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附錄 (2)
附錄 (2)
1. 丹溪翁傳
丹溪翁者,婺之義烏人也,姓朱氏,諱震亨,字彥修,學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經,為舉子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八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粹密,遂為專門。一日,文懿謂曰:「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
白話文:
丹溪翁是婺州義烏人,姓朱,名震亨,字彥修,學者尊稱他為丹溪翁。翁從小就勤奮好學,每天寫日記超過一千字。年紀稍長,就跟從鄉裏的老師學習經書,準備當官。後來聽聞許文懿公得到了朱子四傳的學問,在八華山講授,就前去拜訪他。他受益匪淺,聽到了許多關於道德、性命的大道理,博大精深,於是專門鑽研這些。有一天,文懿對他說:「我臥病許久,如果不精通醫術的人來治療,我恐怕起不來了。
子聰明異常人,其肯遊藝於醫乎?」翁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及聞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悉焚棄向所習舉子業,一於醫致力焉。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翁窮晝夜是習,既而悟曰:「摻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
白話文:
這個孩子聰明過人,難道他願意從事醫學嗎?」翁的母親患有脾病,他對醫術也略有涉獵。聽到文懿的話後,他慨然地說:「讀書人如果精通一門技藝,用它來幫助別人,即使不當官,也相當於當官了。」於是,他徹底燒掉了以前學習的科舉書籍,專心致志地投入了醫學。當時,由陳師文和裴宗元制定的《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盛行一時。翁日夜勤奮地學習,後來悟道:「用古方來治療當代的疾病,情況不可能完全相符。
苟將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也《素》《難》諸經乎。然吾鄉諸醫鮮克知之者。」遂治裝出遊,求他師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皆無所遇。及還武林,忽有以其群羅氏告者。羅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然性褊甚,恃能厭事,難得意。
白話文:
如果要體會醫學的深奧精妙,確立醫學的規範,掌握醫學的準則,那就一定要研讀《素問》和《難經》這些經典醫書啊。可是,我們同鄉的醫生們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典籍。」於是,孫思邈收拾行裝外出遊學,拜訪其他名師,向他們求教。他渡過了浙江錢塘江,來到了蘇州,穿過了宣城,又抵達了南京,最後到達了建康,卻都一無所獲。等他回到杭州時,忽然有人告訴他,羅氏家族的羅知悌可以傳授醫術。羅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是宋理宗年間的太醫,醫學造詣極高,曾得到金元時著名醫家劉完素的親自傳授,並且通曉張從正、李杲等多家醫學流派的學說。然而,羅知悌性格孤僻狹隘,恃才傲物,不願與人交往,很難獲得他的指點。
翁往謁焉,凡數往返,不與接。已而求見愈篤,羅乃進之曰:「子非朱彥修乎?」時翁已有醫名,羅故知之。翁既得見,遂北面再拜以謁,受其所教。羅遇翁亦甚歡,即授以劉、張、李諸書,為之敷揚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且曰:「盡去而舊學,非是也。」翁聞其言,渙焉無少疑滯於胸臆。
白話文:
翁先生多次前往拜訪羅清,但羅都不予接見。後來翁先生求見更加誠懇,羅清才讓他進門,並問道:「你不是朱彥修嗎?」當時翁先生已經小有名氣,羅清之前就聽說過他。翁先生得以見面,便面向北方拜了兩拜,並接受羅清的教導。羅清見了翁先生也非常高興,便把劉、張、李等人的醫書傳授給他,並為他闡述了三家醫學的要義,並且一再強調要遵循經典。羅清還告誡道:「不要完全拋棄以前所學的醫術,那也不是對的。」翁先生聽後,豁然開朗,胸中沒有絲毫疑惑。
居無何,盡得其學以歸。鄉之諸醫,泥陳裴之學者,聞翁言,即大驚而笑且排。獨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醫不能療者餘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驗。於是諸醫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譽,數年之間,聲聞頓著。翁不自滿足,益以三家之說推廣之,謂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最多。遂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
白話文:
