陰陽結合,又無法放下情慾,就會導致精血交織在一起,形成腫塊。

初期要謹慎,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氣血更加凝結,無法宣散,反而會加重病情。應當選擇發散寒氣、清利熱毒的藥物,使精血暢通,自然就能痊癒。

下疳

陰頭腫痛並長出瘡瘍,稱為下疳。這是督脈、任脈、衝脈三條經脈所屬的病症。督脈屬陽,任脈屬陰,衝脈屬厥陰。陽脈主氣,陰脈主血,皆因氣血過熱,伴隨毒素和風邪,而導致此瘡。

下疳出現之後,便毒、厲風瘡會依次出現。初期應服用升麻葛根湯發散毒氣,之後服用涼血解毒丸即可痊癒,不必使用輕粉等藥物。

下疳瘡,乃男子玉莖生瘡,皆由所欲不遂,或交接不潔,以致邪毒浸潰,發成瘡毒。日久不愈,或成便毒,或損爛陽物,多致危篤。又魚口瘡,妒精瘡,皆其類也。俗云疳瘡未已,便毒復來生也。

妒精瘡者,由婦人陰中先有宿精,因而交接,虛熱熏蒸,即成此疾。初發在陰頭如粟,拂之即痛甚,兩日出清膿,作臼孔,蝕之太痛。婦人有生於玉門內,正似疳蝕瘡,不痛為異耳。

通直散,治便毒如神。

黑牽牛(一錢半),大黃(三錢),歸尾(三錢),甘草節(二錢),白殭蠶(一錢半),木鱉(三個,去殼),穿山甲(壁土炒,各二錢)

上銼一劑,好酒煎,早晨空心服,少食至已時,瀉下膿血便安。

神異散,治便毒、魚口瘡。

金銀花,天花粉,木鱉子(各一錢),連翹,黃芩(各八分),山梔子(七分),穿山甲(炒珠,二錢),大黃(二錢),木香(五分),皂角刺(三錢),甘草(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按照比例煎煮成一劑藥,用好酒煎煮,早上空腹服用,少量進食直到午時,瀉下膿血便可痊癒。這方劑名為神異散,可以治療便毒、魚口瘡。藥材包括金銀花、天花粉、木鱉子各一錢,連翹、黃芩各八分,山梔子七分,穿山甲(炒珠,二錢),大黃(二錢),木香五分,皂角刺三錢,甘草五錢。

上銼一劑,酒水煎,空心服。

通解散,治男子交感,強固不泄,以致血氣交錯,大小便澀滯,或肛門腫痛,或作便毒癰疽。

黑醜(炒,搗末),大黃(炒),桃仁(去皮尖),官桂,白芍,澤瀉(各二錢半),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二劑,水煎,空心服。

黃芷湯,治魚口瘡。

大黃,香白芷(各五錢)

白話文:

上銼一劑,酒水煎,空心服。 這是個方子,用來調製成藥汁。在酒和開水的混合下煮沸,空腹時服用。

通解散,治男子交感,強固不洩,以致血氣交錯,大小便澀滯,或肛門腫痛,或作便毒癰疽。

黑醜(炒,搗末),大黃(炒),桃仁(去皮尖),官桂,白芍,澤瀉(各二錢半),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這個方子名為「通解散」,可以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使他們的性力強大而持久,防止早洩。此外,它還能調整血液與氣的循環,解決尿頻尿急、肛門脹痛,以及直腸感染等問題。

上銼二劑,水煎,空心服。

這是第二個方子,用水煮沸,空腹時服用。

黃芷湯,治魚口瘡。

大黃,香白芷(各五錢)

這個方子叫做「黃芷湯」,適用於治療「魚口瘡」,即口周紅腫疼痛的口腔炎症。主要成分為大黃和香白芷,各使用五錢。

水煎露一宿,次早空心溫服。至午後肚痛,未成者自消,已成未穿者,膿血從大便中出。

攻毒散,治魚口瘡。

油核桃去肉,將蠍子於內,火燒存性研末,黃酒下,出汗。如未愈,加蜈蚣同燒為末,燒酒調服。(出汗)

