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卷三 (29)
卷三 (29)
1. 六郁五十二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
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戴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者是也。
又方
氣鬱
香附(童便浸),蒼朮(米泔浸),撫芎
濕鬱
白芷,蒼朮,川芎,茯苓
痰鬱
海石,香附,南星(薑製),栝蔞(一本無南星、栝蔞,有蒼朮、川芎、梔子)
熱鬱
山梔(炒),青黛,香附,蒼朮,撫芎
血鬱
桃仁(去皮),紅花,青黛,川芎(撫芎亦可),香附
食鬱
蒼朮,香附,山楂,神麯(炒),針砂(醋炒七次研極細)
春,加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術丸。
蒼朮,香附,撫芎,神麯,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
白話文:
[六鬱五十二]
如果身體內的氣血運行順暢,那麼萬病就不會產生。一旦出現鬱結的情況,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因此,人體的許多疾病,大多是由鬱結所引起。使用蒼朮、撫芎這兩種藥材,可以總體上解除各種鬱結,再根據具體病症添加其他藥物。
所有的鬱結都發生在中焦部位,我們可以使用蒼朮、撫芎來提升氣的運行,使其得到疏解。比如說,食物停留在氣之上,只要提升氣的運行,食物自然就會下降。其他的病症也可以照此方法處理。
鬱結指的是體內氣血、津液等物質聚積在一起,無法正常發散。該上升的無法上升,該下降的無法下降,該變化的無法變化,這就是傳化失常。六種類型的鬱結疾病就這樣產生了。氣鬱會導致胸脅疼痛,脈象沉澀;濕鬱會造成全身遊走性疼痛,或關節疼痛,遇冷則發作,脈象沉細;痰鬱會讓人活動時喘息,寸口脈象沉滑;熱鬱會使人感到瞀悶,小便色紅,脈象沉數;血鬱會使四肢無力,雖然能吃但大便色紅,脈象沉;食鬱會讓人噯氣泛酸,腹部飽滿,不想吃東西,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
另一個處方:
氣鬱
用童便浸泡過的香附,米泔水浸泡過的蒼朮,撫芎。
濕鬱
白芷,蒼朮,川芎,茯苓。
痰鬱
海石,香附,薑製南星,栝蔞。
熱鬱
炒過的山梔,青黛,香附,蒼朮,撫芎。
血鬱
去皮的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鬱
蒼朮,香附,山楂,炒過的神麯,醋炒七次後研成極細粉末的針砂。
春季,可添加撫芎;夏季,可添加苦參;秋冬兩季,可添加吳茱萸。
"越鞠丸"可以解除各種鬱結,又稱為"芎朮丸"。
蒼朮,香附,撫芎,神麯,梔子(各等分)。
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後,用水搓成綠豆大小的丸狀。
2. 內傷五十三
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如挾痰者,則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
〔附錄〕內傷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元氣者,乃生髮諸陽上升之氣。飲食入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皆絕於外,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
始受飲食勞倦所傷之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及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皆為熱傷元氣。以甘溫之劑以補元氣,即是瀉火之藥。凡所受病,捫摸之,肌膚間必大熱,必燥熱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久病必不渴,或表虛惡風寒,慎不可以寒涼藥與之。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惟以補中益氣湯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
《內經》云溫能除大熱,正謂此也。
附方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病甚可用一錢半,嗽者減去一錢),人參(一錢,有嗽去之),甘草(炙,一錢)以上三味除燥熱肌熱之聖藥),當歸身(酒洗,焙乾,半錢,以和血脈),柴胡(半錢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陳皮(半錢,以導滯氣,又能同諸甘藥益元氣,獨用瀉脾),白朮(半錢),升麻(三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葛根(半錢,如渴用之,不渴不用,一方有白芍半錢,秋冬不用,紅花三分,少加黃柏三分,以救腎水,瀉伏火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若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者,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藥四味;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疼,加半夏半錢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嗌乾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心下痞,瞀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錢;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半錢;如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體重疼,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根半錢,蒼朮一錢。如病去,勿再服。