過了一段時間,翁仲仁就完全掌握了蘭陵先生的醫術,返回家鄉。家鄉的那些醫生,都是沿襲陳無擇和裴汶範的學說,聽說了翁仲仁的說法後,都非常驚訝,嘲笑並排斥他。只有範文懿高興地說:「我的病恐怕可以康復了!」範文懿患了一種疑難雜症,多年來醫生都無法治癒。翁仲仁用他的方法治療後,效果很好。於是,那些嘲笑和排斥翁仲仁的醫生,都開始心服口服,讚不絕口。幾年之內,翁仲仁的名聲大噪。翁仲仁並不滿足,還參照其他醫家的學說,對自己的醫術進行了擴充。他認為劉完素和張元素的學說,在臟腑氣化理論上提出「六氣」的概念,其中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的情況最多。因此,他採取更新治療方法,通過瀉火的方式來治療,這大大超越了前人了。
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盛者,又當消息而用之。謂李之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以升舉,並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
白話文:
但是如果有陰虛火旺,或者陰陽兩虛,濕熱自盛的情況,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方劑。李時珍認為飲食勞倦會傷及脾胃,導致胃部的陽氣無法升舉,連帶心肺的氣也會下降,陷入中焦,因此使用補中益氣的方劑來治療,這是前人沒有的。
不過,天的西北面不足,地的東南面不滿。天代表陽氣,地代表陰氣。西北地方的人,陽氣容易下降;東南地方的人,陰火容易上升。
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用其長,又復參之以太極之理,《易》《禮記》《通書》《正蒙》諸書之義,貫穿《內經》之言,以尋其指歸。而謂《內經》之言火,蓋與太極動而生陽,五性感動之說有合;其言陰道虛,則又與《禮記》之養陰意同。因作相火及陽有餘陰不足二論以發揮之。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按照古法治療,那麼可以治療下降的氣,但是對於上升的氣也會採取同樣的辦法,恐怕反而會加重疾病。所以採用三家的理論,去除其缺點,利用其優點,再結合太極的原理,《易經》、《禮記》、《通書》、《正蒙》等書的思想,貫穿《內經》的說法,來探求其真正的意圖。
認為《內經》中所說的火,與太極動而生陽,五性感動的說法相符合;所說的陰道虛,又與《禮記》中養陰的思想一致。因此寫了「相火」和「陽有餘陰不足」兩篇論文來闡述這個道理。
其論相火有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然火有二焉,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故謂之相。天生物,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對於相火有這樣的說法:陽氣運動變化,陰氣沉靜匯聚,由此產生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然而,火有兩種:一種是人體自身的「君火」;另一種是來自外界的「相火」。「君火」是人體的火,「相火」則是自然界的火。火的內在是陰性的,外表是陽性的,主導著運動。因此,所有運動都屬於火的範疇。從名稱來說,五行的形狀和性質相互生長,所以稱之為「君」;從位置來說,火源自虛空,守住自己的位置,接受命令,所以稱之為「相」。自然界的生成變化總是在動態中進行;人的一生也總是在動態中度過。
然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白話文:
之所以生命總是在活動,都是因為相火在幫助。體現於大自然中,比如打雷閃電是由木氣引起,從海中蒸騰是水氣所致;展現於人體中,寄居於肝腎兩個部位,肝屬木,腎屬水。膽囊是肝的倉庫,膀胱是腎的倉庫,心包絡是腎的配偶,三焦以火熱形容,而下焦主管肝腎的界限,都是陰性且向下。大自然沒有相火就不能誕生,人體沒有相火就不能存活。
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相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所同,東垣何以指為元氣之賊?又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
白話文:
雖然雷電從木中產生,但它們的根本都在於地。因此,如果雷鳴不伏於地,龍不冬眠,大海不依附於大地,它們就無法發聲、飛翔或形成波浪。發聲、飛翔和波動都是由動能轉化為相火的結果。肝腎之陰都包含著相火,人與天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有的人說:相火是天人和人共有的東西,為什麼東垣指它為元氣的賊寇?又說火與元氣不能並存,一方勝則一方負,那麼如何才能讓它們不分勝負呢?周子說:精神發揮了感知。五種感覺被觸動,萬物由此產生。這五種感覺被外物觸動,不能不動。
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動,五性厥陽之火,又從而扇之,則妄動矣。火既妄動,則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而相火之氣,則以火言,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白話文:
所謂「動」指的就是《內經》裡提到的五種火氣。其中相火容易躁動,而五行的厥陽之火,又會煽動相火,讓它變得更加妄動。火氣過於妄動,就會灼燒真陰,陰氣虛弱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君火之氣,在經文中用「暑」和「熱」來描述,而相火之氣則用「火」來表示,這突顯出相火的暴烈和酷烈,比君火更甚。因此,相火被稱爲「元氣之賊」。周子說:聖人用中正仁義來安定相火,讓它保持平靜。