百五散(王小庵傳),治魚口瘡初出三、五日。

五倍子炒黃為末,入百草霜醋調貼患處,一日夜即消。

立消散,治魚口便毒。

白話文:

把藥材用水煎煮過夜,第二天早上空腹溫熱服下。到下午肚子會痛,如果毒素未形成,自然會消散;如果毒素已形成但尚未穿透,膿血就會從大便中排出。

攻毒散可以治療魚口瘡。

將油核桃去皮留核,放入蠍子,用火燒至焦黑研成粉末,用黃酒送服,會出汗。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加入蜈蚣一起燒成粉末,用燒酒調服,也能出汗。

百五散,出自王小庵傳,可以治療魚口瘡剛發病三到五天。

將五倍子炒至黃色研成粉末,加入百草霜用醋調勻敷在患處,一天一夜就能消退。

立消散可以治療魚口瘡和便毒。

大蝦蟆一個,剝去皮,連腸搗爛,入蔥五錢再搗,敷腫處,卻用皮復貼其上,此瘡立刻消散,決無遺毒之患也。

瀉肝湯,治肝經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及下疳瘡。

當歸梢,赤芍藥,生地黃,龍膽草(酒浸,炒),防風,黃連(炒),黃柏,知母(酒炒),車前子(炒),澤瀉(各一錢),甘草梢(五分)

白話文:

取一隻大蟾蜍,剝去皮,連腸子一起搗爛,加入五錢蔥再搗,敷在腫處,然後用蟾蜍皮覆蓋在上面,這種瘡就會立刻消散,絕對不會留下毒素。

瀉肝湯用來治療肝經濕熱不利導致的陰囊腫痛,或者膿瘡潰爛、皮膚脫落,睪丸下垂,以及下疳瘡。

當歸梢、赤芍、生地黃、龍膽草(用酒浸泡後炒)、防風、黃連(炒)、黃柏、知母(用酒炒)、車前子(炒)、澤瀉(各一錢)、甘草梢(五分)。

上銼一劑,空心水煎服。

珍珠散(焦確齋傳),治下疳瘡。

黃連(末),黃柏(末),乳香,沒藥,孩兒茶,輕粉,官粉(煅),五倍子(炒),珍珠(研),象牙(銼,各等分)

上為末,以米泔水洗淨,糝患處。

白金散,治下疳瘡。

黃柏分作手指大條,慢火炙熱,淬豬膽汁中,用二枚,每炙淬汁晝為度。研細,入輕粉錢余,香油調敷患處。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空腹用水煎服。焦確齋傳授的珍珠散,用於治療下疳瘡。將黃連、黃柏磨成粉末,並取乳香、沒藥、孩兒茶、輕粉、官粉(煅燒)、五倍子(炒)、珍珠(研磨)、象牙(銼碎),各取等量。將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米泔水洗淨,撒在患處。白金散則用於治療下疳瘡,取黃柏分切成手指大小的條狀,用慢火炙烤至熱,然後淬入豬膽汁中,每次用兩枚,白天炙烤淬汁即可。將炙烤後的黃柏研磨成細粉,加入輕粉少許,用香油調和,塗敷患處。

鳳凰散(李寵庵傳),治下疳,陰頭生瘡腫痛,名蠟燭發。

抱過雞卵殼,黃連,輕粉各等分

各研末均一處,香油調搽。

洗疳湯(桑柳南傳)

川楝,黃連,瓦松,花椒,蔥根,艾葉各等分。

上水煎,傾入盆內,用青布一塊展洗瘡上,立效。

白話文:

【鳳凰散】(李寵庵傳):此方專治下疳,即生殖器周圍出現的膿腫疼痛。此病被稱為「蠟燭發」。配方為:抱過雞卵殼、黃連、輕粉各等份。需將各成分研磨成粉末後混合均勻,再用香油調和後塗抹患處即可。

【洗疳湯】(桑柳南傳):此方適用於治療下疳。配方包括:川楝、黃連、瓦松、花椒、蔥根、艾葉各等份。將所有材料加水煎煮後,將煎好的湯倒入盆中,使用一塊青色布料覆蓋在患處,進行清洗,能迅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