白話文:
內傷五十三
李東垣的《內外傷辨》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世上患這類疾病的人很多。但有些人是夾雜著痰的,有些人是夾雜著外來邪氣的,有些人是熱鬱積在體內而發作的,這些情況都以補養元氣為主,然後根據夾雜的情況配合用藥。比如夾雜著痰的,就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半夏、竹瀝,並少量加入薑汁來幫助藥效傳達。凡是內傷引起的發斑,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導致火氣在體表遊走,也是痰熱造成的。火氣就要補養並將其降下來,痰熱則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散掉,切記不可用瀉下的藥,否則可能產生危險的症狀。
內傷疾病痊癒後,如果仍然覺得口渴,這是因為還有餘熱在肺部,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加上少許薑汁,放涼後服用,或者用茶匙挑取薑汁給他喝。虛弱的人可以用人參。
【附錄】
內傷的根源,都是由於過度喜怒、飲食不規律、忽冷忽熱、勞累過度造成的。元氣是指能使陽氣上升的精微物質。飲食進入胃部,如果有損傷,就會導致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功能會失調,這就是六腑元氣出現問題。氣受傷,臟器就會生病,臟器生病,形體就會有所反應,這說明五臟六腑的真氣都已經不足。只有陰火獨自旺盛,向上侵擾陽氣的運行,導致營衛之氣失去防禦能力,各種疾病就產生了。
剛開始因為飲食和勞累造成的疾病,必定會出現氣往上衝而喘氣、身體發熱而煩躁,以及呼吸短促、氣往上逆、呼吸不順暢、疲倦嗜睡、四肢困倦無力、沒有力氣活動、沒有力氣說話等症狀,這些都是熱傷了元氣。應該用甘溫的藥來補養元氣,這其實就是瀉火的藥。凡是患上這類疾病,觸摸皮膚,一定會感覺到發熱,而且是乾燥悶熱、心煩不安,或者口渴但久病的人反而不渴,或者體表虛弱而怕風怕冷,切記不可用寒涼的藥來治療。古籍說,勞累的人要用溫熱的藥來治療,損傷的人也要用溫熱的藥來治療,所以只能用補中益氣湯這種溫性的藥來補養元氣、瀉除火邪。《內經》說,溫熱的藥能除去大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附方】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累過度導致病情嚴重的,可以用一錢半,有咳嗽的,減去一錢),人參(一錢,有咳嗽的去掉),甘草(炙過,一錢)(以上三味藥是治療燥熱、肌肉發熱的良藥),當歸身(用酒洗過,烘乾,半錢,用來調和血脈),柴胡(半錢,引導清氣運行,使少陽之氣上升),陳皮(半錢,用來疏導停滯的氣,又能和各種甘藥一起增補元氣,單用則能瀉脾),白朮(半錢),升麻(三分,引導胃氣上升,恢復其正常位置),葛根(半錢,如果口渴就用,不渴就不用,有的方子有白芍半錢,秋冬不用,紅花三分,少加黃柏三分,用來救腎水,瀉除潛伏的火氣)。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成一劑,在上午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如果病程比較長,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加減藥物。如果頭痛,加蔓荊子三分;頭痛嚴重,加川芎五分;頭頂或腦部疼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各種頭痛都可用這四味藥;如果頭痛有痰,感覺沉重疲倦,這是屬於太陰、厥陰的頭痛,加半夏半錢或一錢,生薑三片;如果耳鳴、眼睛發黃、臉頰下巴腫脹、頸肩肘臂外側後方疼痛、臉色發紅、脈象洪大,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來疏通經絡氣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來消腫;如果咽喉疼痛、下巴腫脹、脈象洪大、臉色發紅,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如果口乾、咽喉乾燥或口渴,加葛根五分,升提胃氣向上運行來滋潤;如果心下痞塞、煩悶,加白芍、黃連各一錢;如果痞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果天氣寒冷,加乾薑;腹中疼痛,加炒過的白芍藥半錢,炙過的甘草三分;如果怕冷、感覺寒冷疼痛,加肉桂(即桂心)半錢;夏天腹中疼痛,不怕冷也不怕熱,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用來治療當時的熱邪;如果臍下疼痛,加熟地黃半錢;如果胸中氣滯,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用於氣機壅塞的情況,如果氣促、氣短則去掉蓮花青皮;如果身體沉重疼痛,這是風濕相搏導致的,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根半錢,蒼朮一錢。如果病癒,就不要再服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