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也。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動。而相火者,惟有扶助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夫何元氣之賊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嘗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戴人亦言膽與三焦,肝與胞絡,皆從火治,此歷指龍雷之火也。
白話文:
朱熹也說:一定要讓道心永遠作為主導,而人心隨時聽從道心的指揮,這樣才能安然處於火性之中。當人心聽從道心的指示,並且又能用平靜的心態來主導它時,五種火性將會平息不動。至於相火,只會幫助維持造化,促進生生不息的運作,它怎麼會成為元氣的敵人呢?有人說:《內經》中對相火的注釋,只提到少陰少陽,並沒有提到厥陰太陽,為什麼你卻提到了?回答說:足太陽少陰,東垣也曾提到,可以用炒柏子來治療,因為它的味道辛辣,可以瀉去水中的火。戴人還提到膽和三焦,肝和胞絡,都要用火來治療,這些都是歷來指出的龍雷之火。
余以天人之火,皆生於地,如上文所云者,實廣二公之意耳。或曰:《內經》言火者非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而言臟腑者未之有也,二公豈他有所據耶?曰:經以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指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之《內經》,諸熱瞀瘛,則屬之火;諸狂燥越,則屬之火;諸病附腫,痛酸驚駭,則屬之火。
白話文:
我認為天地之火都產生於地下,就像上文所說的,其實是廣義的兩種說法。有人說:《內經》中提到的「火」不止一種,常常出現在六種氣候中,但是臟腑中沒有,難道兩位老神仙的說法另有依據嗎?我認為,《內經》所說的一百種疾病都源於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岐伯一一指出了十九條病機,其中屬火的就有五條,這不就是臟腑之相火的致病嗎?查閱《內經》,凡是熱性頭暈昏花的症狀,就歸於火;凡是發瘋、躁動、越軌的行為,就歸於火;凡是腫脹發痛、痠痛驚恐的症狀,就歸於火。
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風膹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噫!以陳無擇之通達,猶以暖識論君火,日用之火論相火,是宜後人之聾瞽哉!其論陽有餘陰不足,有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然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何為其然也?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而天之大氣舉之。
白話文:
《原病式》上說:各種頭暈目眩,是肝火妄動造成的;各種風氣痹阻、肢體麻痺,是肺火上逆造成的;各種水腫脹滿,是脾火旺盛造成的;各種疼痛、發癢、潰瘍,是心火發作造成的。這些病症都是由臟腑中的火邪引起的。唉!像陳無擇這樣透徹的人,還把君火看成是陽氣的熱,把相火看成是日常之火,那麼後人必定是會糊塗無知的啊!他論述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時,說:「人從天地獲得氣血而生存,天上的陽氣成為氣,地上的陰氣成為血」,但氣總是多餘的,而血總是不足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天,很大,屬陽,運轉在地球之外。地球處於天體之中,屬陰,被天上的陽氣所託舉著。
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而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則是地之陰已不勝夫天之陽,月之陰亦不敵於日之陽。天地日月尚然,而況於人乎!故人之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而後陰可與陽配成乎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者,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
白話文:
陽氣如太陽,強盛且運行在外;陰氣如月亮,衰弱且借太陽光輝才能發亮。這說明地球的陰氣已經不敵天空的陽氣,月亮的陰氣也無法與太陽的陽氣匹敵。天地日月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因此男子十六歲陽氣充盛,女子十四歲陰氣旺盛,但此時人體尚不成熟,仍需要乳汁和食物的滋養,才能使陰陽結合、化生為人,成為他人的父母。古代人通常接近三十歲才結婚,可見陰氣難以形成,也說明古代人懂得養生之道。
錢仲陽於腎有補而無瀉,其知此意者乎。又按《禮記》注曰:「人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為三十年之運用,而竟已先虧,可不知所保養也。經曰:「陽者天也,主外;陰者地也,主內。
白話文:
錢仲陽在治療腎臟疾病時,只注重補腎而忽略瀉腎。他難道不懂這個道理嗎?
