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三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0)

1. 內傷五十三

若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冬月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根節麻黃,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若初病之人,雖痰嗽不去人參,必不增添。若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

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在三伏中為聖藥。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參;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脘當心痛,加草豆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術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又云食過傷損元氣,以此主之。

枳實(炒,一兩),白朮(二兩)

上用荷葉裹燒飯丸。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白話文:

內傷五十三

如果大便秘結,就加一點當歸尾;如果久病咳嗽痰多,就去除人參,冬天加不除節的麻黃,秋天也一樣加不除節的麻黃,春天天氣暖和,只加三分佛耳草、一分款冬花,不要加麻黃。如果是初期發病,即使咳嗽痰多也不去除人參,絕對不要另外增加藥物。如果久病肺部有伏火,去除人參,以免咳嗽痰多加重。長夏濕氣盛,外邪旺盛,就加蒼朮、白朮、澤瀉,從上到下消除濕熱之氣。

濕熱很盛,導致消化不良,所以吃東西感覺不出味道,就加麥芽來幫助消化,再加五味子、麥門冬,幫助人參瀉火,益氣補肺,也是為了彌補秋天損傷的肺氣,尤其是在三伏天,這方子是良藥。脅肋部疼痛或脹痛,都加柴胡、甘草、人參;唾液很多,或者吐白沫,是胃寒的表現,就加益智仁;如果胃脘部正中疼痛,就加三分草豆蔻。非常疲倦的人,人參、黃耆、白朮的用量可以達到一到二兩。

枳朮丸治療痞症,消食健胃。也說可以治療因為飲食過度而損傷元氣。

藥方:炒枳實一兩,白朮二兩。

用荷葉包起來燒飯做成藥丸。白朮的用意不在於快速消化食物,而在於長期服用能增強胃氣,不再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