此外,根據《禮記》的註釋:「人到五十歲,才開始滋養陰氣。」《黃帝內經》也說:「年至四十,陰氣已過半,起居衰弱。」男人六十四歲腎精耗盡,女人四十九歲月經斷絕。
陰氣的作用不過三十年,卻早已虧損,難道不知道要好好保養嗎?經書上說:「陽氣像天,主宰身體外在;陰氣像地,主宰身體內在。」
故陽道實,陰道虛。」斯言豈欺我哉?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子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已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
白話文:
聖人教導人們要收斂養護心神,這個道理非常深刻。天地以五行交替盛衰而形成四季,人體的五臟六腑也相應地盛衰變化。四月屬巳,五月屬午,都是火氣不足的時候。火是肺金的相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是土氣極盛的時候,土是水的相夫,土旺則水衰。況且腎水本來就依賴肺金為母親,以補充其不足。古人在夏季必定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小心翼翼地保養肺金水三臟,正是因為要避免火土過旺。 聖賢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不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
《內經》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濕」,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元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尚何病之可言哉?於是翁之醫益聞,四方以病來迎者,遂輻輳於道,翁咸往赴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記載:「冬季收藏精氣的人,春天不會得濕氣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這正是天地元氣潛伏閉藏的時候,用來養護本來的真氣,做為來年春天生長發生的基礎。如果在這個時候不放縱慾望傷害自己,等到春天生發的時候,根基就會強壯,氣息不會輕浮,哪裡還會有什麼疾病呢?於是,翁先生的醫術越來越有名,四面八方的人都帶著病來求醫,圍攏在翁先生家的門口,翁先生全都前往診治。
其所治病凡幾,病之狀何如,施何良方,飲何藥而愈,自前至今驗者何人何縣裡主名,得諸見聞,班班可紀。浦江鄭義士,病滯下,一夕,忽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翁診之,脈大無倫,即告曰:「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且內,然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參膏,而且促灸其氣海。
白話文:
他所治療的疾病種類繁多,症狀如何?使用了什麼靈丹妙方?喝了什麼藥物而痊癒?從古至今,哪些患者、在哪些縣裡、叫什麼名字,他都見過、聽過,可以一一記錄下來。浦江的鄭義士,病患腹瀉,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昏迷倒地,眼睛向上看,小便失禁,汗如雨下。翁診治後,脈搏非常紊亂,就對他說:「這是陰虛陽氣衰竭,可能是病後喝酒造成的,但是我能治癒它。」於是,他趕緊讓人煎製人參膏,並用針灸刺激他的氣海穴。
頃之,手動,又頃而唇動。及參膏成,三飲之,蘇矣。其後服參膏盡數斤,病已。天台周進士,病惡寒,雖暑亦必以綿蒙其首,服附子數百,增劇。翁診之,脈滑而數,即告曰:「此熱甚而反寒也」,乃以辛涼之劑,吐痰一升許,而蒙首之綿減半。仍用防風通聖飲之,愈。
白話文:
過了不久,他的手指開始動了,又過了一會兒,嘴脣也動了。等到人參膏製成,他喝了三口就醒過來了。後來,他服用人參膏好幾斤,病就痊癒了。
天台的周進士,患了怕冷的病,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必須用棉被蒙著頭,服用附子好幾百顆,病情反而加重。翁醫生為他診脈,脈象滑數,於是對他說:「這是熱得很厲害,反而表現為怕冷的症狀」,便用辛涼的藥劑治療,讓病人吐出一升左右的痰,並減半蒙頭的棉被。繼續服用防風通聖飲,他的病就好了。
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否則附毒必發,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後告疽發背死。浙省平章,南征閩粵還,病反胃,醫以為可治。翁診其脈,告曰:「公之病不可言也」,即出,獨告其左右曰:「此病得之驚後而使內,火木之邪相挾,氣傷液亡,腸胃枯損,食雖入而不化,食既不化,五臟皆無所稟。去此十日,死。
白話文:
周固聽了非常高興,翁和說:「病癒後,必須清淡飲食以養護胃脾,內心安寧以養護精神,這樣水氣才能生長,火氣才能下降。否則附毒一定會發作,到時候就難以挽救了。」周固無法做到這一點,後來說疽發於背上而死。浙省的平章大臣,南征閩粵後回朝,得了反胃病,醫生認為可以治癒。翁和診脈後說:「您的病難以言表。」隨即走了,私下對他的左右隨從說:「這種病是受驚後造成的內傷,火熱之邪與肝木之邪相互夾擊,氣血受損,腸胃枯竭,食物即使吃進去也無法消化,食物消化不了,五臟就沒有營養供應。從現在起十天內,就會死亡。」
」果如言。鄭義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熱,口渴而妄語,兩顴火赤,醫作大熱治。翁診之,脈弱而遲,告曰:「此作勞後病溫,惟當服補劑自已,今六脈皆搏手,必涼藥所致。」竟以附子湯啜之,應手而瘥。浙東憲幕傅氏子,病妄語,時若有所見,其家妖之。翁切其脈,告曰:「此病痰也,然脈虛弦而沉數,蓋得之當暑飲酸又大驚。
白話文:
果然是這樣。鄭義士家裡有一個少年,在秋初的時候發燒,口渴說胡話,兩邊顴骨發紅,醫生診斷說是高燒。翁先生診脈時,發現脈搏微弱而緩慢,告訴他們:「這是因為勞累後受寒而生病,應該服用滋補的藥劑讓它自己痊癒。現在六脈都跳得很快,一定是因為服用了寒涼的藥物。」最後用附子湯讓少年服下,立刻就痊癒了。浙東憲幕傅氏的兒子,患病說胡話,時而像看到什麼東西一樣,家人以為是妖魔作祟。翁先生切脈後說:「這是痰病,但是脈象虛弱、弦細而沉數,可能是因為在夏天喝了酸的東西,又受到驚嚇。」
」傅曰:「然!嘗夏因勞而甚渴,恣飲梅水一二升,又連得驚數次,遂病。」翁以治痰補虛之劑處之,旬浹愈。里人陳時叔病脹,腹如斗,醫用利藥轉加。翁診之,脈數而澀,告曰:「此得之嗜酒,嗜酒則血傷。血傷則脾土之陰亦傷,胃雖受谷,不能以轉輸,故陽升陰降而否矣。
白話文:
傅先生說:「是啊!我曾經在夏天勞累之後非常口渴,就大量喝了梅子水,大約有一二升,接著又連續被嚇了好幾次,就病倒了。」翁大夫用治療痰濕、補虛的藥物治療他,十天左右就好了。村子裡的人陳時叔,得了腹脹病,肚子像斗一樣大,醫生用瀉藥治療,病情反而加重了。翁大夫診脈,發現脈象數而澀,就告訴陳時叔說:「這是因為你平時喜歡喝酒造成的,嗜酒傷血,血傷就會連帶傷害脾土的陰氣,雖然胃裡能接受食物,卻無法正常轉輸,所以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正常狀態就被打亂了。」
」陳曰:「某以嗜酒,前後溲見血者有年。」翁用補血之劑投之,驗。權貴人以微疾來召,見翁至,坐中堂自如。翁診其脈,不與言而出。使詰之,則曰:「公病在死法中,不出三月,且入鬼錄。」顧猶有驕氣耶,後果如期死。一老人病目無見,使來求治。翁診其脈,微甚,為制人參膏飲之,目明如常時。
白話文:
陳某人說:「因為我愛喝酒,已經好幾年小便和大便都帶血了。」翁醫生用補血的藥給他治療,後來驗證有效果。
一個權貴的人因為小毛病召翁醫生前去診治,翁醫生到了後,堂而皇之地坐在大廳裡。翁醫生診了他的脈,沒說什麼就走了。有人去問他,他說:「此人的病在死法中,活不過三個月,而且會被打入閻王簿。」那人還一臉傲氣,結果如期死亡。
一個老人眼睛失明瞭,派人請翁醫生來治療。翁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很微弱,就為他配製了人參膏液,老人喝了後,眼睛就恢復光明瞭。
後數日,翁復至,忽見一醫在庭煉礞石,問之,則已服之矣。翁愕然曰:「此病得之氣大虛,今不救其虛,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至夜參半,氣奄奄不相屬而死。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治以利藥,益甚。翁診之,右寸頗弦滑,曰:「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白話文:
過了幾天,老先生又來了,突然看見一位醫生在庭院裡研磨礞石,一問之下,原來這個病人已經服用了。老先生大吃一驚說:「這個病是因為氣血非常虛弱引起的,現在不補虛,反而用礞石,不出今晚必死。」到了半夜,病人氣息奄奄,不能相連而死。
一個男子得了小便不通的病,醫生用利藥治療,結果病情加重。老先生診脈後,發現右寸脈較弦滑,說:「這是積痰病,痰積在肺部。肺屬上焦,膀胱屬下焦,上焦不通暢,下焦就會阻塞,就像滴水的容器,上邊的孔洞必須暢通,下邊的水才能流出來。」於是用方法讓病人大吐特吐,吐完後,病就好了。
一婦人病不知,稍蘇,即號叫數四而復昏。翁診之,肝脈弦數而且滑,曰:「此怒心所為,蓋得之怒而強酒也。」詰之,則不得於夫,每遇夜,引滿自酌解其懷。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且半載,醫告術窮。翁診之,肝脈弦出左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
白話文:
一名婦人不知自己的病症,稍有好轉,就連續號叫好幾聲而昏倒。翁醫生替她診脈,發現肝脈弦數而且滑,說道:「這是生氣導致的,可能是因為生氣後強行喝酒所致。」詢問後得知,她得不到丈夫的寵愛,每天晚上都獨自喝酒解悶。翁醫生採用疏風化痰、降火的藥方,並加上香附來疏散肝氣的鬱滯,病症隨即痊癒。
一名女子生病不進食,面朝北臥已經快半年了,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翁醫生替她診脈,發現肝脈弦而出於左寸口,說道:「這是思念男子而不得,導致氣血鬱結於脾臟所致。」
」叩之,則許嫁夫入廣且五年。翁謂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茅觸之使怒耳。」父以為不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責以不當有外思,女子號泣大怒,怒已,進食。翁復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且歸。
白話文:
醫生叩問女子後,得知她五年前與未婚夫分離。女子的父親說:「這種病只有生氣才能治好,因為生氣之氣屬於木,就能衝破她體內土元素的凝結。現在讓她生氣只是權宜之計。」父親不以為然。醫生走進房間,打了女子三下耳光,責備她不應該有外遇,女子大哭大鬧,非常生氣。等她氣消了之後,就吃飯了。醫生又私下對女子的父親說:「她的思緒雖然疏解了,但還必須讓她高興,這樣才能防止以後再次出現凝結。」於是,醫生假稱女子的未婚夫來信說,他明天晚上就要回來。
後三月,夫果歸而病不作。一婦人產後,有物不上如衣裾,醫不能喻。翁曰:「此子宮也,氣血虛,故隨子而下。」即與黃耆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湯洗濯,皴其皮。少選,子宮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如之。一貧婦寡居病癩,翁見之惻然,乃曰:「是疾世號難治者,不守禁忌耳。
白話文:
三個月的後續中,丈夫回來了,婦人病就好了。一位產婦生產後,有一物像衣服裙擺一樣掉不上去,醫生們沒辦法解釋。先生說:「這是子宮,因為氣血虛,所以隨著孩子一起掉下來了。」於是就給她服用黃耆當歸的藥劑,再加入升麻來把它託上去。還用皮膚科的方法,使用五倍子的湯液清洗患部,去除腐皮。過了一會兒,子宮就回去了。先生安慰她說:「三年後妳可以再生孩子,不用擔心。」結果真的如此。一位貧窮的寡婦得了皮膚病。先生看到她很可憐,就說:「這種病世人認為難治,只是因為沒有遵守禁令而已。
是婦貧而無厚味,寡而無欲,庶幾可療也。」即自具藥療之,病愈後復投四物湯數百,遂不發動。翁之為醫,皆此類也。蓋其遇病施治,不膠於古方,而所療皆中。然於諸家方論,則靡所不通。他人靳靳守古,翁則操縱取捨而卒與古合。一時學者咸聲隨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白話文:
只有那些生活清貧沒有美味佳餚、慾望寡淡的人,纔有可能治癒。於是親自配製藥物服用,病情痊癒後又服用了數百劑四物湯,從此病情再也沒發作。翁仲仁行醫就是這樣,根據病情施治,不拘泥於古方,所治療的疾病都能奏效。然而,對於各家的方劑論述,他都通曉無礙。別人謹守古法,翁仲仁卻按照病情需要靈活取捨,最終也能與古法相合。當時的學者都紛紛追隨翁仲仁,他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地教授他們。
一日,門人趙良仁問大極之旨。翁以陰陽造化之精微與醫道相出入者論之,且曰:「吾於諸生中,未嘗論至於此。今以吾子所問,故偶及之,是蓋以道相告,非徒以醫言也。趙出語人曰:「翁之醫其始橐籥於此乎!羅成之自金陵來見,自以為精仲景學,翁曰:「仲景之書,收拾於殘篇斷簡之餘,然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或編次之脫落,或義例之乖舛,吾每觀之,不能以無疑。」因略摘疑義數條以示,羅尚未悟。
白話文:
一天,學生趙良仁向翁問道大極的真諦。翁用陰陽造化的精微變化與醫道相結合來論說,並說:「我對學生們,從未談論到這個層面。今天因為你的發問,才順便提一下,這是將道告訴你,而不僅僅是作為醫學的告誡。」趙出來後告訴別人說:「翁的醫學是從這裡開始的吧!」
羅成從金陵來拜訪翁,自以為精通《仲景學》。翁說:「《仲景學》是在殘缺的篇章斷簡中匯集而成的,其中或有文字不完整,或有內容未完備,或有編排脫漏,或有道理不順暢,我每次研讀時,都會產生疑問。」於是摘錄了一些疑問給羅看,羅仍然無法領悟。
及遇治一疾,翁以陰虛發熱而用益陰補血之劑療之,不三日而愈。羅乃嘆曰:「以某之所見,未免作傷寒治。今翁治此,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又況汗下之誤乎!」翁春秋既高,乃徇張翼等所請,而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學者多誦習而取則焉。翁簡愨貞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本乎天質。
白話文:
有一位老先生治療疾病,他用陰虛發熱的藥物去治療,不到三天,病人就痊癒了。羅某人感嘆說:「依我看,這恐怕是治傷寒病的方子。現在老先生用這個方子,而川芎和當歸屬性辛溫,並不適合陰虛的人服用,更何況是錯誤地用了發汗的方法呢!」老先生年歲已高,為了滿足張翼等人的請求,而撰寫了《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等著作,學者們多誦讀學習,並效法其精神。老先生簡易樸素,光明磊落,剛正嚴厲而富有獨特風格,始終堅持正義,待人真誠,而孝順友愛之舉,更是發自天性。
奉時祀也,訂其禮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忠養之。寧歉於己而必致豐於兄弟;寧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世之名公卿,多折節下之,翁謂直陳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則拂衣而起。
白話文:
適時祭祀,制定禮儀並恭敬地祭祀;侍奉母親,定時節省花費,盡忠誠孝養她。寧可自己節儉,也一定讓兄弟富足;寧可對自己的孩子薄待,也一定對兄弟的孩子厚待。不和不對的人結交,不做不正當的事。喜歡評論古今得失,憂慮天下大事。世上的知名大臣,多向他請教,翁先生從不顧忌地直言治國之道。然而,只要談到榮華富貴之事,他就會拂袖而去。
與人交,一以三綱五紀為去就。嘗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夫行,本也;辭,從而生者也。苟見枝葉之辭,去本而末是務,輒怒溢顏面,若將浼焉。翁之卓卓如是,則醫又特一事而已。然翁講學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為翁墓誌,茲故不錄。
而竊錄其醫之可傳者為翁傳,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白話文:
與人交往,必須以三綱五常為準則。他常說:「天下太平時,言行可以有所伸展;天下亂世時,言論應有所收斂。」行為是根本,言論是隨之產生的。如果只看表面的言論,忽略根本而苛求枝節,就會怒容滿面,好像受到冒犯一樣。老人家的高尚品德如此,而醫術只是他眾多才能中的一項。但是,老人在治學和行事方面的遠大格局,已經由我的朋友宋太史濂所作的老人墓誌銘中記載得很詳盡,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
論曰:昔漢嚴君平,博學無不通,賣卜成都。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箸龜為陳其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史稱其風聲氣節,足以激貪而厲俗。翁在婺得道學之源委,而混跡於醫。或以醫來見者,未嘗不以葆精毓神開其心。至於一語一默,一出一處,凡有關於倫理者,尤諄諄訓誨,使人奮迅感慨激厲之不暇。
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謂直諒多聞之益友,又可以醫師少之哉?
白話文:
古人說:過去漢朝的嚴君平,博學多才,在成都賣卜。如果有人向他諮詢壞事或不是正事,他就依靠蓍草和龜甲來講述這件事的利害關係。他對別人家的孩子說話,會教導孝道;對別人家的弟弟說話,會教導順從;對別人家的臣子說話,會教導忠誠。史書記載,他的品德和氣節,足以激勵貪婪者,教化世俗。翁先生在婺州領會了道家的精髓,卻隱居在醫生的身份中。有人來找他看病,他總是先勸導他們培養精神,涵養德性。至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凡是涉及倫理道德的,他都特別懇切地教導,讓人奮發激勵,感到來不及感慨和激動。